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社会资源 办好摄影特刊

2014-12-13 22:19梁超
新闻前哨 2014年9期
关键词:摄友特刊摄影记者

梁超

2014年5月19日,长江日报以12个版面的篇幅刊登了《武汉一日:“走进城市深处”》纪实影像特刊,纪念武汉解放65周年。摄影特刊图片生动鲜活,版面清新活泼,恢弘大气,每个版除了照片外,还有一段简短的抒情文字。值得一提的是,摄影特刊刊登的近60幅照片全部都是一天之内拍摄的,而且摄影作者专职摄影记者很少,大部分是活跃在各行各业的摄影网友。特刊出来后,在摄影界及读者群中赢得广泛赞誉和轰动。一位读者看了特刊后说,看到摄影特刊感觉很震撼,很精彩,百看不厌,开眼极了。这里张张照片生动鲜活,青春活力,给人一种昂扬向上,充满自信的感觉,传递了正能量。不少读者将报纸收藏起来留作纪念。让市民用实际行动纪念武汉市解放的特殊日子,一次巧具匠心的创意,一场别开生面的联合行动,使报纸成为独有的视觉舞台。

在当今全民摄影的背景下,整合社会摄影资源,将其引导到报纸的报道思路和策划的轨道上来,以适应大规模的图片报道需求,提高报纸品牌影响力,是一个一举多赢、值得探索的路子。

一、转变思路策划特刊

5月16日是武汉解放65周年,报社将出版一期12个版的武汉一日纪实摄影特刊,主题是“走进城市深处”。摄影部为此专门召开了三次策划会。

第一次策划会,解读“走进城市深处”的主题意图,理出两大难题。大家感到这次摄影报道战役是落实中宣部对新闻从业人员“走转改活动”的又一次新实践。“走进城市深处”就是要求摄影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拍摄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拍下平时不容易见到的场景和人。通过丰富的镜头来看武汉65年的变化,反映武汉人的幸福感。会上大家理出两大难题:(1)是在一天内要供应12个版面的摄影专版照片(以前拍摄的照片再好也一律不用)难度较大;(2)是走进城市深处,就是走到平时大家容易忽视的角落和人物身边。内容涉及武汉三镇各行各业,大街小巷,社区家庭,企业工矿等,以前那种边走边拍,停留在城市表面浮光掠影地按动快门,已不能实用本次报道。摄影者必须深入深入再深入,掌握大量可拍摄信息。

第二次策划会,理清思路,出点子,想办法,策划实施方案。会上当即确定了两个定位:

第一个定位是摄影力量的定位。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图片拍摄光靠摄影部十几个摄影记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的摄影资源。目前,江城摄友众多,光摄影群就有几十、上百个,摄友数百上千,发挥这些摄友的积极性,并让他们唱主角,可以通过群众的镜头,以市民的视角来看武汉的巨变。摄影记者负责题材引导和补缺。摄影部每个人参加了多个摄影群,与多达数百个摄友关系密切,对骨干摄友的技术水平,拍摄风格知之甚多。还有摄影师会员众多的长江影像网,摄友摄劲十足,向他们讲明意图,认真引导,完成拍摄任务有充足的把握。因为这也是一次群众自我发现、感受生活巨变的实践活动,其成果还能集中展示,有吸引力、感召力。

第二个定位是题材定位。记者们围绕活动主题初步拟定了二、三十个可供拍摄的选题,挖掘并策划了一些特色行业群体、典型家庭和人物的题材。以区别于以往纯粹扫街式的拍摄。此次策划会,摄影部同仁心中初步有了清晰的目标和方向。也对活动的组织实施有了充分的把握。

第三次策划会,具体部署,落实方案,将“走进城市深处”的报道具体化。为了不让最后版面图片出现乱局,必须采取定点拍摄和自由拍摄相结合的方式。定点布置就是每个摄影记者或骨干摄友必须包下一到二个重点摄影选题和摄影点,确保重要题材不能漏拍,版面不能出现空白,特别是不能重复集中去一个点,避免高水平的摄影资源过度密集。

二、转换角色引导拍摄

方案确定后就是进入拍摄环节了。我们在长江影像网和摄影群广泛发布信息,又给大家提出拍摄指导。确定总体思路和主题:用分分秒秒的瞬间,凝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见证武汉一天的运转轨迹,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幸福的、时尚的、动感大武汉!

提出3个注意事项:(1)提醒大家注重拍摄人,拍有人的生活场景、有人的城市环境、有人的趣味瞬间。(2)在时间上,告诉摄友们凌晨、半夜、清晨、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深夜。每个时段都有难得瞬间。特别是凌晨到天亮这个时段容易出现空白。(3)告诉大家拍最新的变化、最新的事物、最新的生活方式。切记不要拍纯城市风光类的空镜头!

摄友们早就跃跃欲试,纷纷提前踩点。积极性高昂超过预期。

一个一直以拍风光为主的摄友,这次24小时不停歇,从早拍到晚,足迹踏遍武汉三镇;有一个摄友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摄影活动,她动用战友的关系深夜走进80万吨乙烯生产厂区拍摄夜晚加班的镜头。有个老板级摄友放下手头的生意也欣然参加了拍摄活动。

一天过去了,摄友们将自己拍摄的照片传到摄影部规定的邮箱,结果收到200多摄友投来的照片近3000张。邮箱和网站服务器几次出现爆停。有一个摄友传照片传了一天,起码传了40多张。摄友拍客的拍摄热情得到充分释放。

5月19日,在摄友投稿的近3000张照片中,长江日报精选刊登了近60张照片。以12个版的大规模篇幅分“活力”、“时尚”、“强基,百业腾飞”;“开放,中外交融”;“魅影”、“质朴坚守”、“岁月,精彩更迭”;“历史,重焕新生”;“街巷,时光穿梭”等为题,将照片刊登得大气亮眼,气势恢宏。作者大部分是摄友。摄影记者的照片只有寥寥几张。

从这次摄影特刊收到的照片看,题材广泛,贴近生活,时代气息浓郁。摄友拍客一改过去杂乱、浅显、随意的图片风格,显现了时尚、活力、穿越、真实、幸福的图片内涵和创新的影像风格,弘扬了主旋律,展示了蓬勃向上的城市精神。题材的触角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汉街、80万吨乙烯生产工厂;户部巷、鹦鹉洲大桥、地铁、光谷高科技、3D打印人物造型,机器人打球、中国大妈广场舞、现代图书馆、儿童体操运动员训练、胜利街老房子、昙华林的文艺范、第一班公交司机、高考学生、陪读家长等标志性地点和题材无一漏掉。公交车上的老外,玩钢管舞的时尚女子,户部巷舌尖上的食客,坚守岗位的交警、建设工人和环卫工,图片有意思、有感动、有故事,真正做到了走进深处接地气。endprint

特刊印出来,得到报社领导和社会的一致好评。近3000张照片虽然只精选刊发了不到60张照片,但大量很精彩却没有见诸报端的照片会珍藏在报社的图片库里,不久,还会将印成《武汉一日》的画册与市民见面。

三、创新摄影特刊的思考

回顾这次摄影特刊创新实战过程,体现了“基层才是摄影的富矿,群众是报道的主体”的办报理念和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摄影记者转换角色,甘当配角,合理引导和策划,让摄友为我所用。过程中相互增强了解,增进友谊,增加信任。

在海量拍摄、快速传播基础上的群众性新闻摄影“运动”背景下,报社在操作独家选题时,往往出于调度、沟通和对质量的控制,一般很少会将图片拍摄任务“外包”,以便给摄影记者留下了精耕细作的空间。那么,长报为何还将此大型图片报道交由摄友完成呢?

1.把摄影报道与报社形象经营活动实时结合。武汉一日影像特刊的创新操作是长报在特定主题下规模报道的一次成功尝试。在当今纸媒的采编与经营一体化运作模式下,其意义已经不局限于报道或谁当主配角的层面。在高密度信息时代,通过此次大型摄影活动,将社会摄友和摄影记者进行交互体验,实现角色转变,让摄友过把摄影记者瘾,释放拍摄热情,是一次集聚人气、提高报纸影响力的新举措。它是作为机关报身份的长报在争取报道取胜的同时,放下身段,与市民亲密接触,体现机关报和市民报的双重身份,探索活动与报道结合多元经营之道的又一尝试,它提升了报纸的附加价值。报纸不仅有传播功能,还有组织功能、导向功能。通过这次报道活动使长江日报迅速在特定摄影人群中形成影响,挖掘报纸的各年龄段的摄友读者群和参与群,巩固老客户,拓展新客户,提升了报纸的品牌影响力。其效益在大报和小人物相融中的人气、人脉、圈子、影响力等市场价值链上,也逐步得到体现,为纸媒发行传播、活动经营等造成多赢局面。

有一个摄友刚学摄影不久,此次拍摄的一张照片破天荒地发了一个整版,让他喜出望外,兴奋了几天。还有很多摄友把刊登了自己作品的报纸随时带在手边,自豪地向朋友展示;长江影像网的点击率和知名度大幅提高,形成链形传播效应。甚至还有延伸效益,他们一定还会期待下一次新主题的规模报道实践活动。

2.采编合一创新主题报道。此次摄影特刊是用图片的形式参加报社“武汉自信”大讨论系列活动,新颖的形式使主题报道深入人心,颇有新意。让摄友唱主角参与武汉一日大型摄影特刊报道,可信度说服力增加,有效地宣传了武汉崛起武汉复兴武汉自信的大主题。同时,摄影记者唱配角并不是退出主战场。而是担负了报道和活动的策划调度双重角色,从台前退到幕后,起到支柱的作用。而让摄友拍客这个平日摄影记者的竞争群体按照报社的策划和思路发挥能量。比如:特刊中“历史,重焕新生”专版上的主打照片“胜利之吻”,其画面是模仿二次大战胜利日的经典照片”胜利之吻“而拍摄的,摄影记者确定了这一有创意的点子;又如,“岁月”专版上的一幅与新武汉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武汉市民过生日的图片,是在该市民家中拍摄的有亮点的图片,其点子策划和深入地信息摸底都来自于摄影记者。

在纸媒转型时期,报社着力于特定的独家选题,其庞大的图片需求是依靠报社以外的其他投稿者来满足。这样,摄影部除自采特定的图片外,就必须培养摄影记者的图片策划和编辑处理能力,摄影部的任务逐步从自采向“采编合一”转型。此次活动也让摄影记者瞻前顾后,着实地体验了一把图片编辑的品位。

虽然目前摄影记者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但在全媒体时代,报纸的深刻转型和图片市场的发展都给摄影记者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让图片优质定格,多次散发,是报纸的独有优势,只要摄影记者与时俱进,成功实现多重角色换位,就一定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endprint

猜你喜欢
摄友特刊摄影记者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今日重庆》摄友汇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劳动最美
暖冬
《今日重庆》摄友汇
两会特刊
奥运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