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4-12-13 07:50
人民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张 瑜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在国家战略发展更加突出和更加重要的地位,给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文化产业界强烈呼吁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市场体系、科技要素等方面大力创新,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步伐。

思想观念创新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①由此可见,较之于政治和经济,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更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忽视文化产业发展在整个国家战略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独特作用,甚至认为文化产业虚而不实,无足轻重。随着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愈加重视,全社会开始逐渐认识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前景广阔、利在长远,并把思想观念创新作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

处理好推陈和出新的关系,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本质要求。推陈和出新,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个方面,彼此联系,对立统一。没有推陈,就不可能有创新;只有不断地推陈,才能更好地创新。推陈,并不是把所有传统的东西丢掉,并不是以“推陈”之名行“打倒一切”之实;创新,也不是随心所欲地搞花样翻新和标新立异,更不是打着“创新”的招牌粉饰文化和糟蹋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处理好推陈和出新的关系,不仅决定文化产业能否大力发展,也决定文化产业能否健康发展,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本质要求。

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递进关系,体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逻辑。对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来说,忽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有害的,割裂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失败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继承中发展起来的,是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聚宝盆”、“精气神”,尤其需要倍加珍视。“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②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的就是继承历史流传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继承人类创造出来的优秀文明成果。历史证明,继承和创新是先进思想文化不断涌流的重要路径,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处理好借鉴和吸收的关系,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个民族要想站在人类思想的高地,就必须学习和汲取其他民族的长处和优点,就不能不借鉴和吸收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思想精华。当然,强调借鉴和吸收,并不是把所有的东西不分青红皂白地拿过来,生搬硬套,甚至搞“西化”、拜“洋教”、玩“玄学”。强调借鉴和吸收,既要反对“食洋不化”,又要反对“食古不化”。那种把借鉴和吸收刻板化、庸俗化的行为不仅严重阻碍事业发展,也被历史证明是不可能有收获的。从更实际的意义来说,借鉴和吸收既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法,又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管理体制创新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现状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是突出的、复杂的、众多的。综合来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拆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产业政策完善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强政策指导,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创造优越条件。“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③可以确定,政策指导在促进文化发展中是关键环节,政策是先导,政策要先行。良好的政策指导,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之福,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之要。近年来,国家接连出台多项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

2009年,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把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之一。2011年,“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进而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这些政策的接连出台足以表明,加强政策指导,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优越条件,已经成为全社会重要共识。

健全制度保障,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营造健康环境。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今时代,尤其需要制度规范、制度约束、制度护航。

比如,伴随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乱象井喷式地涌现,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不仅给网络自身发展带来重大危害,也必然给整个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健全制度保障,不仅对制造乱象者给以有效约束,对违章违例者进行严格规范,而且对表现优异者实施必要保护,以免被肆意冲击、被恶意侵权、被任意捣乱。因此,尽快健全制度保障,努力营造健康环境,对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极为重要。

完善激励机制,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打造良好平台。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④文化产业要蓬勃发展,不能没有激励机制,不能缺乏标杆和表彰。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起到带动一片、带领一片、带活一片的示范作用。全社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一套操之可行、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打造良好平台;有必要对文化产业的好工程、好企业、好品牌、好人才给予积极鼓励、大力扶持和坚决褒奖,让那些开拓者、先进者、优异者成为产业界学习的楷模,在全社会树立榜样,在全行业形成风气,引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时尚和方向。

实施人才工程,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锻造过硬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一个集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战略资源。文化产业要发展壮大,关键是人才。多年来,文化产业资源没有完全又及时地转化为文化市场资源,相对优势的文化资源没有有效而又尽快地创出品牌、化为效益、形成气候,都与缺乏优秀文化人才特别是缺乏懂文化、擅管理的综合型人才有着密切关系。

全社会有必要加快建设文化队伍,合力实施人才工程,切实培养、大胆引进、长期储备一批过硬的文化专业人才。实施人才工程,要力戒急功近利搞突击,要力求扎扎实实练内功。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自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培养优秀人才和锻造过硬队伍。

市场体系创新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经过多年大力发展,中国文化市场体系虽然初步形成并渐趋成熟,但是相对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相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十二五”规划要求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求促进和加快文化产品和文化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基于这个要求,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要更加注重协调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要在资源配置、投融资机制、实体建设、消费趋向等方面着力引导,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优化资源配置,保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原动力。文化资源广义泛指人们从事一切与文化活动有关的生产和生活内容的总称,狭义是指对人们能够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的精神文化内容。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是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文化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和不太均衡,已经严重影响到文化市场体系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推动文化市场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文化产业形成各显其能的态势、文化领域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就必须大力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惟其如此,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才能保持原动力。

改革投融资机制,提升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对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进行改革,就是为了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以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准入区别化为特点的新型文化投融资体制。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投融资机制的改革。没有投融资的有力支持,就没有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长期以来,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资金严重不足,仅仅依靠政府拨款只能是杯水车薪,融资少、融资慢、融资难的现象得不到根本改善。近年来,有些部门积极参与联系和协调金融机构,初步建立起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信用担保和资信评估体系,使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可以上市融资,拓宽了投融资渠道;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逐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和扶持力度;还有一些地方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勇于打破行业垄断,积极吸收境外资金和社会资本,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毫无疑问,投融资机制的深入改革,必将大大提升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

加快实体建设,焕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生命力。当前,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很强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加快文化实体建设,主要是加快文化企业建设。一是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文化会展以及数字、广告、动漫等产业。二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调动全社会力量,以文化企业为载体,以文化项目为主体,发挥积极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三是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着力选择和培育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搞跨国度、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四是建设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发展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建设辐射全国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截至2013年4月,中国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69.8万家,单位产业增加值在2005年至2012年间年均增长23%,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率。随着文化实体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生命力必将进一步焕发出来。

引导消费趋向,增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凝聚力。文化消费,就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和精神文化性服务的占有、欣赏、享受、使用等。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文化消费活动不断发展扩大,富足的物质产品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前提。近年来,人们对文化消费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日益提升,对文化消费需求和选择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凸显引导消费趋向问题的重要性。文化消费就如同一把尺子,始终衡量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以先进思想为指导,吸纳先进文化,树立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观,对于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十分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文化消费趋向,增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凝聚力,既是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科技要素创新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

多年来,中国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不尽人意:一方面,文化领域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的国产化不足、进口依赖度高,使文化产品制作成本较贵、文化服务效率相对较低,严重制约着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文化和科技融合不够,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结合不够,既通晓科技又懂得文化的优秀人才不够,使民族文化与高科技手段高度融合的文化精品相当缺乏,影响中华文化的感染力、表现力、传播力。因此,加快文化科技要素创新,特别是在推动传播手段创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尽快取得突破,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传播手段创新,拓展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渠道。文化产业要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重点,而传播手段创新是关键。没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再优秀的文化也要受制于人,也会在竞争中陷于被动,因而要努力掌握和发展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积极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需要强调的是,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的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当今时代,科技已经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因此,在由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掀起的高科技浪潮中,人们在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要着力推动传播手段创新,积极拓展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渠道。

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确保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优势。文化和科技两个方面的创新就像两个轮子,双轮驱动才能实现平稳前行,才能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产品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必然使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拥有持续优势。如果科技创新没有文化内涵支撑,科技文化创新就很难突破;而仅有文化创新,没有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就缺乏新的传播手段、新的媒介载体,优势也会变为劣势。《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强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引擎作用,要求实施科技带动战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用先进技术来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从而提高文化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总体来看,提升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必须注重三个“关键”,即突破关键技术、改进关键设备、选拔关键人才。

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占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制高点。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文化产业就不会有创造性发展。应该承认,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长期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主线,把建设创新型国家设为目标,要求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技跨越式发展。《决定》意义重大,为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和整体部署。当前,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恰逢最好时机,具备最好条件。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占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制高点,应该而且只能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的坚定支撑。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的文化,才能始终赢得人民,才能始终成为社会进步的先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将焕发蓬勃生机、展现时代风采、放射灿烂光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将更加具有感召力、凝聚力、生命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必将化为生动的实现。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64页。

②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756页,第19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7页。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