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撑加锚杆在基坑围护中的应用

2014-12-13 08:07董军兆柳家海
江西煤炭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红线设计方案剖面

董军兆,柳家海

(1.江苏新亚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021;2.常州市基础工程公司,江苏 常州 213017)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在用地愈发紧张的密集城市中心,结合城市建设和改造开发大型地下空间已成为一种必然。随之而来的基坑工程也日益增多,且规模越来越大,但同一基坑的不同围护设计方案其造价往往差别很大,对周围环境的保护程度也不同。为此,本文通过对一个基坑两种围护设计方案的比较,力求说明在基坑设计时应进行多种方案的比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选择经济合理的围护设计方案。

1 概述

苏州某办公大楼,地上21层,地下2层,剪力墙结构,基坑开挖深度10.735~12.035m,基坑呈不规则长方形,基坑开挖面积10000m2,基坑周长为500m。基坑北侧地下室外墙距离用地红线约40.1m,红线外侧约15m 为中央河;西侧地下室外墙距离用地红线约26.9m,红线外为南施街;南侧地下室外墙距离用地红线约24.3m,红线外即为旺墩路;东侧地下室外墙距离用地红线约19.5m,红线外现为空地,本工程的周边环境见图1。

2 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见图2,基坑围护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

图1 基坑周边环境

图2 工程地质剖面

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内对本工程有影响的地下水有:(1)第四系上层潜水,赋存于表层填土层中;(2)微承压水含水层,赋存与③粉质粘土夹粉土及④粉质粘土夹粉土层中,主要接受径流补给,本次勘察期间测得其初见水位埋深4.8~5.3m,稳定水位标高为1.2m 左右。

表1 基坑围护设计参数一览

3 设计方案比选

3.1 原设计方案〔1〕

采用排桩加对撑及角撑的支护型式,典型剖面见图3。

图3 排桩加钢筋砼内支撑剖面

该方案具有能较好地控制基坑变形,受力明确,整体性强,支撑刚度大,基坑周边施工场地预留较大的优点,缺点是围护造价较高,且须等支撑强度全部达到要求后方可开挖,延长了施工进度,另外出土作业面较少,不利于流水施工。

3.2 改进后的方案〔2〕

设计思路:基坑四周距离用地红线尚有19.5~40.1m的距离,具有一定的放坡条件,但是由于基坑开挖深度较大(10.735~12.035m),全面放坡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在充分利用放坡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其它支护方案;由于南侧、东侧和西侧的砖砌围墙及其外侧的管线、道路对基坑位移和沉降的反应较为敏感,经过综合考虑,具体方案如下:由于北侧有40 m 的场地,且场地外无需保护的建筑物,拟采用“Φ850@1200三轴帷幕+12m 宽平台+三级放坡土钉墙”围护方案,剖面见图4。

南侧为城市主要道路,且地下有许多管线需要保护,拟在东南角和西南角采用“浅层卸土放坡+12m 宽平台+Φ850@1200三轴帷幕+钻孔灌注排桩+角撑”围护方案,剖面见图5。

图4 北侧支护剖面

图5 南侧支护剖面

西侧与东侧距离用地红线有19~26m 距离,采用“浅层卸土放坡+12m 宽平台+Φ850@1200三轴帷幕+钻孔灌注排桩+加劲桩拉锚”围护方案,剖面见图6。

经过估算,该方案的造价比原方案低约30%,且由于角撑是相对独立的,易于实现流水施工,大面积的无支撑的出土作业面亦加快了施工进度。

4 改进后的支护方案的设计重点和难点

4.1 重点和难点1

东南角、西南角以及东西两侧均有一宽12m 的平台,一开始设计时并未考虑利用该平台,后考虑到该平台施工单位肯定不会浪费掉,会放置一些材料,设计计算时考虑20 kPa的附加荷载,计算时将该12m 宽,2m 高的土层换算为条形荷载施加于基坑上进行计算,超载信息如表2所示。

图6 西侧与东侧支护剖面

表2 基坑边超载信息一览

经计算,其变形指标<30 mm,抗倾覆指标>1.3,满足规范要求。

4.2 重点和难点2

本工程存在两种不同受力机理的支撑系统,一种是锚杆锚拉系统,一种是内支撑系统,两种支撑系统的受力机理完全不同,在这两种支护形式相交处的刚度协调至关重要,否则会在相交处产生应力集中,影响围护结构的安全。本工程在两种支护形式相交处采用双排桩的围护形式来提高刚度(见图7)。

图7 支护类型不同刚度变换处平面

4.3 重点和难点3

本工程锚杆的预应力施加时间及大小是至关重要的。因本工程的锚杆采用高压旋喷桩锚杆,注浆材料为水泥浆,既要考虑圈梁的砼强度,又要考虑水泥浆的强度,因此经过综合考虑确定,待旋喷锚杆养护7天且桩顶圈梁达到设计强度80%后方可开始施加预应力。另预应力的大小也很重要,考虑到本工程锚杆系统与内支撑系统的协调作用,以及场地的土质情况,综合考虑取设计值的30%~35%,即取值为150kN(设计值为420kN)及200kN(设计值为620kN),未按规范的75%~90%取值。

5 改进后的设计方案实施效果

该基坑工程已于2012年8月开始施工,2013年6月10日施工完毕,基坑变形稳定,总体安全,基坑开挖对邻近道路管线没有产生明显影响,基坑全程监测过程中,未出现报警及预警情况。基坑各项监测数据结果见图8~图12。

图8 水平位移变化曲线

由图8可以看出,在2012年9月底到11月中旬,土方开挖阶段坡(桩)顶水平位移变化趋势随基坑开挖深度增加而增大。土方开挖完成后,11月底,底板浇筑完毕后变化趋势趋于稳定状态。整个基础施工期间水平位移变化趋势状态稳定。

图9 竖向位移变化曲线

由图9可以看出,在2012年9月底到10月下旬,桩顶竖向位移由于基坑开挖引起土体回弹,曲线变化呈上升趋势,至11月初,基坑土体应力释放完毕,曲线呈缓慢下降趋势。11月中旬,底板浇筑完毕后,数据逐渐趋于稳定。

由图10可以看出,各个支撑轴力监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在基坑刚刚开挖到坑底过程中,轴力增长速度较快,在随后的施工阶段,轴力逐渐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图10 支撑轴力变化曲线

图11 水位时程变化曲线

由图11可看出,基坑降水期间,坑外水位在整个基坑开挖过程中,变化量正常,未出现异常变化趋势。考虑到冬季降雨量少,水位下降量数值为正常变化,后期春季雨水增多,水位处上升趋势。开挖过程中坑壁极少处出现渗水现象,已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本基坑止水帷幕经验证效果满足基坑安全要求,达到了预期的止水效果。

图12 深层水平位移曲线

为了更方便直观的对深层土体进行分析,抽取比较典型的深层水平位移曲线图,由图12可以看出,主要变化量处在-3m(支撑下方)到-13m 的位置,变化量最大的出现在坑底-9m 的位置。曲线呈典型的“D”字型。基坑开挖过程中,深层水平位移变化稳定,变化速率缓慢。

6 结语

1)基坑工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基坑所处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周围环境条件,结合主体工程地下室的建造层数、开挖深度、基坑面积及形状、施工方法、造价、工期等多方面因素,同时应兼顾基坑工程设计方案的经济合理性。

2)在基坑围护设计时,应进行多种方案比选,优选一种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施工便利的设计方案。

3)本工程采用了锚杆与内支撑两种不同的支护形式,在其联结处的刚度采用双排桩进行了局部加强,且在预应力施加的时间及大小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该方案设计时,将放坡平台的宽度放大为12m,人为降低了基坑开挖深度,减小了风险,并在计算时将其换算为条形荷载参与计算,保证基坑的安全。

〔1〕刘国彬,王卫东.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常士骠,张苏民.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上海市勘察设计协会,DBJ08-61-97,基坑工程设计规程.上海.1998.

〔4〕山东省建设厅,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红线设计方案剖面
房企“三道红线”的破局探索
细细的红线
基于可持续理念旧建筑改造设计方案探讨
三点法定交叉剖面方法
——工程地质勘察中,一种做交叉剖面的新方法
数据中心ECC设计方案研究
一两江湖之红线引[连载一]
基于曲线拟合的投弃式剖面仪电感量算法
复杂多约束条件通航飞行垂直剖面规划方法
高压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方案探讨
某轻卡线束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