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峻东
“宠”也是对干部的危害
文_峻东
自古父母都知道,坏孩子是“宠”出来的。溺爱是很多父母对待子女的通病。春秋战国时期流传的《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生动说明,真正爱儿女,需为儿女计深远、计长久,令其积功为尊,多劳而俸。对于长安君这种王子也一样,如此才能挟国之重器而号令天下。否则,也走不出诸侯子孙没有三世而侯的定律。当时有个叫“子义”的赵国人闻此感叹说:“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俸,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坏孩子是“宠”出来的,“坏”干部也是“宠”出来的。谁也不会否认,干部队伍的绝大多数是好的或比较好的。同样,谁也不能否认近些年来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不少“坏孩子”。与家庭中的坏孩子不同的是,干部队伍中的“坏孩子”是完全有自主思想、自主行为能力的成人,而不是懵懂不谙世事的儿童。他们变为“坏孩子”,主观原因是主要的。但出现数量不少甚至级别很高的“坏孩子”,尤其不少担任过一把手的“坏孩子”,方方面面的“宠”也难辞其责。
首先是上级的“宠”。历来官场的“坏孩子”,鲜有草包傻蛋,大多都是“聪明伶俐儿”,如宋代高俅、童贯,明代魏忠贤,清代鳌拜、和珅等等。当今很多贪官,不少是能员干吏,有头脑,有魄力。颇能以其才干能力深得上级领导赏识垂爱。而对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上级往往或视为小节,或视而不见,或有意包容,甚至放纵,致使这些人越来越胆大,越来越有恃无恐,越来越肆无忌惮。最后滑向深渊,不可救药。
何以屡屡出现很多干部“边腐边升”的怪现象。家里的“坏孩子”是偏心父母害了他。干部队伍里的“坏孩子”则是上级的“宠信”害了他。所以,很多此类“坏孩子”在忏悔时还在埋怨上级、组织,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最近,中央巡视组在第二轮巡视中,有9个巡视点均被“巡”出干部选任问题。三峡集团被指存在“个别领导人员带病上岗”,广东省被指有的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这充分说明一些带“病”干部确实被人“宠”信。
其次是社会的“宠”。中国自古以来社会的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为官则尊,非官则卑,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数年来,为何每年的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官本位思想亦是其原因之一。社会大众虽有仇官之言,但内心深处不乏羡官之意,日常生活中也不乏媚官之举,君不见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千方百计挤进官场。所为何来?除有的人求自保外,也有些人是为分一杯羹汤。人们多见这种场景:不论在何场合,只要官员出现,特别是“一把手”出现,便众星捧月,旁人亦自觉矮人三分。就连开学术会议和科技会议,官员座位必须在主席台,照相必须居正中,不少学术奖项中特别是社会学科的奖项,官员是其中的常客,社会以此为正常。有的场合可以说是为官通吃,有的人一旦为官,权、钱、名、利、色样样都捞,且出手不空。就连“教授”这类职称,不少官员也热衷于“客串”其中。
社会的崇官媚官心理导致官场中的“坏孩子”自视高人一等,久而久之他们便飘飘然,胡作非为起来。再加上以前制度的笼子不严密,有的地方甚至老百姓在笼内,官员在笼外。这种情况下,官员岂有不变坏的道理?
第三是媒体的“宠”。媒体本来是社会之一端,这里特别列出是因一些媒体宣传助长了官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风气。一些官员言必留声,行必留影,就连普通的慰问群众、扫街、植树、下乡之举,也有大帮记者跟随。那些“坏孩子”中的“一把手”更是上报需头版,电视需头条。官场中的“坏孩子”以媒体为舞台,现表演之能,即便其治下是一个不大的领域也要一尽“普天之下”“率土之滨”的土皇帝之兴。党中央曾多次强调要改进新闻报道,主角应该是人民群众而非官员,自党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出台以来,这种现象有了不小改进,但以官为重的情况依旧存在。
任何现代民主法治的国家,对官员(公务员)的要求和管理是极其严格的,也是极公开透明的,在那里为官确实难,难就难在不能以权谋私,难就难在难以找到“黑箱”“暗箱”以售其私,难就难在众目睽睽下难以作奸犯科,“官不聊生”虽为戏言,但既是客观事实,也是常态。
在党中央反腐力度空前,扫除“四风”毫不松懈的今天,虽然那些官场中的“坏孩子”有的被抓了,有的收敛了许多,但远未到“官不聊生”的状况。有的官员,特别是一些“一把手”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状况仍有待破除,否则,这些官员难以树立谦卑敬畏之心,难以副“公仆”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