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立,吴 谨,马娅婕,张 涛
(武汉科技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为了扭转我国大学教育偏离工程教育的现状,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同年,湖北省也启动了“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培养计划”。启动这些项目的初衷,是培养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工程科技人才[1]。21世纪是信息科学与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当今,信息技术涉及到了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我国高新技术、国防和国家安全事业等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近年来IT产业的发展,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正逐年增加,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大电子信息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高质量电子信息技术人才。
1.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随着社会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们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模式转向了“大众教育”教育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受到产业界更多的关注。然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弊病[2]。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案的制订,很少征求社会和产业界的意见,产业界的工程技术专家及管理者几乎没有机会参与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制订,因此对大学教育毫无影响力,只能被动接收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学教育从培养目标到培养过程乃至培养结果都或多或少偏离了工程教育的本意。
2.企业对高校实践教学支持不力,是高校实践教学薄弱的关键。近年来,社会各界反复强调高校要适应社会需求,教育界自身也这样认为,但却很少反思企业对高校的责任和义务[3]。事实上,我国很多国企或私企对高等教育的支持都缺乏积极主动精神,主要表现在对高校实践教学的支持不力,如高校教学活动中最基础的生产实习环节,不少企业认为是高校自己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自己只是接受高校生产出来的“产品”。而国家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接受高校的学生实习,即便那些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真正能安排学生上岗并进行认真指导的也不多。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具备企业亟需的工程实践能力,没有产品开发与制造的实践经验,更谈不上进行产品研发。学校对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知之甚少,和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出现严重的就业问题。一方面企业不满意高校培养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也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高等工程教育目前急需解决的矛盾包括解决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以及能力培养与就业等矛盾。因此,在新的工程教育模式下,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和企业所需要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高质量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为解决工程教育面临的困境,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我们以我校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计划”电子信息工程试点班为依托,对原有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我们根据“工程实践能力与基础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并重”的教学理念,对原来重专业理论教学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培养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加大实践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强化、检验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理论和实践脱节,纠正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无用的错误思想。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和老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牢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全面改革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产业界的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压缩不必要的课程和旧的教学内容、充实和加强工程实践教学、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纳入教学过程,建立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在培养进程中全面体现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这个目标,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教育、实验实践教学、工程素质培养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以适应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需求。当然,这个目标也不能一蹴而就。在方案实施的初期,可选择对业界比较熟悉且有一定工程经验的老师讲授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同时让一批工程经验相对薄弱的老师参与工程项目并助课以积累工程经验;对课程大纲进行修订,课程大纲不仅要体现课程中主要的理论知识点,还应体现出与这些知识点相关联的实际案例,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初步接触到实际的工程问题。为了培养出的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需要,我们希望企业能够参与包括培养方案的制定、理论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在内的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和相关企业一起制定了企业培养方案,安排了多门理论课程由企业导师进行授课,大部分的实习和课程设计也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弥补学校教师工程经验方面的不足和企业导师在理论方面的欠缺。根据共同制定的企业培养方案,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需在企业中完成工艺实习、生产实习并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在为期一年的生产实践中,学生必须参与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并完成毕业实习报告。在实习期间,学生必须结合相关专业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按照电子信息产业的工业流程,设计、制作一个符合大纲要求的电子、通信网络产品或系统,并完成调试过程,写出完整的设计文档和实验报告。在整个企业实习实践过程中,学校安排专职教师与企业一起全面监控实习实训的操作过程,以保证企业培养方案顺利实施。通过与企业协商,我们在企业建设了实习基地,这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与工程设计场景,在这里学生能够真正感受企业的生产、研发和管理,对企业的运作、项目开发、项目管理、工程设计基本模式与流程以及企业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逐步熟悉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
为了尽可能满足当前IT企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我们经过多方调研和与相关企业管理层的探讨,对原有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培养模式上,坚持实行前期按电子信息学科的大类进行培养,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新模式:第一学年进行知识教育培养,后续三学年进行专业教育。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加强理论基础,拓宽专业方向,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加稳固扎实。培养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方案中本科基础课程和课程中的核心课程由学院和系部确定,专业课程和一般课程由学校导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实践性课程的实际内容由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和学生共同确定。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主要采取“3+1”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前3年主要在校内进行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环节学习;在累计1年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依靠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进行联合指导和培养,使学生能够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工程实际紧密结合,深入到现代信息系统和设备的设计、开发、应用、测试、运行维护和系统集成的整个产品和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完成在企业实习实训阶段的学习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在培养的最后一年里布置了跨度为40周的全日制企业实习。这一阶段里,学生在国内著名电子信息企业中进行企业实职实习并进行毕业设计,在真实的企业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毕业实习是“3+1”学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该环节直接把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能生动地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将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报告由校企双方导师进行指导,并针对学生特点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加以实施;三者之间保持定期的密切联系,以便准确掌握情况;学生也必须定期向学校和学校导师反馈自己在企业中的工作和学习情况,以确保培养计划的顺利进行。
新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对原有的传统培养模式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通过全面改革该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产业界的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充实和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内容、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建立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培养符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电子信息产业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湖北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通知”[EB/OL].2010-08,2014-07.http://www.hbe.gov.cn/content.php?id=7627,
[2]查建中.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敏之,等.信息类CDIO工程应用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1,(49):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