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俊 胡 峰
(作者分别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21世纪初的国际政治格局中,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正在崛起,中印两国现代政治文化伴随现代化过程而发展,对处于转型期中的中国和印度的政治发挥着重要影响。因此,从比较中印政治文化的角度对中印关系加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和印度均被西方称为“崛起国家”,中印的政治文化也伴随着国家崛起而逐步扩大影响。中国和印度新兴经济体身份和特殊文化蕴育的政治文化必然异于西方式的主流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有着多方面的相似之处。
中印现代政治文化多元化特点显著。印度现代政治文化是在迎合其传统政治文化的同时,充分吸收和整合外来政治文化尤其是西方政治文化理论,结合印度复杂的国情而建构。特别之处在于在现代民族国家和政治现代化各方面的构建和发展中,印度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要弱的多,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在其整合形成过程中“英国化”痕迹很重,带有西方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在印度已扎下根,尼赫鲁及其领导的国大党更将“世俗主义”确定为印度建国的三大原则之一,奠定民主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①在印度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种性制度、复杂的人种、庞杂的语言和众多的宗教教派,使印度具有复杂多元的政治亚文化。由于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和多样性,印度社会分化为众多社会集团,各个集团经济实力、政治权利和宗教信仰的不同造成彼此之间矛盾不断,而国家则需要不断协调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诉求,兼顾不同阶层和不同教派的政治心理。因此,各个社会集团的政治亚文化对政府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印度国家权利的多元化。
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是伴随中国的政治发展演进,是由本土政治文化与外来政治文化的此消彼长、互相整合而形成的,中国政治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体现出鲜明的进化性和变革性,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形成的多元利益主体和多元利益需求,使中国现代政治文化越发呈现出对社会变革和不同性质的文化的开放性和适应性,主导政治文化呈现明显的分层趋势,多种政治亚文化开始并存出现,某种程度上分化和消解着主导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显著变化。首先是政治文化的革命性逐渐被建设性代替,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激进政治观念和政治思维的二元对立的革命性政治文化逐渐弱化。政治观念更具建设性,政治思维方式开始转向务实,政治文化世俗化、理性化。其次是政治文化开放性越发明显,“解放思想”的提出和对外开放政策使改革开放前日趋僵化的政治文化走向开放,能够吸纳各种不同性质的特色文化对政治文化进行丰富。此外,政治文化的法治性越发增强。带有人治特色的“个人崇拜”盛行,国家陷入“法律虚无”泥沼的现象已成为过去式。
通过对中印现代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印现代政治文化均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两国政治文化都是整合本国传统政治文化和外来政治文化的产物,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就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随着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社会多元化日益凸显,多元化的文化观念、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和需求也必然在现代政治文化中有所反映。
中印政治文化均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印度现代政治文化表现出一种偏激的民族性,独立后的印度大力追求实现地区霸权和世界大国地位的目标,对统一民族国家和大国地位的追求致使印度政治文化中民族偏激性的色彩愈加浓厚。印度国内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民族主义思潮也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冷战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进一步崛起,这一思潮的代表印度人民党一度上台执政,其狭隘的民族偏激性和排外性格外引人注意,影响巨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印度国内的不同宗教势力、社会团体和政党为维护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形成各自的政治势力及影响范围,在印度当前的民主政治体制下表达着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观点,造成印度政治力量多元化,使任何全国性大党都无法单独赢得大选以组织政府,这使印度政局更加复杂。强烈的民族性又使印度在对外政策上带有某种狭隘性和攻击性,历史上造成地区关系和周边邻国关系的多次紧张。
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文化就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符号和民族复兴色彩。在中国近代的历史背景下,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危机,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被置于优先地位,于此对应的是国家权威和集体主义意识处于重要地位,现代政治文化演化为民族复兴观念,即实现国家的独立、繁荣昌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发展的目标大体包含国家统一、政治民主、民族自强、经济繁荣等几项重要内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同时包含了国家主权、民族主权和人民主权三项涵义,随着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民族主义对内表现为民权意识,人民有权自由、平等地参与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实现人民主权。对外则表现为要在现代国际体系中确立自己的合法身份和地位,确保国家利益,保证本民族不受外部干扰和侵害,自主决定民族和国家在现代国际体系中的国际行为。
中印现代政治文化都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和国家强盛的政治信念,这是有其具体原因的。近代以来,中印均遭到过来自西方的入侵和掠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成为这一时期两国的历史主旋律。中印实现民族独立后,国家和民族更是被置于优先地位,经济的发展也使民众国家和民族意识不断增强,伴随着国家的发展,普通民众对国家的期望也日益提高。反映在两国政治文化中,中印在国家层面均表现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追求世界大国地位的决心,在公民层面则体现为公民自身具有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
政治文化对各自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生活习惯,决策思维模式,甚至对国家与民族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国际政治斗争中,政治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或工具,抑或被用来宣传、推行本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政治文化的差异被认为是引起国家间对立关系和冲突的动因之一。中国和印度基于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外来影响,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既有相似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对中印两国的政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中印政治文化结构不同。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始终处于世俗主义与宗教教派(主要是印度教)主义的博弈中。印度政治文化中,世俗主义占据优势地位,却无法忽视宗教教派主义的挑战,即使是“世俗主义”精英们(以尼赫鲁家族为代表)在政治中也受到印度教的影响,甚至因宗教原因牺牲部分世俗主义原则。印度社会中宗教力量根深蒂固,不同的宗教势力(往往也是政治势力)会划分地方势力范围,通过宗教凝聚政治力量来发挥政治影响,进而与世俗主义者分享政治资源,同时每当世俗主义处于弱势之时,教派主义力量就会迅速抬头。印度独立后,国大党就明确将“世俗主义”政策作为建国原则,世俗主义的发展政策在印度国内基本上得以执行。不过由于印度国内宗教、种姓矛盾加剧,出于保证执政地位的需要,国大党在政策考量中也会采用符合印度教徒利益的政策,以拉拢印度教徒,世俗民族主义政策亦包含了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内容。无独有偶,以教派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印度人民党执政后,期间采取的政策却是类似“世俗主义”的政策,因此可以预见印度世俗主义和宗教教派主义在持续的博弈中也在达成某种趋同。
中国的现代政治文化从结构上可以概括为“一元指导,多元并存”。“一元”是指当代中国主导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所构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均居于主导地位。当代主导政治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社会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形态为基本要素,通过各种政治社会化媒介进行全社会的教育和宣传。“多元”是指在主导政治文化以外,多种政治亚文化同时存在并发挥影响。中国共产党构建的主流政治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多种政治亚文化并存,中国现代政治文化因主体不同而划分出不同层面,每个层面表现形式不同但都符合这种结构。国家层面,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传统政治文化等并存,而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儒家文化和宗族文化共同存在,社会主义文化占主流;个人层面则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并存,集体主义占主导地位。
中印现代政治文化结构的不同必然映射到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印度现代政治文化结构造就了印度文化上接受西方现代价值观与固守传统行为方式并行的现象,这两种主要政治文化交错发展,发展进程中不时产生激烈碰撞,但又不失互辅互助,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对印度的政治生活和政治战略产生着影响。中国主导政治文化在整个政治文化体系中占据着支配地位,这是整个政治文化体系中最基本的政治价值观和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兼顾多元文化诉求,因此这样的结构深刻影响着整个政治文化面貌。
中印政治文化本质属性的差异。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在其形成中近乎全盘接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体制上也实行着类似西方的政治制度。在漫长的殖民统治中,西方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在印度扎根。印度独立之初的政治精英深受西方政治文明影响,更是将类似西方的“世俗主义”定为建国原则。当然,印度政治精英们的思维和决策方式也受到印度宗教的影响,其往往从印度宗教(特别是印度教)教义中寻找某些与西方政治文化的相同点进行迎合,甚至政治团体通过宗教阐释政治观点也十分普遍,而印度的传统政治文化中存在着与西方政治文化合拍的政治基因。因此,印度政治文化的核心是源于殖民地时期的,被印度教所阐释本土化的西方的政治文明和意识形态。
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文化,这是其本质属性和基本政治价值。中国现代政治文化中,主流政治文化在居于一元主导地位的同时,持续受到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吸收来自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精华,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多元化要求。主流政治文化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确属于外来文化,但其为适应中国国情和政治实践的要求而不断发展,进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吸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精华的高度集合。中国是以现代政治文化中的基本政治价值为前提,对各种政治文化资源进行评判和借鉴、从而进行转化和吸收,使之与主导政治文化形成共融互补,并使自身得以丰富和发展。这样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内容中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在结构上既体现主导性,又具有丰富性。
中印政治文化在本质属性上差异明显,这是因为在印度历史上,殖民统治时期英国刻意移植来自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独立后的印度在政治文化整合过程中更多地被英国殖民统治历史所影响,较多地吸收和引入了不列颠式的西方政治文化,形成迥异于传统政治文化的新观念。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下实现民族独立,进行“中国化”的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而实行社会主义就决定了政治文化领域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决定了政治文化的性质。
中印传统政治文化影响所导致的不同。印度传统政治文化性质上属于宗教文化,本身就带有两面性特征。一方面强调“宽容”和“非暴力”思想,是印度教传统文化中“宽仁”和“仁爱”的人道主义,另一方面却是狂热、狭隘和教派主义,这也是宗教的排外性所导致的,它让印度政治生活充满活力却也成为宗教和民族冲突的诱因。印度教具有浓厚的宗教理想主义色彩,往往使印度政治家具有强烈政治“道义感”和“责任感”,这种传统缘于古印度阿育王的道德思想,这就不难理解独立后的印度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外交战略中都带有强烈的道义色彩和甘地的“非暴力”思想。②而印度却又是极度现实主义的,这源于古代印度考底利亚的政治现实主义思想,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印度的地缘安全观念。同时,印度因其印度教文化圈中心地位和种族制度影响,以致养成某种对南亚其他国家的“优越感”,在印度教文化圈内体现出带有种姓色彩的“婆罗门主义”的强权作风,这也是印度追求世界大国地位的思想渊源之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对现代政治文化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没有因为新制度的建立而淡出历史舞台,相反已成为一种亚文化而保持长期存在,不断地被主导政治文化所吸纳和整合。如儒家文化提倡的“礼治”和“大一统思想”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在现代政治文化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当代政治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和统一思想就体现了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和平主义底蕴的,其不懈追求统一和“义战”、“慎战”特征,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着嬗变,逐步形成了“和谐世界”理念,因时制宜的统一观和新安全观,在对外关系上,中国继承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和为贵”理念,引申发展为“和平发展”的政治观念,均成为中国现代政治文化中战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可以说,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继承了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并使其进一步发展。
中国和印度的传统政治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整合进现代政治文化中,不仅影响着政治决策者的思维和决策,也对民众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舆论导向发挥作用,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着国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模式,对人们的政治行为产生着影响。中国和印度的现代政治文化中民族主义情结均十分突出,二者相比较,印度民族主义显得更为激烈,而中国民族主义相对温和,这也是两国政治文化传统造成的影响。
总的来讲,以中国与印度政治文化比较为基础,探讨政治文化对中印两国外交的相关影响,是研究国际问题的新视角。在各国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的今天,中印两国应该也必须以更加积极包容的心态,牢牢把握中印两国关系的大方向,世界有足够的空间供中印共同发展,世界需要中国和印度实现共同繁荣。保持两国关系的良好发展和稳定和谐,是中印双方的共同责任,也是国家利益所在。中印之间要努力构建一种面向未来、包容互惠、共谋发展的新型国家关系,为亚洲国家乃至世界各国树立新的典范。
【注释】
①王雷:“中国崛起的政治文化变迁与启示—基于逻辑机理、发展进程视角的分析与阐释”,《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7期。
②肖军:“论政治文化传统与印度外交思想的二元性”,《南亚研究》,2012年第3期。
③章结根:“论印度的战略文化”,《国际论坛》,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