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楠楠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安徽 阜阳 236000)
陶渊明《饮酒》诗并非“厌恶官场”之作
程楠楠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安徽 阜阳 236000)
知人论世作为阅读古代诗歌的重要方法,应当被全面丰富地运用到具体的诗人诗作中。陶渊明《饮酒》(其五)的教学参考中往往片面地把陶渊明的归隐解释为厌恶官场,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其实,《饮酒》二十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文章重新解读陶渊明及其《饮酒》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 归隐 《饮酒》 政治抒情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首先看两篇陶渊明《饮酒》(其五)的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说:“结合这首诗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明确:①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②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积极意义。③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
第二篇说:“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
很显然,这几篇教学案例对陶渊明其人及其作品 《饮酒》(其五)的思想内涵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实,有关片面理解陶渊明其人和《饮酒》(其五)这首诗的教学案例,在一些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中,比比皆是。那么,如何正确解读这首诗呢?我认为根本方法是知人论世。
袁行霈先生在《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一文中说:“陶渊明从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开始入桓玄幕,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冬辞彭泽令,前后八个年头。这正是晋末政局最动荡的八年。陶渊明不早不晚偏偏在这时出仕,先后入桓玄、刘裕、刘敬宣三人的军幕,置身于政治风云的漩涡之中,这不是很值得深思吗?”“猛志固常在”,其实陶渊明实际上是心怀壮志的,而且和一些当权人物有着密切关系。
大量史料表明,陶渊明先后出仕共五次。第一次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军幕,第三次为镇军参军,第四次为建威参军,第五次任彭泽县令。第二、三、四次出仕都是任职于军幕之中,投身于某种政治势力之下,对研究陶渊明的政治态度格外重要。
陶渊明曾经投身于桓玄幕中,有三首诗足以证明。这三首是:《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后者更能说明问题。(诗云:“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世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叩枻新秋月,临流别友生。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诗题可以这样标点:《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题中的“辛丑”,是晋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诗题的意思应该是在辛丑那年七月因假由江陵前往家乡寻阳,假满从寻阳还江陵,夜间行至涂口作了这首诗。又据《资治通鉴》,桓玄于隆安三年(399)十二月袭杀荆州刺史殷仲堪,隆安四年(400)三月“表求领荆、江二州。诏以玄为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陶渊明既然在隆安五年(401)七月赴假还江陵(荆州治所),则他必定在桓玄幕中任职无疑。这一经历似乎可以说明他在晋宋政治风云中的态度。
陶渊明还曾做过刘裕的参军。他有一首诗题为《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也可以说明他在晋宋政治风云中的态度。所谓“镇军参军”即镇军将军的参军。据陶澍《靖节先生年谱考异》:“惟东晋为镇军将军者,郗愔以后,至(刘)裕始复见此号。”梁启超《陶渊明年谱》沿袭其说,《文选》李善注于此诗下引臧荣绪《晋书》曰:“宋武帝行镇军将军。”安帝元兴三年(404)二月刘裕率众讨桓玄,三月入建康,进号镇军参军。陶渊明任镇军参军必在此后。义熙元年乙巳(405)三月陶渊明已改任建威参军,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前溪》诗。那么陶渊明任刘裕参军的时间顶多一年。
参军之置始自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用参丞相军事的名义。此后,直至南北朝,凡诸王及将军开府者,皆置参军,为重要幕僚。晋宋人物,如王导、陶侃、温峤、刘牢之都曾做过参军。由此可见,参军位虽不显,但是一个能参机要、颇多升迁机会的职务。
《饮酒》(其一)具有序诗、序曲之性质。《饮酒》(其一)云:“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我们先分析诗中“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的内涵。
《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阮籍《咏怀诗》其六:“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轸距阡陌,子母相拘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其六十六:“塞门不可出,海水焉可浮。朱明不相见,奄昧独无侯。持瓜思东陵,黄雀诚独羞。失势在须臾,带剑上吾丘。悼彼桑林子,涕下自交流。假乘汧渭间,鞍马去行游。”阮籍《采薪者歌》后半幅云:“邵平封东陵,一旦为布衣。枝叶托根柢,死生同盛衰。得志从命升,失势与时隤。寒暑代征迈。变化更相推。祸福无常主。何忧身无归。推兹由斯理,负薪又何哀。”
《饮酒二十首》第一首发端就用邵平典故,这非常值得注意。邵平本为秦朝东陵侯,秦亡后,为布衣,种瓜为生。中国诗歌使用邵平典故寄托易代之际感受,始于魏晋易代之际的阮籍。陶渊明、庾信继之。
阮籍《咏怀诗》、《采薪者歌》,通过邵平易代之际身世之变化,寄托自己易代之际身世变化之悲感,重点似在自身命运。陶诗“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亦是此意。但陶渊明此诗之重点,似犹在兴亡之感。陶诗“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言亡国与新朝俱无“定在”,双方都会经历共同的兴亡(“衰荣”)。此明是指今日之新朝,将是明日之亡国;是表达对新朝之深沉感愤。下文“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抒发解脱超越之情思,正是以对现实之感愤为前提的。陶渊明《述酒》诗“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言天理自不会从刘裕之意志为转移,晋宋寿命之长短亦将不会相同,与“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意思相同,同是表达对新朝的感愤。《述酒》诗是作于晋亡之后,自宋代汤汉注陶以来,已成为确定不移之定案。
《饮酒》第一首“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使用邵平典故寄托易代之际感受;“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表达对新朝的感愤,与《述酒》诗“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意同;由是可见,《饮酒》诗当应当作于晋亡之后。
陶渊明《饮酒》诗与阮籍《咏怀诗》体性相似,皆是采用大型五言联章之文类,抒发易代之际之感愤及超越现实之情思;《饮酒》诗之第一首与《咏怀诗》之第一首则作用相同,皆具有序诗、序曲之性质,起到为全部组诗确定基调、主旋律之作用。
鲁迅曾说:“陶潜正因为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陶渊明虽然是一个本性恬淡的人,但毕竟也像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一样,怀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壮志。在晋末政治最动荡的时期,他自愿投身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作了几番尝试,知道已不可为,才毅然归隐。他在政治斗争中当然不是一个风云人物,但在政治风云中却不甘寂寞。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显然是不够的;仅仅用生活恬淡解释他的归隐,也是肤浅的。仅仅用厌恶官场解释他的回归田园,诸如“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等说法更是不全面的。若要深刻理解陶渊明及其《饮酒》的思想内涵,就必须做到完整阅读,知人论世。
[1]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余嘉锡.世说新语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余冠英.魏晋南北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6]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