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峰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北京 100073)
浅析三弦协奏曲《刘胡兰》
王利峰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北京 100073)
三弦协奏曲《刘胡兰》是新中国建国后由张肖虎、肖剑声、刘振华、王加伦集体创作的一首三弦协奏曲。三弦协奏曲《刘胡兰》通过描写革命烈士刘胡兰的人物故事,运用山西民歌及地方戏曲音调作为音乐素材,以浓厚的地方色彩,使用了改革大三弦及丰富的三弦演奏技法和感人至深的音乐语言,塑造了人民英雄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壮烈人生。表达了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该乐曲对于三弦演奏技巧的运用非常丰富与独特。此曲运用了大量的演奏技法如:快速三连音扫弹、扫滚、撮、快速过弦、连续乐段单弹、轮指、分、吟音、滑音、左手快速过弦等等,本文将介绍该作品的创作历史背景,作者以及演奏技法的运用,并且尝试按照演奏的技法对该作品进行阐述。
三弦历史 作者 创作背景 曲目分析及演奏技法运用
“三弦”又称弦子,它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本土古老乐器之一,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于唐末《旧五代史·晋书·少帝记二》,有“三弦胡琴”的记载,三弦到了元代已经基本定型。
随着宋、元杂剧及说唱艺术的蓬勃发展,三弦逐渐在民间和宫廷音乐中被广泛使用。早在宋代就比较流行,至元则成为元曲中主要的伴奏乐器之一。可以说,三弦的发展与说唱艺术、戏曲艺术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它有四个八度的音域;没有品,适用于任何音律、任何曲种和风格。它有丰富的音色、音域变化,左右手都有几十种演奏技法,因此有很强的表现力。所以,在经过历史的发展继承后,三弦不但用于重奏、合奏、独奏,更可担负多种曲艺的伴奏。史料记载三弦至少在清代就发挥了它的独奏职能,在《老残游记》中就有在曲艺唱腔之前,先桑一段三弦独奏的记载。特别是近几十年涌现出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还有很优秀的作曲家、演奏家,他们从民间艺人手里继承了演奏技法,溶汇了民间的风格特点,借鉴了西洋音乐理论和技术,加上其他有关的知识,进行综合整理,编订成讲义、教材、练习曲、独奏曲集并录制了音视频等,通过实践,传授给下一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使三弦传统技艺得到发展。
(1)张肖虎(1914年生-1997年卒)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曾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兼作曲系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等职,出版过《五声性调式和声手法》、《乐学基础》、《张肖虎艺术歌曲集》、《音乐的织体》等等,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创作过歌、舞剧、管弦乐、器乐曲、协奏曲、民乐合奏、室内乐、大合唱、独唱等多种类型的作品。三弦协奏曲《刘胡兰》就是张肖虎教授和肖剑声教授等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张肖虎教授的作品有典雅、古朴、简洁、明朗的个性风格。他以“纯、清、精、新、真”五个字概括了自己的艺术创作美学观。
(2)肖剑声教授1928年10月出生于湖南,三弦教育、演奏家、理论家。肖剑声教授1949年8月保送中南部队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主修民族器乐“三弦”,1952年毕业后任中南部队艺术剧院工作,后被调往中南军区文工团,1954年担任总政文工团歌剧团演奏员。1964年调至中国音乐学院担任三弦教师,建立了三弦专业。肖剑声教授先后师从于陈永昶老师学习三弦,魏福汉先生学习京韵大鼓的三弦演奏技法;白凤岩、白凤歧学习京韵、梅花和单弦等曲艺三弦的弹奏;曹东扶学习河南大调板头曲三弦演奏技法;溥雪斋学习弦索十三套,将清代宫廷乐中的三弦演奏风格掌握、继承下来。
肖剑声教授对三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三弦的传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各种演奏方法进行了综合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其他专业的演奏技法发展了三弦的新技法,丰富了演奏手法,提高了三弦的表现力,使三弦成为既能适应合奏、重奏、伴奏;又能适应独奏、协奏的民族乐器。肖剑声教授还对三弦乐器形制、琴弦进行了改革,使三弦成为既能胜任曲艺伴奏,更可以用于独奏、乐队合奏和伴奏的全能乐器。他设计了“60型大三弦”、“80型大三弦”、“86型高音三弦”、“09型大三弦”,2005年与中国音乐学院赵承伟教授承担了《民族乐器代用蟒皮的研究与试验》的科研项目(此项目于2007年已结项),并研制开发了人造皮低音三弦。其中“80型大三弦”和“86型高音三弦”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奖;收集、整理了一批珍贵的三弦传统乐曲,出版了教材《三弦基础教程》、《肖剑声三弦曲集》,与赵承伟教授共同出版《三弦乐曲选集》、《三弦基础教学光盘》,并在各大期刊上发表了《三弦乐器的结构及有关声学原理》、《三弦演奏的音质及音色变化》、《大三弦的改革》、《檀龙新声——86型高音三弦简介》、《三弦艺术之瑰宝--河南曲子quot;板头曲quot;》等论文。创作改编了许多独奏曲,如《梅花调》、《太行山上运粮队》、《椰林鼓声》,协奏曲《刘胡兰》、《红梅》等独奏曲,三弦协奏曲《刘胡兰》就是由肖剑声教授执笔在张肖虎教授的协助下共同完成的一部非常成功的佳作。
刘胡兰(1932生-1947卒),原名刘富兰,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其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1946年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领导当地的云周西村进行土改运动。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镇压了云周西村罪大恶极的反动村长石佩怀,阎锡山匪军决定实施报复行动,阎军七十二师师长率二一五团一营二连及该镇的地主武装“奋斗复仇自卫队”突袭了云周西村。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因为叛徒的告密而被捕,她为了保护群众,从容地走向了铡刀……。毛泽东为此两次亲笔题词,赞扬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三弦协奏曲《刘胡兰》是作曲家张肖虎、肖剑声、刘振华、张加伦集体创作的,此曲由肖剑声教授执笔,张肖虎教授指导,为了写好这英雄的乐章,他们曾深入生活,下乡采风。访问过英雄的家乡——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住在刘胡兰纪念馆,了解了英雄的事迹,通过40多天的努力,经过精心选材谱曲,完成了此首作品。乐曲的音乐形象鲜明,技法丰富,较深刻地表现了女英雄刘胡兰烈士一心为革命、壮烈献身的精神,并表达了广大群众对刘胡兰的深切悼念与缅怀。
三弦协奏曲《刘胡兰》共分为两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心向延安,坚持战斗;第二乐章是刑场斗争,光荣献身。
乐曲开始由扫弦、滚奏与弹挑相结合的演奏手法,奏出庄严而富有激情的散板引子,描述了女英雄刘胡兰的伟大形象。随着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和三连音的出现一下子把听众引入到解放战争年代的战斗场景之中。这两种节奏型的巧妙结合,使乐曲充满生命力,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引子要结束时用了两个大切分节奏型引出下面主题,简明,歌唱性强,完美过渡!
乐曲第一乐章接在引子之后,共分为三个乐段:
(1)胜利的喜悦,音乐主题选用了歌剧《刘胡兰》中的插曲《数九寒天下大雪》,用热情、优美的音乐,表达了女英雄刘胡兰听到前方传来战斗胜利的消息时,无比激动、喜悦的心情,此乐段运用了分、五指轮、四指轮、撮、滑音等演奏手法既有气势又跳动、欢愉、亲切感人。乐段最后十六分音符渐慢到长音滚奏慢慢走人刘胡兰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
(2)心向延安,此乐段通过滚奏、吟、扫弦、滑音、虚滑、下回滑、上弹、逐渐上弹等演奏手法把上一段的旋律进行变奏,尤其是滑音,虚滑,下回滑等各种滑音的运用,更是淋漓尽致的把刘胡兰的内心世界如歌如泣的表达出来,体现了在严峻的战斗环境中,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刘胡兰对革命胜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3)被捕之前,此乐段为快板,通过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扫弦、大量的强弱对比音型模进等手法,勾勒出紧张急促的场面,音乐形象生动,描绘了机智勇敢的刘胡兰与敌人周旋,最后在敌人重重包围下不幸被捕的情景。
乐曲第二乐章分为四个乐段:
(1)斥敌,此段作曲家们运用了晋剧流水板式,流水板式在晋剧唱腔中属于节奏最紧,速度最快的板式,它有激昂慷慨又热情奔放的特点,多用于紧张激烈和争论的场合。在演奏技法上作者在此乐段运用了大量的连续单弹、扫弦、滚奏的演奏手法,生动的刻画出刘胡兰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铡刀毫不畏惧,痛斥着敌人:“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怕死不是共产党员……”
(2)英勇就义,此乐段运用了扫弦、滚奏、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倚音、三连音等演奏手法,描写了残忍的敌人为了使刘胡兰屈服,在她面前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用铡刀杀害。但刘胡兰毫不畏惧,她向着被烈士鲜血染红的铡刀走去,壮烈牺牲。
(3)悼念,此乐段用大二度转调手法,运用了长滚的演奏手法演奏,表现了群众对刘胡兰烈士的悼念。
(4)团结向前,此乐段运用了大量的扫弦与滚奏相结合的演奏手法,表现了刘胡兰等7位烈士惨遭杀害,全县军民义愤填膺,最终军民团结,解放文水县。
三弦协奏曲《刘胡兰》在音乐表现和演奏技法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要想演奏这首乐曲,个人认为需要两个条件:
(1)乐曲的演奏和乐器的改革是分不开的,比如缩短和加宽指板、下移山口、对鼓腔的改良以及支架的使用等等,这些改革对演奏技巧的发挥创造了有力条件,使乐器本身的性能和造型进一步达到了科学和完善。
(2)需要有很扎实的基本功,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难以完成演奏的。乐曲中力度、速度幅度变化比较大,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连续单弹等需要指力、左右手快速配合、快速的三根弦过弦、完成多次转调“C→G→F→C→G”等等要求,如第一乐章第三乐段快板描写“被捕之前”的场景,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及扫弦;乐曲第二乐章第一个乐段“斥敌”里运用了大量的连续剁弹、过弦、扫弦、滚奏的演奏手法,这些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
以上对三弦协奏曲《刘胡兰》的浅析,可以看到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存在必然联系,演奏技巧是音乐表现的基本保障,缺乏音乐表现的演奏是没有说服力的,所以在演奏乐曲前更要充分了解曲子的创作背景以及作曲家要讲述的故事和想要传达给听众的音乐形象。只有更好地将演奏技巧与音乐协调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圆满的演奏效果,充分体现出音乐作品的内涵。三弦协奏曲《刘胡兰》是曲作者张肖虎、肖剑声两位教授付出了艰苦的劳动,用三弦的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相结合,用最朴实的音乐,奏出华丽的乐段。讲述了刘胡兰的英雄事迹,仿佛看到了刘胡兰穿着粗布衣裳,剪着齐耳短发,眉宇间透着毅力,眼睛怒睁,嘴角微翘,面对凶狠的敌人,昂首挺胸,面对残酷敌人的铡刀毫不畏惧,壮烈牺牲。表现出了刘胡兰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此曲是三弦史上璀璨的一笔,为以后的作曲及演奏家们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