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嘴是一种能力吗?

2014-12-13 19:01朱仲南
蓝盾 2014年12期
关键词:伪君子孟非短文

朱仲南

手机微信开了,能收到一些启迪人心、丰富生活的信息以及一些短句、短文。有些是花了些心思写的,可读性、趣味性很强。可同时,也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告诫、教训人的信息与短文,更有一些垃圾短文,暴力语言竟也流传甚广,十分荒唐,令人遗憾。

近日有一则微信,传播较广泛,大意是叫人学会闭上嘴巴,还武断地认为,闭上嘴是一种能力。闭上嘴是一种能力?这题目太奇怪了,要推理下去,所有电视台、电台的主持人、播音员都是缺乏能力的人。他们今后只能打手语吗?怪不得参加孟非“爷爷”那个《非诚勿扰》的女嘉宾、男嘉宾那么多。因为他们没有闭嘴,是没有能力的人,所以不会找对象,只能上电视节目去找。看来孟非、黄菡都应划入没有能力的范围。很明显,这是一个哗众取宠的标题,是智力不高的人扮演高深学问,胡思乱想下结论的结果。很纳闷,这种垃圾般的东西,披上导师般的外衣,是怎样编发出去的?

人什么时候说话和不说话,闭嘴与张嘴,的确要注意环境、语境、心境,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才能很得体地表态,较好地做事、做人。不宜不加思索地胡乱表态,发言、议论,指手画脚。这应该成为评价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可我们决不应把它简单地无限扩大,推广出一套愚人愚己的思维方式,要求别人闭嘴,而且充满自信地认为这体现一种能力。

广州老城区、郊区有一批老人,很信奉“言多必失”的道理,他们中不少人一辈子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老三句”。第一句是:食咗饭未啊?答:唔该晒,食咗啦。第二句是:你去边度啊?答:哦,去行街买嘢。第三句是:你过得开唔开心啊?答:多谢,一般啦。问话者觉得答话人表示了一种隐忍的防备,便不再多问。于是话不投机,一拍两散。这情景,就像现在的小区、新区,人们相见不往来,住同一层楼可以10年不说话,不点头,不微笑,神情冷峻,十分严肃,人人都像在特殊部门工作一样。

上下几千年,正人君子老被告诫言多必失,少说话是福,这种文化流传至今。这种冷漠文化的渗透和蔓延令人忧虑。正人君子不说话,或被剥夺说话的机会,伪君子是一定占上风的,他们便造谣生事,挑衅离间,手段恶劣,上蹿下跳。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担当起职责、使命,提防那些危害大众的所谓忠告,抵制那些奇谈怪论,驳斥那些貌似仁慈,实际上把人当牲口的“防言术”。我们要培养出能说能做的人,敢做敢言的汉子。防范只说不做的人生观大行其道,制约乱说乱做,胡说八道的伪君子,以及遏制不让别人说话,又妒嫉别人做事的邪气上升。

笔者偶尔看到泥土车呼啸而过,冲红灯,乱倒余泥,有时还见到泥土车把余泥卸在珠江边的船上。大家猜测,这些余泥有不少最终会被倒入江河中。这事谁也不说,谁也不责问,怕得罪人,怕吃亏,结果江河污染了,支流堵塞了,城市不宜居住了,大家一齐吃亏,吃大亏。对这些社会丑恶现象,能闭上嘴吗?对一个道貌岸然,但是心灵丑恶的教师同行,把肮脏的手伸向未成年的小女孩,你忍得了这种流氓吗?你能闭嘴吗?

为一己私利,为小团体谋取利益,为了自己上位打击对手,到处造谣生事,这种人一定会言多必失,正经人透过他们的言行可看清他们的阴险之耻。但为了大众,为了公益,为了公平、正义,敢于直言,一定不会言多必失,只会言多必得。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真理不可能颠覆。

写到此,想起了张志新烈士,她上刑场时,行刑人员用刀割断了张志新的喉咙,怕她说话,说出真相,结果硬把张志新的喉咙割断!想到这些,手在发抖,心如刀绞。敬上心香一炷,希望历史不会重演。

有能力的人一定要在合适的机会,合适的场合表达你的愿望,对不正之风一定要敢于喝止,对损害大众利益的无耻之徒、骗子要厉声指责,这样才体现出你的凝聚力、你的正义、你的能力。如果什么事都闭上嘴,谁会认为你有力量呢,那是纸老虎,连光头强都不如。

(摘自《南风窗》)

猜你喜欢
伪君子孟非短文
KEYS
如 果
Keys
兰中“伪君子”
伪君子
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孟非
垫高自己的智慧
短文改错
短文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