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红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一级学科背景下河南省世界史学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史晓红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对河南世界史学科是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河南世界史学科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成就,也有差距和不足。在世界史学科调整与发展的形势下,河南省从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到每位世界史教师应紧抓机遇,明确方向,群策群力、积极进取,共谋河南世界史繁荣发展的未来。
河南省;世界史学科;现状;发展
相对于其他历史学科,世界史学科在中国的历史较短。解放前中国只有“西洋史”和“东方史”,主要做的是翻译和引进工作。解放后中国学习苏联,设立了和中国史并列的世界史学科,世界史开始了它的初期发展。但不久就因文革而止步。上世纪70、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世界史学科也迅速成长,其理论构建、基础资料、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都有了较快发展。世界史各级招生体系的完善、各类学会的创建、组织机构的设立等都推动了世界史学科的繁荣。期间虽然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1997年学科目录调整的影响,重点大学的世界史在国家“211”、“985”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坚持了下来,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从全局看,世界史仍然需要加大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地方院校,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项目、经费和人员等的支持,其发展尤为迟缓。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世界史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经由重点高校和世界史专家的多方努力和吁求,教育部在调研的基础上,终于在2012年把世界史学科重新列为一级学科。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必将是其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关键时期。以河南大学为主的世界史团队成员力图对河南省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升级后全省世界史学科的状况、优势和差距进行全面调研和深入分析,并试图提出改进的基本思路、政策原则、方法措施等,为河南世界史学科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管见和帮助。
本团队对省内有历史学专业的各院校近5年来的师资队伍、学生培养、海外交流、教改、科研等情况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并结合2012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发布的世界史学科分析报告,总结河南高校世界史学科的优势和不足。团队成员还利用网络搜集了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世界史教学科研的相关信息,并实地走访了省内外知名高校。我们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世界史专业设置情况:河南有历史学专业的共有11所本科院校,有世界史专业的共有三家:郑州大学(以下简称郑大)、河南大学(以下简称河大)、河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河师大),其它院校没有设立单独的世界史专业,但在历史学学科下开设世界史课程。由此可见,河南世界史专业设置数量只占高校历史学总数的3/11,常年不间断保持招生的只有河师大1家1,全省招生人数10——30人2。
师资队伍组成:从调研材料中可以得出:有世界史专业的3所院校,专兼职教师总人数都在13名及以上,没有世界史专业的其他8所院校,其总人数在10名及以下。从年龄结构上看,各校教师年龄在两头(51-60岁、30岁及以下)的人数较少,而中青年教师(31-50岁)人数较多,所占比例也较高。从职称角度来分析,拥有高级职称(教授和副教授)的人数河大第一,郑大第二。可以得出,河南高校世界史团队高级职称人数多少不一,占世界史教师总人数的比例高低不等,但总体上高级职称人数偏少,且集中在郑大、河大两家。从学术影响力来看,河南世界史学科特聘专家1人,在省内外较有名望和地位的教师有阎照祥、张倩红两位教授,他们担任全国性史学会和河南省史学会会长等职务。其他高层次人才,如长江学者、黄河学者、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等严重缺乏,这种情况影响了河南世界史学科在全国的地位和声望。博硕导师方面,大多集中在郑大、河大两校,全省导师人数少且分布不均,大大影响和限制了河南世界史后备人才的招生和培养,不利于世界史学科的后续发展。
培养学生情况:从我们搜集的资料来看,博士生、硕士生培养主要集中在郑大和河大。近5年来郑大培养博士9人、硕士60人,河大培养博士(在读)5人、硕士80人,河师大学培养硕士50人。河南是高考大省,也是考研大省,但却流失了大量人才,成了中东部重点高校的人才培养基地,处于人才培养链条的低端。
海外交流情况:有海外交流经历的集中在郑大和河大两家。近5年来,郑大对外界交流 8人次,河大对外交流7人次,其他学校则完全没有。国际交流情况不容乐观。
科研情况:项目方面,河南高校世界史科研项目分布大体匀称,占一半的高校获得过从国家级到校级各类项目资助,而高级别项目(国家级和省部级)集中在有世界史专业的3所院校。论文、论著方面,从数量上看,近5年来各高校都发表(出版)了一定数量的论文和论著,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比例也较高。说明河南世界史科研有一定的基础和成果,但不平衡状况比较严重。获奖方面,数量最多的是许昌学院,依次为河大、郑大和河师大等。总之,在科研方面,河南世界史学科有一定基础和成效,但各方面差异较大,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国家级科研奖项几乎没有,表明河南世界史学科和国内重点高校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也影响到河南高校在全国的学科排名。
教学情况:项目方面:高级别的项目方面,最突出的是许昌学院和新乡学院,都有省部级项目,其他院校只有厅级和校级项目。总的数量方面,新乡学院最多,其次为河大和许昌学院。和科研项目相比,世界史学科在教改项目方面明显数量少,级别低,这种状况也许与河南多数院校没有世界史专业,教师们对世界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有较大关联。从论文发表、教材出版方面看,同样是总体数量偏少,这种状况不利于世界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有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获奖方面,世界史学科的获奖项目级别较低,数量较少。国家级奖项没有实现零的突破,省部级奖项河大有3项,其次为安阳师院和洛阳师院。奖项数量少,高级别奖项更少,说明河南高校世界史学科对教学成果重视不够。
课程设置:从课时量上进行分析,有世界史专业的本科院校,世界史课程的开设、学分要求以及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没有世界史专业的本科院校。从课程设置内容来看,基础课程方面,河南各院校都能在基础平台课中开全、开足世界通史各段课程和基础课程,大多学校还开设了世界历史文选课,也有的学校把专业英语放在基础平台课中。这说明,在河南世界史教学中,基础的、通史的课程、历史文献研读课程受到了较高重视,基本教学任务能够胜任和完成,也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选修课方面各校差异较大,在课程设置、学分和学时的分配等方面很不统一。但大国史、重要地区和重要内容的世界史各校都能开设,它们还根据自身的师资条件、教师的专业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开设了数量不等、内容不一的选修课程。表明河南世界史选修课的开设各具特色,在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能力上起到了较好作用。但选修课过于分散,只及世界史的某些少数内容和领域,难以构建学生宏观、广阔、联系的世界史观和世界史知识体系。
教学改革新举措: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各院校都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着世界史教改的探索和努力。河大实行了一系列本科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如:在世界史专业培养中推行导师制;创办和坚持近30年之久的历史专业刊物——《历史文化论坛》,为学生提供了发表学术论文、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平台;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连续承办多期的暑期研讨班、优秀论文评选;联合社科院共同培养硕士;选拨优秀学生(主要是研究生)到海外进行短、中期(半年)和长期(一年)的学术交流等。河师大针对自身的情况,提供了师资型、学术型、应用型等不同模块的限选课,供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专业基础和未来设计选择不同的课程,为学生创造多元、自主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安阳师院推行学分制,打通专业壁垒,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信阳师院进行了地文世界史教材建设,突出地方特色,丰富课堂内容。
在全国世界史同仁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力争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好背景下,河南也应该针对世界史学科的现状和基础,确定目标,紧抓机遇,扎实努力,共谋发展,开创河南世界史学科美好的明天。为此,我们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努力: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规范和支持。世界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层面的引导、规范。省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明晰河南世界史学科的优势和不足,针对相关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措施和办法来引导、规范、支持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如,扩大高校世界史专业设置的数量和招生规模,提高世界史科研项目的数量和份量,增加对世界史学科经费的投入,促进高校世界史博士点、硕士点的建设和发展,鼓励各院校重视和加快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引导和推动高校世界史教师更多地注重世界史科学和教学研究,鼓励高校加大对外交流和人才双向流动工作,吸引世界史高级人才来我省施展才华,营造重视世界史地位和作用的良好氛围等。
重视学科的理论、范式、体系等“宏观工程”的构建。作为一级学科,世界史不仅应有自身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更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方法和学术体系,建立符合世界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理论研究和学术范式,也应该对世界史学科学术史的发展演变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规范学科。这也要求世界史工作者不单要进行深入具体的学术研究,更要高屋建瓴,确立学科发展的方向标和星盘仪,建立世界史学科在国内的独立地位。
重视和加强学科队伍发展。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前提,这要求我们要加大世界史人才引进的力度和规模,从人才上保证世界史学科的基础和后劲。在人才引进过程中,要把工作重点放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放在人才缺乏的专业和领域,放在引进科研实力强、在学界有较高威望和地位的领军人物上,讲究引进人才的适应性、引领性和效能,同时,不能忽视世界史学科后续人才的补充,力图达到世界史团队规模适度,人员配置合理。
深入扎实进行科学研究,拓宽研究领域,多出“高精尖”研究成果。河南世界史学科已经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但有代表性的、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却不多。为此,要求河南世界史专业人员能沉得下心、吃得了苦,选定领域,深入、扎实地研究相关问题,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将学术研究全面深化。另外,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也要注意打破专业限制,实行多领域、多学科的通力合作,甚至要和自然科学交叉汇通,才能开创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重视教改研究和项目提升,实现“国字头”教改成果的突破。河南世界史学科要重视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并及时总结教改经验,形成理论,加以推广。我们认为,如果能够突破传统学科的壁垒,破除陈旧的教学框架束缚,在全校乃至全省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流动,进行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经验方式的更新和分享等,都会对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十分有利。同时,在教学项目和教学成果的申报上,要整合资源,冲刺高层次、高水平教学成果,实现国家级教学项目和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注重区域差别,突出各自特色,为我省经济和文化发展献智献策。河南高校世界史研究都有自己的侧重和特色,但各校世界史团队优势不明显,科研成果不集中,集合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各校要特别注意优势专业的构建,在人才引进、项目资助、经费支持等方面重点扶持有基础、有潜力、有前途的团队或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特色领域。同时加大各学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利用政策引导和师生流动等多种形式,形成几个省级的特色专业和研究领域。同时,世界史学科也要注重利用自己的专业特点,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对外交往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发展和优化自己。
扩大各级招生规模,为我省培养世界史专业人才。我们认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制定政策和措施,扩大招生,增加博士、硕士招生资格单位,对世界史学科进行政策扶持,留住河南世界史专业人才。各高校也应在学生培养上下大功夫,不但培训其语言能力,教授其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努力提高其专业思维、实际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为河南培养出量多质优的各级专业人才。
扩大对外交流的规模和深度。河南世界史学科的对外交流和沟通规模微小,数量有限,方式单一。我们不但要在传统的领域、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还要在新兴的领域进一步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可能性,也要用新兴的方式方法进行对外宣传、沟通和交往。省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世界史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的数量和规模,加大对外交往的力度。各院校也要积极寻求资源和机会,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对外交往的平台和渠道,也要广开路径,加强优秀学生出国深造,特别是吸引海外留学生来国内进行学习和交流。
加强学科平台、基础设施、图书资料等的建设和积累。 在学科平台方面,河南要积极申报国家级各类平台、研究机构、学科建设等项目和经费支持,并加大省级学科平台、科研机构、学术刊物的建设步伐,为世界史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也要加强图书资料室、微机网络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世界史发展提供较好的硬件环境。还要投入资金和经费,购置世界史学科必须的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保证世界史科学研究和教学的资料基础。在上述这些方面,都亟需得到省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的支持和资助,才能在较短时间为世界史学科提供良好发展条件和外部基础。
1河南大学世界史专业2011年暂停招生。郑州大学世界史已经获批,但还没有招生。
2河南大学世界史专业招生时,每年招生11—17人,河南师范大学每年招生11—13人左右。
史晓红(1964—),女,河南巩义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河南省开放研究中心世界史研究所、河南大学世界历史研究中心兼职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世界史和美国外交史的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