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背后的社会心态

2014-12-13 07:50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人民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谣言网民心态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管 健

推动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心态,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成为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温床,泛化的弱势心态为网络谣言推波助澜,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感,网络谣言成为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沉默的螺旋助力了网络谣言的声势,网络推手成为网络谣言的加工厂和发动机。

网络谣言的弥散化影响

《东周·列国志》曰:“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何谓谣言,有人说,谣言是一种社会疾病;有人说,谣言如同病菌一样,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孽生;有人说,谣言是一种社会抗议……凡此种种,都围绕这样的一个内容,谣言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行为的一种偏离,它隐藏着一定的社会心态。时至今日,谣言大行其道的载体恐怕当属网络平台,网络谣言就像一面社会多棱镜,折射了市井百态,映衬了社会心态。

所谓社会心态,学者将其视为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群中的宏观社会心理状态,它包括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这种不系统、不定型、自发形成的社会意识,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紧密相连,它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推动社会中的多数成员表现出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注入强劲生机的同时,也引发了某些不良的社会心态,突出了相关的矛盾与问题,而所有这些都无疑暴露于网络生态之中,使网络生态环境变得纷繁复杂、错综变化。

从日本福岛核电厂发生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后,国人碘盐疯抢潮;到昆明火车站遭恐怖袭击后,网络谣言迅速蔓延;再到近期马航MH370失联信息匮乏,网络谣言迅速滋生……诸如此类,林林总总。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强调,互联网的世界,要自由,也要秩序。自由和秩序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离开了秩序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缺乏了秩序的互联网生态会怎样呢?经济学中的“羊群效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描述。众所周知,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的时候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是一旦有一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在网络谣言大行其道的时候,羊群现象异常明显,人们盲目地听从于他人信息,进而添加、删改甚至杜撰,使得信息流转过程中,传播一而再、再而三的变形和扭曲。

群体是一个骚动的、情绪高昂的人群组合,它具有一股盲目的、不可控制的力量,排山倒海,甚至可以克服任何障碍。混沌理论大胆假设,大西洋的一只蝴蝶扑扑翅膀,就可能引发太平洋地区的一场风暴,这句话不无道理。事实上,看似微小的事件经过网络信息的传播甚至变形都有可能引发扩大化的效果。虽然初始条件十分微小,但是小小的一点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网络谣言恰恰映衬了这种传播的生态系统,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些许的传播变形,带来的可能就是无法想象的弥散化后果。

推动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心态

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成为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温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带来了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深深感受。人人都不是万能的,我们生活在变幻莫测的社会情境中,总有一些是我们不熟悉的事件,加之我们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不一定能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也不可能作出十分肯定的选择,所以我们要选择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来作为参照系统,要和他人保持一致。1947年,奥尔波特的谣言公式发现,谣言=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首先,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者都有某种重要性;其次,真实性的事实用某种模糊性掩盖起来。也就是说,谣言传播的广度随重要性和含糊性的变化而变化。相关事件便成为投向河中,使河水泛起涟漪的石头,涟漪的广度和深度这些条件依靠的是石头的大小。也就是说,个体感觉事件与自己的关联性越强,个体的情感就越强烈,引发的认知和行为反应就越复杂。另一方面,谣言的传播受到事件清晰度的影响。德国学者埃利亚斯·卡内提指出,“人最畏惧的是接触不熟悉的事物。”当个体感到一种风险的不确定性越大时,个体越会感到害怕,某个事件如果具有人力不可控制性、难于预测性、发生潜在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危害后果严重等特点,这些特征激发了公众的风险感,因而促进了负面情绪的滋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在一个相对模糊和模棱两可的环境中,尤其是自己无法给予正确判断的情况下,遵从大多人的行为方式是人们首选的方式。此时,人们越重视他人的观点,就越容易产生趋从性的行为,越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就越容易相信其他人的判断,而他人的言论甚或结论就代替了个人的思考,成为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温床。

J. Vail说,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不安全时代,不安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结构中,破坏了个人的生活,也破坏了自我价值和自尊,产生了让人无法忍受的恐惧、焦虑、无望和无力。面对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泛化的焦虑影响人们在行为中盲目地跟随其他人的选择,由于个体不确定什么是正确的反应、适当的行为、正确的观点时,个体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越是不确定,就越会依赖别人。在焦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没有时间可以停下来思考应该采取什么行动,而是由于感到害怕、恐慌而不知所措,很自然就会去观察别人的反应,然后照着做,看人家做什么,自己也进行学习。因而模仿的人数就开始呈现几何倍数的提高,就越发的鼓舞更多的人加入了这场盲目的造势运动之中。

泛化的弱势心态为网络谣言推波助澜。当今社会,虽然人们腰包越来越鼓,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过去我们不敢想象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是再寻常不过,甚至连春游都不是郊区野外,直接就奔马尔代夫和普吉岛,但是人们心灵上远没有感觉个人的强烈控制感,很多人越来越多的感觉自己是“弱势群体”。这种微词看似有些矫情,但我们却能管中一窥,探究人群中真实的弱势心态,与其说是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是弱势心态在蔓延。无奈的被剥夺感因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强烈的不公平心态因社会竞争中缺乏良性程序而引发,无助和愤怒皆因无处不在的权力寻租而激化,这些无力感、不安全感、不稳定感等五味杂陈的“弱势心态”在网络上被成倍的放大了,显现出的是网络言论中,负面批评的多,赞美与肯定的少;情绪宣泄的多,理性思考的少。大量的网络言论针砭时弊、嬉笑怒骂,大多为“多暴露、少颂扬”。从谣言的对象来看,很大的谣言比例都指向社会优势群体,即“非官即富”。在传播意图中,责难与发问成为主流。

网络因其匿名性、多手段、低门槛、多受众,而成为网民表达不满的宣泄渠道。不满言论从虚拟的网络向现实的社会扩散,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导致整个社会舆论的失范。当网络公共空间的言论场中充斥着激愤、不满、甚至仇恨的负面情绪时,普通网民的心理也会受到影响,使他们觉得社会阴暗而变得愤世嫉俗,反过来这些信息又进一步加筑和巩固了原本就激发的弱势心态。

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感。在网络受众呈几何倍数扩大的过程中,公众的从众心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遭遇他人试图改变我们态度和行为的各种压力,纷繁多样的社会信息让我们无处可逃。这些来自于他人和社会外界的力量就是社会影响,它使得个体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在网络的世界中,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常常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也会慢慢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网络谣言常常根据舆论聚焦点,采取吸睛大法,利用普通网民一时难以科学、理性把握,往往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在新闻、论坛、微博、微信等互动平台大量转发、跟评相关话题,支持相关言论,并滚雪球式吸引大量网民参与,客观上推助形成了一波波网络舆论漩涡。

在网络生态中,人们的从众性随群体规模的扩大而增强,群体规模越大,引发从众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而网络信息源地位的高低也影响从众行为,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就越容易带动他人的从众行为。同时,网络信息清晰度是从众的重要影响因素。网络上,普通网民容易对模棱两可的刺激性主题容易作出从众反应。如果某个事件和个体关系密切,且个体知晓程度有限,那么个体就容易处于信息缺乏状态。在一个相对模糊和模棱两可的环境中,尤其是自己无法给予正确判断的情况下,遵从大多人的行为方式是首选的方式。再有,唤起公众的危机感也是常用的引发从众行为的手段。一些网络大V经常激发公众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以促使公众接受他们宣传的观点和思想。尤其在受众感觉信息不明朗的情况下,为寻找确切的消息,常常容易受他人影响,形成网上从众行为,一些异议分子便有了可乘之机。

在从众过程中,人们趋之若鹜的一个原因还在于个体的责任分散。一个人单独活动,往往会考虑其是否合乎道义,是否会遭到谴责,而个人和群体其他成员共同活动,责任会分散在每个人的头上,个体不必承担这一活动所招致的谴责,因此会更加为所欲为。网上空间隐匿了个人身份和姓名,所以人们会出现去个性化和责任感的丧失,进而产生一些平时不可能或不敢出现的行为。在网络中,人们很可能在他人的带动下做出了一些平常不可能做出的反社会行为,表现出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自制力降低,甚至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个体羞耻感淡化,言论和行为突破约束和道德,自由性较强。在网络讨论中,拍砖者、跟贴者大有人在,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产生激进和群体极化的现象。由于他们的身份感被弱化,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传统社会规则的态度,在微博、论坛等网络环境中的情绪会更极端,说话会更不考虑后果,更不负责,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

网络谣言成为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网络环境中,逆反心态被放大化。越是反传统、反主流、反权威就越会得到簇拥,越是政府政策、官方言论、主流观点越是被统统怀疑;越是正面宣传的东西,越觉得反感;越是批评错误的思想言论,越是会同情;越是宣传积极性的内容,越要彻底否定和怀疑。这些逆反心理成为网络谣言外化的投射。

在网络中,当群体的逆反心理存在于某一个群体内部,能够引起共鸣,便不断形成和激化逆反心理的共振性特点,使得一些片面、单向性思维定势代替了全面而理性的考虑问题。群体逆反心理和个体逆反心理一样,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等要素上都具有明显的对立性。所以,一些有违社会公德的人和事反而在网络中受到追捧,这样的信息传播的速度就变得飞快。这种逆反心理虽然不是一种理性的心理与行为,但是一旦出现定型化特征时,逆反者追求反抗行为和反抗言论而获得快感,对事物的判断也凭借着反其道而之的思路进行,并且自己还对此坚信不疑。因而,网民中大量充斥着猎奇心理,越是禁止的,就越是想去突破阈限;越是反对的,人们越是感到好奇。网民在遇到超越自身认知或了解范围的信息后,其认知、猎奇心理被大大激发,往往喜欢把不确切的东西和无从查证的信息,增添个人的想象加以传播,以增强信息的可读性。由于网络受众有强烈的猎奇心理,所以当某种言论快速、大范围扩散时,其信息的真实性就没有人去怀疑了,哪怕是谣言,说的人多了,也变成了事实,网民往往信以为真地进行反复传播。

同时,在传播过程中,网民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出现认知夸大的倾向,导致集体性的认知失真、反应过度。而此时,如果某些议题被一些人借题发挥、恶意炒作的话,就会隐藏着危机和不良的动机。大量的网络推手正是利用网民对这种“不可知”、“不可能”事物的认知、猎奇和逆反的心态,在传播中用更加夸张的表情与语言、更加刺激的画面来满足网民,获得高点击率与其他各种利益。而部分网民也喜欢利用夸张事件、扭曲事件的本来面目或采用极端语言等方式,以达到更强烈的自我宣泄与自我实现,这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传播耸人听闻的消息,以寻求刺激和娱乐,打发空虚和无聊。

沉默的螺旋助力了网络谣言的声势。沉默的螺旋理论发现,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公众中的少数派,他们将不愿意表达和传播自己的观点,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观点和大多数人是一致的,他们就会附庸着表达出来。这样沉默的螺旋结构就导致了少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小,而多数派的影响被高估。显现在网络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谣言满天飞的情形。也就是说,网民在网络环境中讨论某个议题时,有部分网民在讨论之初就有态度倾向,经过讨论,更加坚信自己的立场排斥、排斥别人的意见,最后形成极端的意见,并在网络中进行表达。在一些论坛中,对某个议题展开讨论时,最初发帖者开始有理性的分析、判断,随着参与讨论的人数越来越多,参与讨论的表达倾向就越发极端起来,甚至出现了讽刺、指责等语言攻击,这种形式最常见于论坛或者网站跟贴中。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置身于相近的看法中,更容易强化原有的观点,变得更为极端,更容易产生暴力性集群行为。极化的心理,让网民倾向于有选择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将事物如实或者扭曲归类,成为支持自己固有观念的证据。同时,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认为无法接受,随之进行诋毁和谩骂。极化现象带来偏执思维,陷入盲目与冲动,看不清真相而妄下评论,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

事实上,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议题,人们就会形成有关自己身边“意见气候”的认识,同时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属于“多数意见”,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处于“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大胆地表达这种意见。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的时候,遇到公开发表的机会,可能会为了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越是保持沉默的人,越是觉得自己的观点不为人所接受,这样一来,他们越倾向于继续保持沉默。几经反复,便形成占“优势”地位的意见越来越强大,而持“劣势”意见的人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弱小,这样的循环,形成了“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形成了网络看似一边倒的舆论现象。但是一些怀有不良动机的分子,利用这种一边倒的现象,大肆散布不实信息,肆意掩盖事实,做虚假的宣传和不良的解读,诱导公众,散布谣言。

网络推手成为网络谣言的加工厂和发动机。由于互联网的监管机制远远弱于传统媒介,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造谣传谣大开方便之门。博客、微博等自媒体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网络推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谣言的加工厂和发动机。每时每刻,网络都有各种各样使人大跌眼镜,同时又吸引眼球经济的谣言出现。一系列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网络谣言背后,网络推手成为网民关注的对象,他们通过大量增加的粉丝群,既满足了自身成名的心理,又能够引起一些希望炒作的企业的关注,从而获得不菲的收益。

网络上某些异议分子还借由敏感性话题,煽动网络普通受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除了占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之外,网络上还通过组建水军公司和投资各种营销账号,扶助其他技术手段,“制造”出强大的“民意”,具有极强的煽动性。一些网络大V便试图拓展网络话语权,使大众成为众从的对象。某些不负责任的网络意见领袖通过博客、微博、跟帖、留言、论坛帖文等方式,对公共事务、社会热点、网络话题等表达自己看法和意见,进而在网络中为受众设置议程,点燃舆论的导火索。由于网络大V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其在网络平台的每一句发言,都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人的生活。

互联网时代,世界信息以海量方式存在,而人类的注意力却是有限的,这就势必造成注意力的相对短缺。人们在浏览网页或者观看微博、微信的时候,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集中全部注意力,谁能吸引最多的注意力,谁就是赢家。过滤效应发现,同一时间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过限度,注意过滤器效应就将选择让一些信息通过,而将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衰减效应发现,受众将网络上注意到的信息从信道中通过,但是逐渐衰减,强度逐渐减弱,所以人们对于已经熟悉和熟知的信息、文字、语句没有更多的兴趣,而对新异、奇特的内容予以关注。后选择效应发现,所有的信息都以平行的方式传送到个体中,但是由于个体能力有限,并不能将所有的内容都予以保留,所以只保留那些个体认为重要的或者是重复出现的材料。炮制“南京猪肉铅超标”、“舟山人头发里汞超标”、打着“环保卫士”称号的董良杰,为了增加自己的网络影响力,总结出传播速度快的微博要“不能太专业、要通俗化、标题党、吸人眼球、恐慌营销”。他正是借助于大V的力量大肆进行虚假消息的传播。

网络谣言的疏导与化解

培养网民提高网络谣言的鉴别力。传播学中有一种“靶子论”,也称魔弹论、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其基本思想就是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传播效果,其情形囿于子弹射向坐以待毙的靶子,也就是受众,使受众不知不觉地接受其观点,所谓谎言重复千遍就变成了真理。在网络环境中,谣言大多都是通过复制、粘贴完成的,内容几乎没有被修改,甚至大量使用“科学逻辑”,掩人耳目。因此,注重平日对于公众科学知识和科普教育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增强,增强公众理智的思考能力和对流言、谣言的免疫能力与辨别分析能力。面对网络谣言,观者应该少一点盲目,多一点思考,少一点盲从,多一点理智。

积极疏导社会情绪。社会心态与经济全球化、社会多样化的历史背景,与利益诉求、民生表达、个人发展等现实问题,与群体事件、突发情况、社会热点等具体现象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生成的触点多,蔓延的燃点多,情绪疏导变得困难,矛盾化解变得艰难。构建社会情绪的疏导机制不仅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心态良性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知道,生活中压力锅的耐压是有限的,蒸汽压力过大会导致压力锅爆炸。若是要减少爆炸的几率,需要首先装一个减压阀,当压力过大时能够有渠道向外释放压力,保障安全。“社会减压阀”就是给人们安置表达的通路和渠道。古语有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塞肯定不是治国之道,疏导才能将矛盾纳入到正轨。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往往透过网络发言等层面影响社会心态。因此,必须全方位拓展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创新化解社会矛盾和疏导社会不良情绪的体制与机制,构建起社会成员诉求表达的渠道和通路。

让权威消息比谣言跑得快。近年来,网络的异军突起,深刻改变了国内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网络传播呈现的是裂变式的传播,它是由分散的网民自发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不是像过去通过自上而下、点对面的发布平台,它是在某些网络的节点上发布信息,并通过人们的社会网络加以传播。由于发表意见门槛低、言论自由度高,且具有聚合传播效应,成为社会热点事件的主要推手。事实上,谣言止于真相。当权威消息跑得比谣言快的时候,谣言就不攻自破、毫无生命力了。

发挥意见流的正向功能。互联网的发展中,草根民众与精英舆论并行发展,甚至有时会出现草根舆论上扬和精英舆论下降的情况。试想,如果精英领袖可以带动正能量,引导网络新秩序,那么何乐而不为呢。那些标题党借由个人信息发布渠道,发布一些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信息,操纵民意、制造假象。如果网络上大量出现“网络绅士”和“网络君子”,他们可以借由自己的专业知识、权威地位,客观、准确、中立地讨论问题,打破信息壁垒,消除信息鸿沟,倡导正能量、弘扬正文化,必然可以涤清网络谣言中的“污泥浊水”,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

提高公众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信任可以增强个体的安全感,民众越多地感受到政府的态度、行为的可靠性、内心的安全感就会提高,对风险的认识就会降低,对谣言的可信程度越会持怀疑态度。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提升政府与社会的公信力,增强普通公众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是避免公众信谣传谣的关键出路。

培养良性健康的社会心态。良好的社会心态在任何时候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都十分重要,它对于社会的有序运行、规范的良性运转、个人的和谐健康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网络谣言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现实的判断、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甚至左右着事件的走向,蕴藏着一定的社会心态。在社会转型期,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净化网络空气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心态虽然有着复杂的发生与演化机制,但是它反映了网民的精神气质、心理情绪和价值取向。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是终结网络谣言的利器。

猜你喜欢
谣言网民心态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谣言
还是“看掐架”心态
谣言大揭秘
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