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小娜
当前,中外学术界出现了很多有关党史的论文、著作和党史研究理论,为党史学科的规划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很多专家和学者对党史研究进行了思考。可是,当前中国党史研究的社会和历史环境并不是很好,主要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党史逐渐成为现实政治的附庸,导致党史研究有很强的政治和宣传色彩,同时中共党史的逻辑表述逐渐成为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神学”。值得注意的是,在党史研究的某些领域中还存在一定的限制,例如罗汉平的著作《党史细节:中国共产党90年若干重大事件探源》里就没有十年“文革”的内容;此外,在研究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和开放资料。
首先,在研究中共党史时一定既要体现出科学性,又要体现出史学性。例如胡乔木曾指出要根据历史事实研究党史,而不能简单地只从会议和相关文件着手。要充分了解历史事实,整理好思路,借助史实表明观点和态度,然后解决问题。为了使党史研究具备史实性,就要先从观念上确立党史也是历史,应在中国近代历史背景下对中共九十多年的党史进行考察,这是很多党史学家一直坚持的观点。所以,只有从学科上确认党史研究的历史性,才能促使党史研究依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其次,应妥善处理中共党史的政治性,并研究政治对党史研究的影响。①中共党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关键在于中共党史的研究对象和现实有很强的联系,并具有很强的敏感性,所以要从党和广大人民的视角研究中共党史,给国家和社会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因为受到材料的限制,研究党史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臆测;甚至有人抓住读者的好奇心,故意歪曲党史。面对这些问题,在进行党史研究时要没有禁区,不断创新和开拓,还要进行客观和公正的判断,对党史研究负责,充分体现党史研究的科学性。例如杨天石的著作《中山舰事件之谜》就很好地表现出了当时的历史,得到了多数读者的认可。党史研究一定要克服自身的政治性,确保党史研究的科学性。
最后,党史研究应以大量详细的材料为基础,需要不断搜集和整理与党史有关的材料。历史材料,尤其是新发现的历史材料,可以推动历史研究的发展,例如宋子文的档案、蒋介石的日记等历史材料,推动了对中国国民党的历史研究。②党史研究为了找出历史事实和整理清楚事件的始末,针对某些历史问题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需要依靠大量和党史有关的资料。当前,很多人已意识到了党史资料的重要作用,开始发掘和整理资料。例如,中央党史研究室计划筹备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馆”等,开始进行这项工作。应在丰富详尽的历史事实基础上进行党史研究,准确判断和合理推断,以得出合情合理的结论。
长期以来,中共党史的表述体系一直都是以共产党为中心,认为只有共产党可以,缺乏客观性,同时有很强的理论宣传教育性。所以应创新党史的逻辑表述体系,以中国的现实历史为背景,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置于中国发展过程中转型和选择的背景中。
第一,从十六世纪开始到至今,中西方之间先后发生了文化冲突、文化适应、文化融合,所以应从大的方面来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历史学家唐德刚的著作《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等都充分体现出“历史三峡”的理论。诸多学者认为,从十六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国家开始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其经济在当时获得了很大发展,可是中国还处于封建主义,经济和社会已开始衰败,此时期世界的发展趋势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和东方封建主义的衰败。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中西方之间的差异在两者的接触中体现出来。面对如此巨大的差异,中国的各个阶层、各个党派、各个团体积极地寻求一种富强之路,可是在“历史的三峡”的曲折中跌跌撞撞。今天的中国已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但发展是必然的,改变是必然的,所以仍需探索和发展。③以上表述体系体现出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压力下转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近代中国的探索和发展非常不容易;此外,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转型和发展。
第二,从1840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近代历史变革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张海鹏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沉沦与上升”学说认为:由于中国长期受到封建主义传统观念的影响,国人普遍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可是在被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开始寻求一种改变之路。④当时的改良派和洋务派已意识到改变的重要性,推翻了封建主义静止不变的观点;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全盘改变,对早期改良派和洋务派的“器可变道不可变”进行了否定;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主张的是革命突变,对康有为等人逐渐改变的观点进行了否定,这些就是近代中国主张改变的观点。此外,新文化运动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中国国民没有较高的国民素质和思想觉悟,所以进行了新文化运动,主张改变国民的思想。可是在五四运动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仅依靠改变国民思想是无法拯救中国的,于是就想通过社会革命拯救中国,可是将思想转化为实践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理论阐释。当时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好可以从理论上证明只有社会革命才可以对既有的经济关系进行根本改造,然后在改造的经济关系上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最后对中国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根本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促使中国党史的先进思想家对改造中国社会的手段进行探讨和分析,同时发生了很大转变,不再提倡通过温和的思想革命或道德革命,而开始提倡社会革命。可是在进行社会革命时,提倡的革命手段是阶级革命和民族革命,而不是全民革命。⑤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近代中国寻求改变的一个重要转变。
第三,可从中国政党政治史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作用和价值进行审视。中国大规模的政党政治始于民国初年,当时实施多党制,出现了六百多个大小不一的政党,而实际从事政治的就有三百多个。可是民初政党政治的快速失败促使孙中山等人意识到,只有建立一个强大有力的政党才能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他们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借鉴,主张由“多党制”转变为以党建国和治国。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开始“毁党造党”。随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促使中国的革命力量和革命面貌发生了很大转变。
第四,五四运动以后三十年的中共党史与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学说不同,主要有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以及处于两党之间的中间势力,此段中共党史是丰富多采的。很多学者,例如胡乔木认为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很少的,反而是中间势力的人最多。闻黎明的著作《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在实际研究中采纳了这种观点,他将五四运动以后的三种政治力量综合研究和分析,更加宏观和复杂地表明革命的历史并不是国共两党之间简单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和斗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非常复杂,这使中共党史更加真实和令人信服。如果从思想史的视角对五四运动后三十年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可参考三民主义、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等政治思潮进行研究,这些思潮是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在政治思潮的斗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主流的政治思潮。⑥此外,在对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研究时,可参考当时的质疑和批评。
第五,可以从现代的角度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共党史进行研究。很多学者都赞同从现代化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行审视。如果说近百年来中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寻求解放和发展的一段历史,那么中国共产党在这段历史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的执政党,同时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在从被动寻求发展到主动寻求发展的两个过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给从现代化的角度研究中共党史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参考依据。⑦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提高了综合国力,收回了失去的土地。必须承认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党的领导下也出现了失误,然而失误是无法避免的,在失误中获得教训才是最重要的。
首先,党史作品既可以阅读,也具有学术型,所以一些党史研究人员希望摆脱固定的框架、结论、语言风格等,增加党史研究和著作的科学性、理论性、趣味性和感染性,并进行了实际的创新。如果党史作品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也会受到读者的喜欢,例如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的著作《苦难辉煌》的销售量超过百万册。这种作品不仅宣传了中共党史,还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从大众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
其次,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中共党史进行审察和研究。中共党史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不断探索的过程,还是中国共产党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过程。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对中共党史进行审察和研究可以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中共党史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解读。中共党史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历史中有很多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评定需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才能获得正确的评价和成功,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对中共党史进行审察和研究可以丰富中共党史的研究内容和学科发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党史研究还处于初期发展时期,主要研究的是党内的思想斗争和党外的对敌斗争。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史研究的内容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和拓宽,在地方史研究等新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科学发展观指的是从人民和发展两个方面对中共党史进行考察,中国共产党一定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使人民共享研究成果。
最后,在和谐社会的视阈下进行党史研究,一定要重视党追求理想社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追求理想社会。即使是在中共早期的纲领、路线、政策、方针中也都体现出了党对理想社会坚定不移的追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政治基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给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经济基础。在和谐社会的视阈下党史研究一定要坚持自身的特殊性。中共党史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规律为基础,对近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进行研究,可是党史研究又有一定的特殊性,会受到党的理论指导,同时可以起到借鉴、教化、资政的作用。⑨在和谐社会视阈下,中共党史研究要拓宽研究领域,认为党史就是党的路线斗争或党际关系斗争,这只是片面的认识。当前,党史研究还要对目前的国际和国内的重要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国家形势非常的严峻,同时社会主义阵营不再稳定,这是中共党史研究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需要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防止党内人员丧失信仰和战斗精神,维持党的先进性。因为有些党员动摇了理想信念,缺乏坚定的意志,无法领导人民进步,也就不能起到示范的作用;还有部分党员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没有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不根据人民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只有较低的思想理论水平,无法解决更加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甚至有些党员腐败,降低了基层党员队伍的凝聚了和战斗力,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当前研究应和党的革命传统结合在一起,以优秀党员为榜样激励和警示党员。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党史研究一定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创新和进步。
综上所述,不仅要创新党史研究的新视角,还要构建新的表述体系,创新其逻辑结构;从关注大事转到关注细节,注重实际的历史事实,在党史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会议、文件,还要注重党史研究的大众化和时代特色。例如,在对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进行阐述时,可以加入几个历史细节:“建党前的中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二十世纪初社会主义受到中国人青睐的原因”等。从这些细节中就可以发现,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逐渐加大,主要是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并且二十世纪初社会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而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的状况表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已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同时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促使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可是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有很多因素,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才是此段历史的主角。这些历史细节都反映出创建中国共产党这段历史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在对中共党史进行研究时,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探究中共党史新的研究角度和表述体系。概言之,首先,应从科学的角度和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党史。其次,创新党史的逻辑表述体系。再次,从宏观上对中共党史的骨架进行重塑。最后,从马克思主义大众视角、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视阈下对中共党史进行研究。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2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5页。
③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人民日报》,1951年第6期。
④郭德宏:“中共党史研究的重大进展—《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简介”,《遵义党史资料通讯》,1991年第4期。
⑤张启华:“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书写党的历史—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出版”,《光明日报》,2011年第1期。
⑥丁俊萍,宋俭:“新时期以来中共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⑦孙果达:“新时期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视角”,《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年第9期。
⑧侯松涛:“中共党史研究: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审视”,《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年第1期。
⑨万金鹏:“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研究方法现代化的分析”,《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