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摘要:“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的一种类型,以其“入学即就业”的优势受到各方肯定。如何有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尤其是紧扣人才培养主线,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确保“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是校企双方应关注的重点。本文即以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订单式”定向培养乡村医生的“1+2”模式课程建设为例予以阐述。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1+2”模式;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207-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的一种类型,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订单式”人才培养不仅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为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搭建了双向沟通的桥梁。作为国家首批立项通过的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下简称“医高专”)自2006年起承担乡村医生“订单式”定向培养,通过“1+2”的培养模式为上海郊区农村输送了大批基层卫生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海地区乡村医生人数和结构上的不足,为解决农村人口就医需求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订单式”培养“入学即就业”的特点让教师和学生都不再有后顾之忧,这就使课程和教学成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和成败的关键。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立足人才培养主线,以专业发展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努力探索“订单式”基层定向卫生人才培养“1+2”模式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订单式”定向人才培养“1+2”模式的构建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1]2006年8月,为缓解本市乡村医生人员短缺、学历结构偏低、整体素质不高而医学院校本科生不愿到基层农村工作的问题,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受托以定点招生、定向培养的方式为农村培养乡村医生。根据“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的要求,学校与委托培养单位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根据基层医疗服务的现实需要
探索课程体系建设,构建集思想道德和人文修养、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创新实践和综合素质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并积极开拓行业教学基地,院校共同完成“订单式”定向人才的培养。学生第一学年在学校,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在行业基地学习的“1+2”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学校和行业的教育资源,更通过课堂与岗位紧密结合的方式,促进了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的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的对接以及培养标准与用人标准的对接。
二、“订单式”定向人才培养“1+2”模式课程建设的实践
1.基本原则。①面向工作岗位,体现职业导向。根据对“订单”所面向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明确乡村医生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素,实施课程体系建设,确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既符合学校培养强调的教育性和基础性,同时也体现岗位执业要求,符合职业性和专业性。②注重综合素质,促进职业发展。在强化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以及社会人文课程,并针对性地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能获得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形成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也为后续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基本架构,学生入校前即与用人单位签订培养及用工协议,入校后第一学年在校内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其后两年在附属医院学习专业课程,训练专业技能并完成毕业实习。在三年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融入道德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以及医院文化的教育。
3.课程体系内涵。①专业课程设置基于人才培养规格,突出能力本位,乡村医生不同于综合性医疗机构以及专科医院的医务人员,其工作地域在郊区,服务对象是农村人口。因此,乡村医生的工作内容是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处理、预防保健和健康指导。根据乡村医生的岗位任职要求和执业特点,除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外,增加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社区卫生管理等课程,并开发了《基层医生综合技能》等具有专业特色的复合型课程,强调了乡村医生所需的常规知识与技能,尤其是对有地域特征的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理。专业实践能力是乡村医生培养的重点。核心技能实训贯穿三年,实训学时在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超过40%。学生第一学年主要在校内进行仿真实训,辅以临床及社区见习,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课堂搬到病床边,专业课程实训、教学见习以及毕业实习均在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基地进行。从校内实训到临床实践,从仿真职业氛围到医院文化浸润,学生的职业意识、态度、习惯以及能力逐步养成。“订单式”培养“1+2”模式课程体系,体现了工作任务和能力本位的导向,著力培养具有基本医疗服务技能,能满足农村多方位医疗服务需求的新型乡村医生。②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医学人才,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具备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能有效进行医患沟通,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行为。基于此,“订单式”乡村医生培养课程体系全程融入思想道德、人文素质的培养,除思想政治类课程以及公共文化课外,增设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医学英语、卫生法学等课程,并将与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有关的元素融入课程,满足学生毕业后定向服务的要求。
选修课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医学辅助技术、文献检索、医学科研、多媒体技术、音乐欣赏、社交礼仪等选修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思维,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为学生后续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
三、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思考
“订单式”人才培养为高职教育改革创新注入了活力,为行业储备了适用型人才,也为学生和家长解决了就业的后顾之忧,可谓“三赢”。医高专“订单式”定向培养乡村医生的“1+2”模式,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是一种较好的产学合作形式。从长远看,还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培养成效。
1.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是前提。“订单式”定向人才培养绝非简单的用工培训,学校应携手委托培养单位分析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依据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人文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最终培养出“一专多能”、三方满意的复合型适用人才,并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
2.专业性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是核心。课程体系是确保培养质量的关键与核心。“订单式”培养的课程设置需瞄准所面向的就业岗位,紧扣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使专业技能对接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课堂学习对接就业岗位,体现职业性和定向性。同时,课程的设置需体现教育性和发展性。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框架下,结合岗位(群)的要求,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强调核心技能,注重一般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并着眼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岗位变换,以模块化的形式整合课程,以培养学生适岗及未来发展的能力。
3.良性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是保障。校企合作为产学结合、订单培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订单式”人才培养其实是校企深度合作、互惠互利的过程。以医高专乡村医生培养为例,学校充分利用了行业教学基地的设备、人员和临床实景等资源,为专业学习和实训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满足了培养符合行业标准的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行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让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同时促进了“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打造;而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又促进了行业人员自身以及医院和教学基地的不断发展,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双方受益最大化。因此,校企双方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成功的保障。
4.及时有效的人才质量评价是助力。任何系统都应建立相应的评价反馈机制,“订单式”人才培养也不例外,学校和用人方需关注“订单式”培养的毕业生的岗位任职与职业生涯发展情况,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学校应重视对“订单式”培养毕业生的在职追踪,用人方应按照岗位任职要求,对学校培养的人才实施科学、合理、有效的质量评价。通过对结果的监控与评估,及时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助推“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其“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的客观优势受到肯定并在国内各职业院校广泛实施。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乡村医生“订单式”、“1+2”模式的培养,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期,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学校开展专业学习与训练的局限性等问题,体现了“做学一体”、“工学结合”的职教特点,尽管其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评估,但该模式及其在课程建设上的实践探索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例。
参考文献:
[1]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朱文豪.“订单式”培养在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中的应用[J].全国商情,2013,(12).
[3]邬颖华,等.订单式农村定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2).
[4]李智,等.高职订单式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3,(12).
[5]贾润红.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0(6).
[6]贺丰年.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3,5(下).
[7]苗晓娜.高职院校订单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3,7(下).
[8]袁清武.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基于教育創新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9]张翔云.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良性运行机制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