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悦
家住新界大围的王女士经常在下班时,在回家的地铁站里顺便为家人买菜。开在大围地铁站里的蔬菜店,方便又快捷。这家叫做Farmfresh330的店除了售卖粮油蔬菜,还出售饼干小食以及花果茶等。和大围一样,屯门、大坑的地铁站里也开有同样的门市店,不过对于寸土寸金的香港来说,网上商店显然更为明智。门店与网店相同的是出售的都是来自新生农场生产的有机产品,但与其他有机产品生产商不同,这些产品大多出自精神疾病疗养者之手。
位于香港屯门新福路33号的新生农场,隐藏在逼仄的城市角落之中。如果不是一面绿色、绘有可爱卡通图案的墙提醒着人们这里是“新生农场”,匆匆而过的大部分人都会忽略掉这扇可以通向奇妙农作世界的门。在这片占地4.1公顷的私家园地里,小路两旁是成熟到娇羞低头的柚子,低调又实用的罗勒、薄荷,略显张扬的仙人掌和芦荟。点缀于各处的“蝴蝶馆”、“蘑菇房”等设施以及地里默默绽放的洛神花草等,提醒着人们这里是城市中难得的田园。
成立于1968年的新生农场,其中厨余与堆肥处理环节是农场人引以为傲的,因为闭环的循环处理保证了环境友好以及可持续发展。使用菜梗、鱼骨头、咖啡豆粉与经过机器处理的厨余垃圾与粪料形成了回收与利用的闭合,也保证了有机产品的品质。新生农场每日出产约200~400斤有机蔬菜,这些蔬菜会被运送至Farmfresh330、新生农社出售,而新生糕美、新生咖啡则把新生农场的有机作物再次加工成各种成品食物、低碳饮料及生活用品。这些新生系企业都隶属于成立于1965年的新生精神康复会,它们以社会企业的形态生存,即切实可行的业务,能持续营收并赚取收入,所得盈利全数用作发展而分发给股东,有社会目标,协助残疾人士与弱势社会群体的培训及就业。
治愈系农耕
农场的一角有间教室,里面更像是个手工作坊。如果你步入其中,可以使用麻绳和废弃的塑料瓶亲手制作一个装饰性的绿植挂件。在底部事先钻好几个小孔的截成一半的塑料瓶上,用一段双面胶,粘住依瓶壁缠绕的麻绳,最后在塑料瓶打个漂亮的结,就可以形成一个可悬挂的调饰。亲手将泥土和绿植放入其中,带回家或者选择留在教室里捐赠给社区孩童。这是新生农场生态旅游的一部分。
如果说购买生态友好相关产品是消费者对生活的一种主张,香港高节奏的都市生活也让白领们对农耕发生了兴趣。新生农场是全港第一家以社会企业模式举办生态旅游活动的。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面向社会开展生态旅游。参观者在康复者担任的引导员的带领下,在农场中介绍各种植物及环保知识,并通过游戏等形式,亲身参与农耕。与自然的亲近可以放松心情,治愈高度紧张的精神。如果这只是抚平了白领的日常生活的话,新生农场的实际运作为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提供了一种思路。
如果你是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在新生农场最常听到的提醒便是请不要拍摄工作中的人员。的确,走在新生农场中,时不时会遇到目光游离的工作人员正在照顾花草树木。不过他们常常用热烈的招呼方式希望和你分享劳作的快乐。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在就业中受到歧视,因此新生农场及相关新生系企业都优先录用此类人群。他们可以借助自己的劳动,每月领取工资。而康复的患者在接受培训之后,也可以到社区的合作小学中授课,教授植物的相关知识。农场分别设计了针对团体、幼儿园、中学生和大学生等不同类别的套餐。实际上,正是构建农耕、售卖有机产品、开展生态旅游一体化的商业模式,新生农场才在实现了弱势人群的就业问题之外,同时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