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化“为官不易”“官不聊生”成果的若干思考

2014-12-15 06:16:17包兴荣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4年12期
关键词:权力监督制度

包兴荣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铁腕惩贪腐、重拳扫“四风”,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和禁令,规范干部从政行为,“为官不易”“官不聊生”成为了许多干部的真实感受。“为官不易”是现代社会公务员职业的正常现象。如果从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来说,“为官不易”本是共产党干部应有的状态。要固化“为官不易”的成果,使“为官不易”成为一种新常态。

权力监督;作风建设;廉政建设;为官不易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12-0021-0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廉政建设上下了很大决心,从“八项规定”开始,为规范干部从政行为,中央接连对规范迎来送往、开会出行、公务活动等方方面面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和禁令,相应地,各省市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台相关禁令和制约规定,公务员的灰色利益空间被不断挤压、压缩,很多“福利”因此被砍掉或减少,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执纪问责空前严格,因违反“八项规定”被通报处理的党员干部数量之多,前所未有。此外,反腐败力度也越来越大,不仅大批打“苍蝇”,还集中打“老虎”,反腐败的速度、力度、广度、深度,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让官员在精神上感到了强大“震慑”。时下的情况是,制度笼子越织越密,作风的管束越来越严、越来越细,从餐桌到办公桌,从“舌尖”到“车轮”,“以前不算什么的事儿”,包括吃点喝点、送点收点、办公室大点、车配得好点等等,现在都不能做了。用权的紧箍咒多了,从政的要求高了、压力大了,“摊上事儿”的风险加大了,一些官员开始感到了不自在、不适应,感叹“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确实已经成为许多干部的真实感受。

一、“为官不易”“官不聊生”是现代社会“当官”的正常现象

从“官好做”到“官难当”,说明一系列整作风、反腐败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说明一系列禁令真正产生了效力,说明在正风肃纪之下,一些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可以以权谋私、为所欲为了,奢侈浪费行为被约束,从政标准更严、肩上担子更重、压力更大。

事实上,现代社会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难言轻松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说,为官不容易、为医不容易、为人师者不容易。过惯了“好日子”,“紧日子”自然不那么舒坦。享受惯了权力的滋味,一旦特权被“清零”,肯定不容易适应。“为官不易”的感叹,表面上是对“日子没以前好过了”的一种抱怨,事实上恐怕对应着以前“为官不难甚或极易”的现实。过去的“官好当”,并非仅仅说官员这一职务本身既轻松又体面,而恐怕更多是指在权力运行体系不够严密的制度下,官员手中的权力拥有较多的法外运行空间,有权力自肥的便利,有优越的特权式福利。“为官不易”是为了保证干事的干净。只有“为官不易”,才能保证为官者老老实实地做事,清清白白地做人,干好事、干成事、不出事。“为官不易”“官不聊生”是现代社会“当官”的应有状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对群众而言,“为官不易”“官不聊生”无疑是件好事,“官不聊生”实际上是在今天中国社会一个福音,一个好的社会就是官不聊生的社会,群众乐见“为官不易”,是希望干部回归“公仆”应有之义,不搞特权,不以公谋私,肯干事,愿干事。为官本该不易,“为官不易”是为政者的本分。为官不易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务员的行为本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二、固化“为官不易”“官不聊生”成果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应该说,“为官不易”这个头开得很不容易,靠的是以上率下的强力推动,靠的是严查重处的高压态势,靠的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浓厚氛围。保持、巩固和发展“为官不易”成果,关键是厉行法治,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 从以下方面发力:

第一,建章立制,堵塞制度漏洞,不断编密织牢抵制歪风邪气的刚性制度约束之网,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制度是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则,是一种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意在引导和规范人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制度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具有法治化、程序化、常态化的强大功能。这“三化”又决定了制度具有“三性”,即公平性、正义性、防范性的作用。制度规范人,也造就人。搞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才能做人讲规矩、行事有尺度、用权守法纪。建章立制不是玩文字游戏,建章立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制度建设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务实管用,要根据新的情况,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切实补齐制度短板。制度是个体系,制度建设要注重不同制度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不打架不抵消不相互掣肘。制度设计必须严密科学,要在原则上较真,要在对象上较真,要在细则上较真,不能含糊不清,要少一些“原则上”,多一些“一律”。制度设计既要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又要细化各项具体规定,要力求把原则方针具体化、把笼统要求明晰化,把零散问题系统化,最终要落脚到可监督、可检查、可追究、可问责。

第二,严肃法纪,提高规章制度执行力,使纪律真正变成“高压线”。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的效用亦在于执行。如果做不到有制度必执行、执行必严格、违反制度必严查,缺乏制度应有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就很容易成为“稻草人”“纸老虎”,出现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让违纪违法者我行我素。制度不会凭空生效,再好的制度归根结底只有落实到位并严格执行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中国并不缺法律条文,而是执行不力,有法不依。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完全没有制度,更多的是将制度规定“记在本上、挂在墙上、讲在嘴上”,停留在文本意义上,没有真正执行落实到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制度执行一定要严肃,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已经建构的制度必须得到公正、严格、全面的执行。要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责任、考评、问责等机制,查找制度落实方面的薄弱环节,完善保障制度执行的程序性规定和违反制度的惩戒性规定;要坚决禁止或纠正走形式、搞变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对踩“红线”、闯“雷区”、打擦边球的行为零容忍,只要我们坚持说到做到、敢于动真碰硬,有纪必执,坚决杜绝“破窗效应”,制度管用了,执行硬气了,“伸手必被捉”日益成为大概率事件,各项纪律也就会逐渐由软约束变成硬约束。要坚持违章必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杜绝违规现象,并将问责的刚性力量覆盖权力运行的各方面、各环节,确保真正使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落实制度要毫不含糊,紧之又紧,细之又细,严之又严,要严肃批评纠正落实制度不经常、不严格、不认真的问题,对因制度不落实而导致工作上出问题的,铁面问责,既追究当事人责任,也追究相关领导责任,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第三,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风建设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所谓作风问题,莫不是权力突破应有边界、背离应有准则的失控、失范问题。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要狠抓作风建设,紧紧扭住作风顽症痼疾不放,把作风建设的良好势头保持下去,要坚决、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坚持“有举必查、查必有果、查必到位”的原则,快查严办那些在高压态势下仍然顶风违规违纪的行为。对于那些不收敛不收手、变着法子规避,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对于那些不作为、乱作为,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恶劣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绝不手软,绝不姑息。“四风”问题积习甚深,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目前“四风”问题还处于“不敢”阶段,远没达到“不能”。要坚持不懈反对“四风”,加大“四风”问题整治力度,抓住广大群众反映强烈、党员干部“习以为常”的具体问题,从吃喝、用车、办公用房、禁烟、月饼、贺卡、日历、年货等等小事抓起,一个节日一个节日地抓,一件小事一件小事地突破。要剥离公务员身上的特权光环,切割其不应该享受的特权和高福利,破除其对当官不切实际的期待,让权力不能肆意自肥寻租,使公务员职业成为一种正常化的职业,让“当官好得不得了”真正成为想象。

客观而言,目前腐败蔓延的势头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反腐败的治标任务依然严峻。从已经或正在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贪腐行为触目惊心。要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通过持续加大反腐力度为治本赢得时间。在反腐败斗争中,就是要以抓铁有痕的力度,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对腐败毫不宽容、毫不手软、毫不留情,不设腐败特区,不搞反腐禁区,不留反腐死角,反腐无上限,不论出身、不看官阶,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以零容忍态度和行动惩治腐败,让腐败官员被追责具有不可避免性,从而断绝腐败分子的从众心态、观望心态、侥幸心态。对于各种腐败行为,要坚决防止以罚代法、以组织处理代替司法追究、以纪律处分代替法律制裁。

第四,加强教育,端正“官念”,引导公职人员学会在约束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干事。从严治吏,必须从严教育。好干部是教育培养出来的。教育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穿透力,能让干部消除“耐药性”、保持“先进性”。经常化的严格教育是确保干部思想不杂乱、头脑不迷糊的关键所在。官员是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实践者、体现者,一些人抱怨“为官不易”,实质是一种权力观的错位扭曲和宗旨意识的淡薄。综观违纪违规违法案件,几乎都与权力观错位、扭曲有关。要加强权力观教育,摆正官员公仆态度,使其正确对待权力,彻底摒弃“千里做官只为吃穿”、“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的惯性思维和特权意识,摒弃“官本位”或“当官做老爷”意识,理清“为啥当官、当官为谁”的问题,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和理念。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在总结历史的教训时,讲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而当权力成为一种乐趣时,那么一切也就完了。”“做人民公仆”不是一句空话,公务人员须厘清身份,对权力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既为官,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要加强官德教育和廉政教育,使其摆正公与私的位置,理顺权与责的关系,树立为官用权的底线思维,并将“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作为为官者的工作准则,使之明白公私分明、秉公用权、廉洁用权,是起码的政治品德和职业操守,“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

第五,强化权力运行公开,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全面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把权力放在玻璃缸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因为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的暗箱操作创造了以权谋私的可能空间, 给权力腐败提供了便利条件,权力只有公开运行,才能防止被滥用,才能使为官者最终养成在“放大镜、聚光灯”下行使权力的习惯,杜绝“暗箱操作”、公权私用、以权谋私。政府权力必须向社会公示,必须透明,必须向社会做出承诺。权力清单制度是政府及其部门或其他主体在对其所行使的公共权力进行全面梳理基础上,将职权目录、实施主体、相关法律依据、具体办理流程等以清单方式进行列举和图解,并公之于众;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依法律、法规、规章及其清单进行,实行“法无授权不可为”。要坚持从严治吏,清除人情网、关系网的干扰,让制度敬畏、规则意识融入为官者的精神世界,营造一个按规则办事的氛围,使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失去市场、土壤、通道,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

第六,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和改进社会监督,提升日常监督力度。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权力与监督的动态制衡是确保权力有效运行的基础。要不断增强各种监督的威慑力和实效性,当前迫切需要改进纪委巡视工作,加强巡视制度建设,要从完善巡视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等环节入手提升巡视工作质量和效果,发挥好巡视震慑、遏制、治本的三大职能作用,迫切需要加强人大监督和司法监督。要拓宽监督平台,畅通人民群众举报和监督渠道,建立与公众进行保密沟通的通道,加强和改进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是一种最广泛的监督形式。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全媒体、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官员的仕途生涯就好比装上了“摄像头”,官员戴块名表、抽盒好烟、与女下属开个房,都有可能瞬间变成举国关注的“公共事件”。政府要因应群众广泛参与的反腐态势,善待、诚待、宽待、厚待媒体和网络的监督,高度重视运用和规范网络等新媒体监督,推动网络等新媒体监督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不断聚集和提升网络等新媒体监督的正能量。

作者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卞吉赋

猜你喜欢
权力监督制度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电影(2019年6期)2019-09-02 01:42:38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夯实监督之基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1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权力的网络
博客天下(2015年12期)2015-09-23 01:47:57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清风(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