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龚维斌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坚持“四个治理”
◎ 文/龚维斌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对社会管理理论认识的一次升华,更是我们党在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新飞跃。
社会治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行为,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1.发挥政府治理的主导作用
发挥党委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要强化政府研判社会发展趋势、编制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社会政策法规和统筹社会治理方面的制度性设计、全局性事项管理等职能。正确处理政社关系、政事关系、政企关系,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凡是社会能办好的事务和公共服务尽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增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
依托人民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平等对话、相互协商、彼此谈判、规劝疏导,化解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推进以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为基本内容的社会规范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规范在协调社会关系、约束社会行为、保障群众利益等方面的作用,通过自律、他律、互律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符合社会共同行为准则。
3.深化居民自治
深入贯彻居民委会组织法、村委会组织法,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治理实践,以村务公开、居务分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全面推进居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1.用法治精神引领社会治理
法律的权威和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依法治理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原则。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利益诉求日益多元,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人们政治参与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权利意识、公平公正意识普遍增强,对法治的期待越来越强烈。因此,需要在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全面贯彻法治精神。
2.运用法治方式破解社会治理难题
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预防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稳定,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解决人们“信访不信法”的问题,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制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学习和推广“枫桥经验”,建立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的机制,推动信访步入良性轨道。
3.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学法、带头知法、带头用法、带头守法,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提升法治能力。政法机关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树立良好的法治形象。
综合治理是我党领导基层群众在平安建设中创造的一项宝贵经验,这一经验同样适用于更大范围的社会治理。综合治理不仅要求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还要求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社会治理。
1.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人们自觉履行定法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2.注重心理疏导,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广泛宣传普及个人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健全个人心理医疗服务体系,规范发展个人心理服务专业机构,开展个人心理咨询、疏导、调节、治疗等服务。对因生活和工作等受到挫折而缺乏信仰、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个人给予更多关注,有针对性地开展疏导、帮助、教育,使其重振生活信心、避免走向极端。
3.善于舆论引导
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把互联网等新媒体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利用这个平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社情民意,理顺社会情绪。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确保互联网健康发展。
4.善于运用信息科技手段
提高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程度,拓展信息技术应用广度深度,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以信息化引领社会治理现代化。
现代社会治理既应加强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更应加强源头治理,使关口前移,尽可能防止、减少和弱化严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产生。因此,社会治理需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从源头上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次问题。
1.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的重要根源。很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仍然需要通过发展加以解决。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源头治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
2.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凡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广、容易影响社会稳定的决策事项,包括涉及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劳动关系、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方面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重大政策制定以及其他对社会稳定有较大影响的决策事项,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通过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专家咨询等制度和程序,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以及社会稳定风险可控性评估,对于大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事项缓出台或不出台。
3.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
完善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以及新闻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改革信访制度,畅通和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依法按照政策及时妥善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
4.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最根本的工作是要维护群众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公平正义,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最重要的法则。因此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
编辑: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