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鹏程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如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音乐燃情,进入情境
音乐的作用是神奇的。孔子认为音乐是修身成仁,兴邦治国的根本。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也是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的好方法,因为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节学生情感使人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在教学《赶海》一课时,在揭题时,我先播放一首《大海呀,故乡》的歌。当播放完这首明丽、愉快的歌曲,学生还沉浸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时,我关掉录音机,问道:“同学们,刚才听的这首歌美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看大海,去领略它独特的美。”(读题)这样的导入不仅新颖别致,而且创造了热烈的课堂氛围,奠定了课堂基调,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理解“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这个拟人句时,我先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层层海浪涌上岸边,拍打海滩,发出哗哗的撞击声。学生通过听看课件,理解了大海哗哗地歌唱,实际上就是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使学生感受到小作者把大海当作人来写,突出了大海的亲切、可爱。接着指名读、齐读、师读,最后闭上眼睛听录音读,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正是在音乐的渲染下,不自觉地进入到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人文教育。
二、教师范读,引起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我们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怎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怎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我们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应该高亢、激越地抒情,这样才能够读出韵味来,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三、抓住佳机,拓展移情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文中人所感,或被文中景所醉时,已经完全达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感意境。随着情感蓄积而情加剧,会产生急于喷泻的动机,正是“情蓄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此时,我们为学生创设表情达意的途径和时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以《理想的风筝》为例,当了解了“刘老师是个生命顽强、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人”时,文中出现了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这时,我适时地指导学生扩展说练,如“作者当时正当少年,那么少年的他又该怎样呢?少年的你又该怎样呢?”这样轻而易举地把情移到了学生的人生观上,培养了学生的传情能力,健全了学生的情感品质。
四、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的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我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又如在教学《草原》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文中优美的草原风光图:蔚蓝的天空,茫茫的绿色草原,洁白的羊群,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场面,充满着诗情画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再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入景、人情。情景交融之中,学生驰骋想象,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情感的波澜也被掀起了,由此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风光的无限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展示形式多种多样,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在教学中,我们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新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