武蓉蓉
(山西省汾河二库管理局,山西 太原 030012)
膜下滴灌具有省水、省肥、省工、省时、省电、增产、增效等诸多优势,其创造的作物生长微环境能够提升产品品质和降低病虫害。同时,还可以通过使用改装后的农机具实现播种、铺带、覆膜一次完成,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和精准化栽培水平。
2013年,山西省确定了以大同、朔州、忻州为主的19个项目示范区,共建成膜下滴灌面积0.67万hm2。2014年在巩固和提高2013年项目成果的基础上,新增膜下滴灌面积1.6万hm2,涉及项目区129个。种植作物包括玉米等大田作物0.47万hm2,蔬菜0.21万hm2,经济林0.43万hm2,其他如红芸豆、小杂粮等0.117万hm2。另外对2013年大同、忻州、朔州等市玉米膜下滴灌项目区进行滴灌带补助,涉及项目区8个,面积0.38万hm2;新增可降解地膜试验区3个,面积0.11万hm2。
通过分析近两年膜下滴灌示范工程在作物全周期的运行情况及效果,膜下滴灌技术在山西省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对气候、地形、作物的适应性都很强,特别是对季节性缺水严重影响到作物增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及经济类作物应用效果较好。其效果可概括为“五省、四高、三增、两低”,即省水、省肥、省工、省时、省电;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作物出苗率、提高灌溉水分生产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实际灌溉面积;降低作物病虫害、降低农药和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
经测算,膜下滴灌不同作物的单位灌水定额可由原管灌的40~80m3降低到12~18m3,节水率可达60%以上,利用水量可扩展有效灌溉面积2倍以上,其节水和增加实际灌溉面积意义重大。此外,采用膜下滴灌,经济类作物品质提升效益显著,土地流转后省工效益明显,温室大棚内有助于实现种植绿色农业,采用密植播种后增产效果明显。
应县席家堡村由于地下水资源短缺,平均单井出水量仅20m3/h,发展其他灌溉方式根本不能满足需求。2013年,应用膜下滴灌后将全村基本建成水浇地,大田玉米每公顷产量平均12000~15000 kg。2014年初滴灌带补助资金下达后,采取每户按比例面积自行领取滴灌带的方法,群众自发根据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进行安装,不足部分大多自筹解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膜下滴灌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在于金属结构和管材设备的购置,可以根据项目实施方案采取只对设备、管件部分进行邀标询报价、低价者中标的办法,如晋城市阳城县采用上述办法,项目的土建安装等施工均委托受益单位实施,加快了工程实施进度。
由于膜下滴灌要求统一种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和统一管理,原来的单家单户0.13~0.2 hm2耕地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灌溉要求,为此,怀仁、大同等县提出了相邻地界成立5~10户的灌溉互助合作小组。由小组选出1名代表进行种植、灌溉和施肥等日常管理和协调,购置小型便携式施肥器进行小组统一施肥,实现了膜下滴灌的小范围应用。
由于膜下滴灌建设仍以国家大量投入为主,农民对设备的保护意识不强,人为损坏或意外情况经常发生。如朔州市红旗牧场提出收取部分管理维护基金的办法来提高农民对设备的保护意识,并将该部分基金纳入设备维护改造日常运行费中,不足部分由农场承担,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为破坏和不必要的损失。
由于中南部地区受益作物大多为经济林和蔬菜,膜下滴灌施工铺设输水管道时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建设时间一般需选择在作物倒茬或空闲期,加上招投标进展缓慢、管理思想放松等原因,导致项目进展缓慢,不能实现当年建设当年受益的目标。
目前广泛采用的农户土地承包政策难以适应膜下滴灌要求的统一种植和统一管理的要求,即使统一了作物,但由于农户意见不一致,导致无法统一施肥。而且膜下滴灌的追肥密植等技术对新增项目区的群众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需要一个认识和了解的过程。
由于膜下滴灌要求每年更换滴灌带,同时次年安装时不可避免地需要更换或维修部分地面管件,普通大田作物用户由于各种原因不愿个人投资,导致膜下滴灌不能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应连续数年给予资金扶持,同时对项目管理维护纳入年度资金扶持规划中,让膜下滴灌工程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膜下滴灌管理在山西省尚处摸索阶段,目前还沿用原有机井的运行方式进行管理,由于实施节水措施后灌溉时间减少,造成收入降低,部分机井管理人员出现抵触情绪;同时存在灌溉制度和灌溉运行秩序盲目安排等现象。
对于新增膜下滴灌大田作物种植区,铺设滴灌带涉及到一体化播种机的改装,大多数项目区是在原有一体化播种机的基础上简单加装滴灌带铺设轮,实现铺带、覆膜、播种一体化。由于是第一年使用,出现了诸如滴灌带铺设定位不正导致作物不能均匀灌溉、铺设太紧导致地膜开裂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方面给予加强。
大多数项目的水源均采用地下水和小泉小水,水质和含沙量均能满足要求,有少数地区如山阴县新马营村等地由于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粒径极小的粉细沙,目前的过滤设备很难满足工程要求,故须修建沉砂池,从而导致项目投资大幅度增加,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膜下滴灌产生的滴灌带等废弃物目前已可以回收再利用,这既能缓解对土地的二次污染,又能降低工程投资,但普通地膜造成的二次污染无法解决。2014年,在忻州市和朔州市开展了可降解地膜试验项目,但使用中存在规格单一、单位面积投资高等问题,需要给予更多的资金扶持和技术开发力度。
针对全省膜下滴灌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加大检查和督促力度,市县各部门应高度重视,确保项目年度建设目标的实现;促进互助合作小组的建设,实现小范围内统一种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连续给予自筹能力有限地区的资金扶持,加大项目维系和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将膜下滴灌管理纳入年度项目资金扶持范围,加大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强对一体化播种种植技术的培训,安排专人现场指导新项目区改装一体化播种机;重视对灌溉水源水质的监测力度,及时调整资金分配方案;给予可降解地膜更多的资金扶持,并与研制单位积极沟通,开发更多能适应于各种地区地形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