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兴
阳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阳江 529500
高血压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1]。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的发病基础可能是胰岛素抵抗,患者生理及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相应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为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的血压动态变化影响,为临床更有效地用药提供充分的依据。现分析2012年11月—2013年6月间在该院治疗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为在该院治疗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100例,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2],且坐位舒张压>95 mmHg,坐位收缩压>160 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伴有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患者;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52.4±9.4)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2±3.3)年;治疗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49~79岁,平均年龄(53.1±9.2)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5.4±4.7)年。
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治疗,进行血糖的控制,如皮下注射胰岛素,对照组再口服氯沙坦,50 mg/次,1次/d。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组加服祛痰化瘀方:黄芩、桑寄生、白术、天麻、决明子、葛根各15 g,红花、甘草各5 g,半夏、丹参各12 g,川芎9 g,水蛭6 g,大黄各6 g,葛根15 g,甘草5 g,水煎服,1剂/d,3次/d。两组治疗周期均为6周。
利用英国牛津公司生产的24 h 动态血压监测仪及Medilog动态血压分析系统,观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并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
参照卫生部规定的《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中高血压疗效进行判定。显效:舒张压下降超过10 mmHg 并降至正常或下降超过20 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低于10 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20 mmHg 以内;无效:不符合以上两项标准。
采用SPSS13.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对照组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26.0%、56.0%、18.0%,总有效率为82.0%,而治疗组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60.0%、30.0%、10.0%,总有效率为90.0%,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94,P=0.003)。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疗效对比[n(%)]
治疗前,两组的动态血压及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动态血压及心率均较治疗前的水平有所改善,但治疗组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心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中医认为高血压合并糖代谢疾病的病因是少动与过食,主要病机为痰瘀互结,百病多由痰作崇,所以成痰之后则变证百出。痰瘀既是致病因子,亦是病理产物。脾主土,其虚不能统摄,痰浊膏脂溢于管壁之中而脉管僵硬变脆,血压升高,甚至血溢脉外。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水液不能化为津液濡养脏腑,反为湿、痰、浊、脂堆积体内,阻滞脉络水道,进而聚湿、凝痰、成瘀,化为膏脂。气血精津液的生成减少,痰浊生成增多,痰聚脉中,则引起血脂、血糖异常[3-4]。治疗上西医强化降压、降糖、调脂等对症治疗,短期效果较好,但复发率较高,患者一直靠降压药维持血压的正常[5-6]。中医治疗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思路在于从一个整体性观念出发,调整机体内环境稳态及功能健全,辨证论治,祛痰化瘀,降低血压,改善糖代谢异常,扶助正气,调节脏腑功能。祛痰化瘀方有众多中药组成,药味相辅相成,构成整体调节之功效,祛湿化浊,治风化痰,活血化瘀。
表2 两组动态血压及心率对比(±s)
表2 两组动态血压及心率对比(±s)
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
组别对照组(n=50)治疗组(n=5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平均收缩压(mmHg)平均舒张压(mmHg)24 h白昼夜间24h白昼夜间平均心率(次/min)148.5±10.3 154.7±12.8 136.0±12.3 95.1±7.6 98.1±9.6 92.2±5.8 75.5±7.7(128.6±8.7)*(135.1±10.7)*(126.9±15.1)*(83.6±9.5)*(92.7±10.9)*(80.2±7.2)*(78.7±8.1)*151.4±12.5 156.2±14.1 133.4±10.7 93.7±8.2 97.5±7.9 94.1±8.4 74.3±8.4(121.7±7.9)*(128.6±9.3)*(115.7±8.3)*(79.4±11.2)*(88.5±7.3)*(76.3±6.8)*(82.4±7.6)*
从该研究中,治疗前两组之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心率无明显差异,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P<0.05),这提示治疗组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而从整体的血压动态变化分析,两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白昼的水平高于夜间的水平,而且变化幅度较大,这就提示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血压的稳态,血压变化太大不宜患者的正常恢复。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更具效果,有效地控制血压的动态变化,减少血压变化引起的不稳定因素。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疗效良好,联合降压效果较好,有效控制病情,值得临床更广泛推广与应用。
[1]程自银.中药复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1):107-108.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2010年修订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21.
[3]高志扬.平肝祛痰化瘀治疗高血压伴肥胖30例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8):679-680.
[4]李作君,胡明煜,肖俊尧,等.原发性高血压糖代谢异常的研究[J].四川医学,2009,30(1):25-26.
[5]马豪莉.52例高血压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治疗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49-50.
[6]陈青.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34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3):4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