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鹏,于晓霞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病人足或下肢组织破溃的一种病变[1],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引起的一系列临床及社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的糖尿病足发病率为8.57%,呈逐年增加趋势,且大多数病人出现显著症状甚至已有肢端坏疽才来就诊,这不但增加了治疗困难,还使截肢的风险增加[2]。国外报道,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为5.3%~10.5%[3]。尽管糖尿病足治疗困难,但是糖尿病足的预防则十分有效。欧洲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贯彻St.Vincent宣言,部分地区已经将糖尿病病人截肢率降低了50%以上[4]。因此,探讨糖尿病足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并指导糖尿病足的预防工作意义深远。本研究旨在探讨各种危险因素在糖尿病足发病中的作用。
1.1 对象 于2009年9月—2012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糖尿病病人,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5],排除精神病病人和认知功能障碍者,纳入研究对象312例,调查完成实际有效样本280例,所有病人均自愿参加调查,非糖尿病足(NDF组)病人247例,糖尿病足(DF组)病人33例(根据Strauss评 分[6]:4 分 5 例,5 分 4例,6分1例,7分3例,8分7例,9分13例);2型糖尿病病人266例,占95.0%,1型糖尿病病人14例,占5.0%;男204例,占72.9%,女76例,占27.1%;年龄(54.02±13.18)岁;学历:初中及以下9 8例 (3 5.0% ),高 中 及 以 上1 8 2例(65.0%)。病程(7.52±1.21)年;空腹血糖(FBG)7.23mmol/L±1.94mmol/L,餐后2h血 糖 (2hBG)1 2.9 3mmol/L±2.73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7.89±2.34)%,31.36%病人合并有不同类型的并发症。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资料问卷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病人资料,包括病人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收入、医疗费用、糖尿病类型、病程、并发症、体重指数(BMI)、血 压 [收 缩 压 (SBP)、舒 张 压(DBP)]、脉搏(P)、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尿 白 蛋 白/肌 酐 比 值(ACR)、踝肱指数(ABI)。回顾性分析280例糖尿病病人的临床资料、Gavin’s足危险因素加权值积分和病人自我护理足部能力,比较非糖尿病足病人和糖尿病足病人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 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
1.2.2 Gavin’s足危险因素加权值积分 根据糖尿病足危险因素:血管病变(1分)、足部畸形(2分)、保护性感觉缺失(3分)、心脏疾病和(或)吸烟史(1分)、糖尿病病史>10年(2分)、糖尿病肾病或视网膜病变(1分)、以前有足溃疡或截肢史(1分)等加权评分,1分~3分为低危足,4分~8分为中危足,9分~13分为高危足[7]。
1.2.3 病人自我护理能力 设计糖尿病足知识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6个方面:①对糖尿病足认识及预防知识(6个条目);②糖尿病足筛查与复诊知识(3个条目);③足部日常护理知识(7个条目);④足部日常护理行为(7个条目);⑤选择合适鞋子的知识(10个条目);⑥选择合适袜子的知识(10个条目);⑦正确修剪趾指甲知识(2个条目)。每个条目回答正确计1分,错误不得分。总分为45分。
1.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 16.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资料用中位数表示,两者比较采用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1 DF组与NDF组病人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DF组与NDF组病人临床资料比较(±s)
表1 DF组与NDF组病人临床资料比较(±s)
组别 例数 年龄岁病程年BMI kg/m2 SBP mmHg DBP mmHg P/min HbAlc%ACR μg/mg DF组 33 61.36±11.64 13.12±3.24 27.28±2.20 158.12±11.33 75.77±10.67 71.61±7.71 10.39±0.52 156.36±126.10 NDF组 247 56.71±11.64 6.83±4.03 23.39±1.74 134.87±8.69 76.27±7.83 69.37±6.00 7.67±0.59 50.69±82.20 t值 2.22 8.60 11.65 13.88 -1.60 1.94 25.43 6.45 P 0.27 0.00 0.00 0.00 0.80 0.06 0.00 0.00组别 FBG mmol/L 2hBG mmol/L TC mmol/L TG mmol/L HDL-C mmol/L LDL-C mmol/L 左侧ABI 右侧ABI DF组 9.18±0.55 18.14±2.15 6.45±0.69 6.05±0.50 0.93±0.16 4.58±0.67 0.74±0.91 0.75±0.70 NDF组 6.96±0.57 12.37±2.02 4.58±0.80 4.59±0.94 1.15±0.22 2.47±0.62 0.96±0.80 0.92±0.11 t值 21.22 15.26 12.86 8.75 -5.36 18.32 14.38 9.04 P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2.2 DF组与NDF组病人Gavin’s足危险因素加权值和糖尿病知识比较(见表2)
2.3 糖尿病足发病的危险因素 以糖尿病足为应变量,观察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并发症、LDL-C、糖 尿 病 足 知 识 得 分、SBP进入回归模型(P<0.05);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医疗费用、病程、BMI、TC、TG、HDL-C、ACR、ABI、HbAlc、FBG、2hBG、DBP、P、Gavin’s评分均未进入回归模型,见表3。
表2 DF组与NDF组病人Gavin’s足危险因素加权值和糖尿病知识比较(x ±s) 分
表3 糖尿病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国内外许多观察性研究表明,糖尿病足发生的风险因素包括周围性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关节活动受限、足部畸形、足部异常压力、小的伤口等[8-12]。糖尿病脂代谢紊乱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TC、LDL-C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子[13]。本研究显示,LDL-C是糖尿病足发生的独立因素,也表明糖尿病病人极易发生外周血管的粥样病变。随着病程的延长,病人的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糖尿病的并发症逐渐增多,病人在长期高血糖的状态下会导致机体的氧化应激水平增高[14],导致对机体心、脑、肾和胰腺的损害[15],外周血管病变病人致血管因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管腔变窄而出现收缩压增高的现象,而舒张压升高不明显。本研究证实,DBP、脉搏与糖尿病足的发生无关。而且病人此时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致使远端组织供血障碍,极易发生糖尿病足。本研究中病人的并发症、SBP是糖尿病足发生的独立因素,在DF组与NDF组中,病人的病程、体重指数、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空腹及餐后2h血糖、血脂、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这些因素与糖尿病足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此外,Gavin’s足危险因素加权值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为,Gavin’s足危险因素加权值评分是根据病人的血管病变、足部畸形、保护性感觉缺失、心脏疾病和(或)吸烟史、糖尿病病史>10年、糖尿病肾病或视网膜病变、以前有足溃疡或截肢史等情况进行加权评分[7]。根据病人的病程、并发症、生活习惯进行评定,因此Gavin’s足危险因素加权值评分与糖尿病足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童奥等[16]对糖尿病足病人长达10年的研究表明,糖尿病足组的年龄与非糖尿病足组的年龄有显著差异,随着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工作的开展,糖尿病发病年龄年轻化。高剑波等[17]对1998年-2010年已确诊的糖尿病病人进行家族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家系第1代277例病人发病年龄为(63.3±12.4)岁,其中男性为(64.4±12.5)岁,女性为(62.3±10.3)岁;第2代468例病人发病年龄为(47.1±8.7)岁,其中男性为(48.2±9.3)岁,女性为(46.1±8.1)岁;第3代120例病人发病年龄为(29.6±10.2)岁,其中男性为(28.9±9.5)岁,女性为(30.0±10.4)岁。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糖尿病发病率有年轻化的趋势,本研究中DF组病人的年龄为(61.36±11.64)岁,NDF组病人年龄为(56.71±11.64)岁。糖尿病发病年轻化也表明病人的病程长,病程的长短与糖尿病足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密切关系。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足知识行为问卷得分是糖尿病足发生的独立因素,李明子等[18]对101例住院病人足部状况调查发现,病人普遍在生活习惯、治疗情况、生存技能、治疗目标和疾病知识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证明,对于糖尿病足高危人群实行重点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育8例以往曾经有过足溃疡的病人,就可以预防1例病人的足溃疡复发;每教育25例接受足底尼龙丝检查有感觉消失的病人或30例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就可以预防1例发生足溃疡。但在没有这些足病危险因素的病人,则要教育266例糖尿病病人才可能预防1例发生足溃疡[4]。因此,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足部能力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1] 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45-349.
[2] 李仕明.糖尿病足与相关并发症的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6-468.
[3] Fard AS,Esmaelzaden M,Larijjani B.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footulcer[J].Inc J Clin Pract,2007,61(11):1931-1938.
[4] Edward J,Ruby C,Jessie H,et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risk factors for diabetes foot ulceir[J].Diabetes Care,1999,22(21):1036-1042.
[5] 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401-402.
[6] Strauss MB,Aksenov IV.Evaluation of diabetic wound classifi cations and a new wound score[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5,439(13):79-86.
[7] 王秀问.老年人糖尿病足[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88.
[8] Young MJ,Breddy JL,Veves A,etal.The prediction of diabetic neuropathic foot ulceration using vibration perception:thresholds:A prospective study[J].Diabeties Care,1994,113(17):557-560.
[9] Reiber GE,Vileikyte L,Boyko EJ,et al.Causal pathways for incident lower extremity ulcer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from two settings[J].Diabetes Care,1999,213(22):157-162.
[10] 许樟荣.糖尿病足病变的分类与诊治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2,8(1):34-36.
[11] Frykberg RG.Diabetic foot ulcers: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J].Am Fam paysician,2002,163(66):1655-1662.
[12] Boulton AJ,Kirsner RS,Vilekyte L.Clinical practice:Neuropathic diabetic foot ulcers[J].N Engl J Med,2004,351(23):48-55.
[13] Shai I,Schulze MB,Manson JE,etal.A prospestive study of lipoprotein(a)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women with type 2diabetes[J].Diabetologia,2005,48(8):1469-1476.
[14] Cooke MS,Evans MD,Dove R,etal.DNA repair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resence of oxidatively damaged DNA lesions in urine[J].Mutat Res,2005,574(1-2):58-66.
[15] Thiviyanathan V,Somasunderam A,Hazra TK,etal.Solution structure of DNA duplex containing 8-hydroxy-2-deoxyguanosine opposite deoxyguanosine[J].J Mol Boil,2003,325(3):433-442.
[16] 童奥,袁群,唐红,等.病程10年以上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探讨[J].护理学报,2007,14(3):13-14.
[17] 高剑波,成金罗,丁惠萍,等.2型糖尿病家系发病特征与危险因素初步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2011,50(6):474-477.
[18] 李明子,徐靖.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及其足部护理状况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87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