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炳:农家乐助推“人的城镇化”

2014-12-13 01:18周丹妮罗长中
团结 2014年1期
关键词:农家乐养老农民

◎文/特约记者 周丹妮 罗长中

(周丹妮,民革四川省委会研究室副主任;罗长中,民革四川省委会宣传处处长/责编 张栋)

郑学炳,民革四川省委会副主委,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长,对农家乐业态有深入研究,认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因为 “农村土地不征用、不拆迁,农民不失地、不失业、不失利,农民就地变市民,农村就地变新城”。为了深入了解他关于农家乐产业的发展思路,为农家乐产业的发展提供启发,本刊特约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以下为访谈实录:

《团结》特约记者:郑局长您好。您提到要站在 “三农”的高度来审视农家乐,如何理解?

郑学炳:农家乐作为一种农村旅游业态,连结了农业和旅游,乡村和城市,实际上是一种对农业价值链的重塑,也是一种乡村生活的转化。农家乐放在 “三农”的大格局之下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意义之一,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旅游 “二次创业”和旅游经济新突破的必需,也是解决 “农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旅游活动综合性强,能够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激发产业结构活力,延长产业链条。农家乐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有助于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助于将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通过旅游业与传统农业合理、高效整合,扩大农业生产的经营范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新型产业,并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意义之二,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繁荣稳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需,是解决 “农村”问题的重要抓手。发展农家乐可以激活乡村 “人气”、带来 “财气”、转变 “风气”。它的发展会促进城市向农村传输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升农村产业层次,培育农村市场机制,改善农村整体环境,带动农村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意义之三,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需,是解决 “农民”问题的必要方式。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核心,农家乐可以看作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敲门石。发展农家乐具有就地销售农产品、就地解决农民就业、就地增加农民收入的 “三就地”优势,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民通过生产、加工、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提供饮食、住宿、娱乐等旅游服务,获得收入,实现富裕。

《团结》特约记者:四川是农家乐乡村的发源地,目前四川农家乐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它在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如何?未来的发展空间怎样?

郑学炳:四川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大致经历了自发发展阶段、规模发展阶段,今天是到了规范发展阶段。其特点是旅游氛围比较浓厚,旅游特色更加突出,旅游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当前以农家乐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几乎遍及了四川省各地,无论在发展水平、规模和经济总量增长等方面都居于领先地位,是我国乡村旅游的典范。由农家乐而产生的乡村旅游收入占全省农民纯收入的1/4,占整个四川旅游经济收入的26%以上。可以说,农家乐是四川的土特产,是四川农业、农村中一种非常好的组织模式和经营模式,也是四川旅游经济发展中群众参与、群众满意、群众积极创造的一种产业形态。所以,我认为,农家乐在四川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小视,而且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农家乐这种模式,它依托农民的住宅、基地和技能,创造产品和产业。通过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而且为城市市民到农村去体验生活,享受田园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体验方式,我相信,它终究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农家乐的发展壮大将带来新型城镇化新的发展模式。十八届三中全会一再强调,发展新型城镇化重点是 “人的城镇化”。 “人的城镇化”关键是要有产业、有就业,即要有种养殖业的支撑,要带动周边老百姓离土不离乡,就近就业。这两点在农家乐都可以实现。要提高农民群众的就业能力和从业素质。通过农家乐的开办和经营,从业者会广泛地接触到外界的人,外界的事,在实现对他们吃、住、游、购、娱各个要素进行配置的过程中,将大大提高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技能和经营管理理念,从而从更深层意义上实现 “人的城镇化”。

《团结》特约记者:农家乐作为近郊休闲旅游业态的一种,有哪些类型,这些类型都有哪些服务特色?

郑学炳:目前旅游市场上的农家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农家旅游型。即依托自己的家庭、房产,把自己多余的产品进行消费,将自己剩余的农产品与大家分享,这是农家乐最基本、最基础的业态,其典型代表是有着 “中国农家乐发源地”之称的郫县友爱镇农科村;二是农村文化体验型。这种模式文化品位较高,代表案例是绵竹年画村。绵竹年画村利用当地的年画文化把周围的农家乐带动起来,在农家乐中融入了当地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满足了游玩者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三是农家运动型。这种类型主要是农民把农场或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开辟成农家田园或小型运动场地,游客可以在里面种植、体验、运动,比较成功的案例有郫县的妈妈农场等;四是农家康养型,我想重点谈谈这种类型。

据估计,到2013年底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02亿,老龄化率将达到14.8%,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已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农家康养型农家乐这种形态将农村旅游与养老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在农家乐中开办老年人的生态康养体验和生态康养课程,设置各种老年人的运动、生理辅助设备设施,让老年人到农村去有为、有玩、有住、有乐,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精神完全吻合,是当前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探索和尝试,是很有潜力的一种类型,应是当前农家乐市场的主攻方向。四川的攀西地区因为属 “岛状”南方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春季干热、夏季湿热、秋季凉爽、冬季温暖,四季不分明,所以具备了发展康养型农家乐最优质的气候资源。经过我们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民革四川省委会在2013年初向省政协全会提交了 《发挥攀西地区光热资源优势,打造我省一流的阳光康养基地》的提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建议已被相关部门采纳。目前攀西阳光康养基地正在积极的打造之中,它与全国赫赫有名的度假圣地海南有相似之处,而且更有自己的特色。

《团结》特约记者:农家乐的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您给我们举一两个成功的案例。

郑学炳:一个成功的农家乐首先要有比较成熟的产业基础,要有当地特色的、优质的农产品。农家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自己的剩余产品或剩余劳动成果转化为资本或生产力,在这里产品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第二个要具备的条件便是它的可进入性,即要有便捷的交通;第三,要有文化基础,这一点非常重要。以前四川的农家乐大多只停留在吃吃饭、打打麻将、转转田坎这个层面。我觉得应该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如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等。特别是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将民族文化与农家乐相结合,仍然大有潜力可挖。而且, “文化”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发扬、升华和继承的东西,文化是农家乐的生命线,没有文化做支撑的农家乐它的发展空间必然会大受影响;第四,要有基本要素的保障。如经营的场所,水、电、气三通,光纤、宽带的全覆盖等等。当前随着自驾游的兴起,农家乐还需要配备简单的汽车保养设备设施,停车的场所也应该考虑得更为充分一些。总而言之,一个宗旨就是要让游客有一个更加舒适的软硬件游玩环境。

说到成功的案例首先要再次提到四川郫县农科村。郫县友爱镇农科村是成都花卉、盆景、苗木生产基地。从2000年开始,随着成都周边地区农家乐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农科村的农家乐一度陷入低谷。2004年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郫县县委、县政府作出了 “再造农科村、振兴农家乐、重铸乡村旅游新辉煌”的战略部署。通过狠抓农家乐服务质量和文化品位全面提档升级,于2006年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 “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称号。2009年5月,被正式批准为 “国家级农家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并于两年后成功通过旅游标准化试点验收,2012年8月底,成功创建为4A级景区。农科村农家乐用旅游标准化、规范化成功“突围”。第二个我想说说全国闻名的成都三圣花乡。2003年,成都市将三圣乡的红砂村、幸福村、驸马村、万福村、江家堰村在原来经营花卉的基础上,以 “花文化”为媒,成功打造了 “花乡农居”、 “荷塘月色”、 “东篱菊园”、 “幸福梅林”、 “江家菜地”5个旅游村,被誉为 “五朵金花”。目前, “五朵金花”已成为全国第一个乡村旅游开放式的4A级景区,获得 “全国文明村镇”称号,2011年接待游客12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46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650元。总结起来三圣花乡的开发有五大特点:即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土地开发集约化。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以文化润色农业,以景观改造农村,以经营保障农民,走出了一条 “农村土地不征用、不拆迁,农民不失地、不失业、不失利,农民就地变市民,农村就地变新城”的道路。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得出农家乐成功的五点启示:启示一,把扶持农家乐作为农民转制之后的重要产业来发展是改变农村环境,使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精神文明、构建和谐村镇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启示二,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统一规划,各相关部门实现联动、多方参与;启示三,提供政策扶持,集中资金,树立典型带动群众。特别是在税费上给予优惠和减免,对业绩突出者给予鼓励;启示四,突出文化特色,丰富农家乐发展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保护好乡村氛围开发适合不同需求的、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启示五,对农家乐这种乡村旅游业态实行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通过制定和实施旅游标准,规范旅游经营和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团结》特约记者:您作为主管部门的领导,站在政府角度,您认为应如何考量本地发展农家乐的适宜性和发展潜力,尤其在当前,在推进农家乐发展方面政府有哪些可为之处?

郑学炳:我曾在攀枝花市任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这段工作经历也带给我关注农家乐及乡村旅游发展方面一些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考。在考量农家乐的发展时,首先要看当地有没有统筹考虑,有没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有特色的农产品来支撑农家乐发展,来吸引游客,这是关键;其次是要有规划,农家乐是农民增收致富非常好的一种产业类型,必须要用规划来引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切不可一哄而上;第三是要重视当地农民的愿望。前面我也谈到农家乐是农民的发明创造,是农业、农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选择。所以考量一个地方适不适宜发展农家乐要以农民的意愿为主,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更不能搞强制推广;第四当地要成立专业合作组织,为发展农家乐的群众服好务,为他们提供保障条件。当地政府要有针对农家乐从业人员的专门培训计划,以提高从业者的素质和水平;第五是要具备基本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状况、废水废物的处理设施,不能建一个农家乐污染一片天地,而应是建一个农家乐就是一个好的新农村示范点。作为主管旅游的地方官员,一定要把农家乐的发展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通盘考虑,要在少数民族新村建设中、在彝家藏家新寨建设中、在扶贫连片开发中去注入乡村旅游的元素,实现 “人的城镇化”,使农民群众住上新居的同时又有新产业,通过农家乐的发展为他们的幸福居住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八届三中全会 《决定》指出: “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我们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发展农家乐也是在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农家乐的用地也是产生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根本,因而这个地就是资本,它可以用作抵押、贷款、担保等多种形式。所以政府应从法律层面对农家乐的用地予以保护,这是其一;其二,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吹响中国城镇化的号角,农家乐是新型城镇化的示范点,是解决 “人的城镇化”非常好的一种方式,政府在引导当地农家乐的发展时必须抓住这一契机;其三,生态文明是 “五位一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家乐的发展密切相关。农家乐的基础设施完备后可以减少面源污染,其可持续发展、无公害发展这些特点都是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体现,所以发展农家乐是政府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解决城乡差别的一个很好的抓手,应从这个角度来重视、支持;其四,农家乐的发展应该与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相结合。我认为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方在农村,我们可以在农村依托农家乐及乡村旅游的场所搞一些养老基地,政府可以从政策层面对我国养老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一些探索和创新。如将城市社会保障资金用于养老基地的建设,以解决城市养老没有地方和着力点的问题;如农村养老就地化,以 “农村养老”来养农村养老,以农村资源来搞好农村养老。农家乐融合养老,资金投入低,操作性强,潜力大,可能成为中国特色养老体系建设的一大创举。民革,尤其四川的民革组织,以此作为一个融合 “三农”和 “经济”两大参政议政方向的课题,也大有可为。

《团结》特约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

猜你喜欢
农家乐养老农民
耕牛和农民
养老生活
“农家乐”应提升吸引力
农家乐里去休闲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杜鹃花红农家乐
农家乐
农民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