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丽
英军驻文莱部队(简称BFB)驻守在文莱要塞。自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文莱要塞成为英军在远东地区保留的惟一基地。英军驻文莱部队成立于1959年,初时是为了帮助文莱苏丹奥玛尔·阿里·赛福鼎三世镇压国内叛乱,英军从新加坡发兵至文莱。之后,该部队便驻扎在文莱,并参与了多次冲突的平定,包括1962年的文莱叛乱和马印对抗(1962~1966年印民入侵马来西亚导致的冲突)。
1984年文莱宣布独立后,英军驻文莱部队应当时苏丹之请求继续驻守在文莱,并签署了相关协议。根据协议,英军驻文莱部队既可以协助苏丹在文莱国内执行任务,也可以按需要协同英军其他部队进行海外部署。同时,文莱苏丹对英军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作为回报。
英军驻文莱部队现有总人数大约900人,驻扎在文莱石油之城诗里亚,距离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西南方约100km。该部队的驻军机构包括文莱要塞司令部、常驻步兵营(每三年轮换一次)、陆军航空兵第7飞行队、驻文莱武警部队以及丛林作战训练学校。
其中,常驻步兵营主要由轻步兵组成,是英军驻文莱部队的主要军事力量,由皇家廓尔喀步枪团的两个营轮流担任。而丛林作战训练学校又称文莱训练中心(简称TTB),是英军驻文莱部队的主要军事训练学校,尤其以擅长丛林战训练闻名。
丛林作战训练学校目前共有12名指导员,其成员全部来自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SAS特种部队和廓尔喀部队等英军精锐部队。该学校还专门设有一个军犬部门和一个船运部。其中军犬部门虽然现只拥有4只军犬,但却承担着英军驻文莱部队的所有军犬训练任务,而船运部则负责在文莱内河上对英军驻文莱部队中的所有人员进行水上作战训练。
丛林作战训练学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从二战结束到1972年,一直驻扎在马来西亚半岛,从1972~1975年,曾短暂驻扎在新加坡,之后,从1976年至今便一直驻扎在文莱。在这一过程中,丛林作战训练学校曾几经更名,从最初被命名为布什战争学校(为二战期间著名的缅甸远征军特种部队提供人才)到后来又历次更名为远东训练中心、丛林战学校、丛林战之翼,直到1982年,才更名为现在的丛林作战训练学校。
将丛林作战训练学校建设在文莱有两点优势。首先,文莱拥有大片原始丛林;其次,相比其他地区的丛林,文莱丛林的气候更加温和。所以,这是一处理想的训练环境,非常适合部队人员作训。除了丛林作战环境外,丛林作战训练学校还在都东市利用一块地方模拟沙漠和荒芜的地理环境,增加了训练的多样性。文莱政府也十分支持,丛林作战训练学校几乎可以完全自由地在乡郊地区和居民区进行各种贴合实战的训练,如反恐训练、城市巷战训练等。
丛林作战训练学校开展有多项课程,包括地面标志识别指导课程、追踪作战指导课程和丛林战指导课程等。所有课程都是三军通用的,旨在帮助学员掌握各种作战技能和技巧,并在离开英军驻文莱部队返回英军大本营后,能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地面标志识别指导课程(GSAIC)是一门特殊的课程,为期14天,学员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学习。在现代反恐战场上,如伊拉克和阿富汗地区,大约80%的简易爆炸装置(IED)可由地面识别器勘测发现,而如何利用地面识别器进行勘测就很重要,因此培训这方面内容的地面标识识别指导课程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该课程还教授学员如何通过丢弃的物品判别丢弃的时间、可疑人员活动的时间等,如对丢弃的苹果、桔子、柠檬、香蕉等,通过观察其衰减度来估计其放置的时间。该课程于2009年脱胎于丛林作战训练学校早前开展的追踪课程。如今,该课程每年举办6次,每次招收32名士兵参加。
追踪作战指导课程(OTIC)持续时间为5周,每年举办两次,主要学习丛林和各种地形的尾随追踪。
丛林战指导课程(JWIC)为期7周,每年举办两次,共招募65名学员。在7周的训练课程中,旨在将新兵训练成战场老练的战斗人员。对于大多数的学员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作战”,该课程包括丛林健康/保健,求生,丛林及沙漠、水上多种环境作战等技能,并教授学员通过团队协作完成连级任务等。这门课程训练强度大、内容多,学员要学习如何避免丛林、水中等有毒动物,如鳄鱼、蛇、蚂蝗、蝎子等的侵害,并学会受伤后的自救与互救;如何在野外觅食、生存;实弹射击,渡水、乘船作战;格斗训练等等。
虽然驻扎地点相对较偏,但丛林作战训练学校的水平可以说是“世界级”的。该学校的丛林求生课程和格斗课程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事实上,很多其他国家的军队都在向丛林作战训练学校学习他们在丛林战上的专业经验。例如,该校正在给美军第25师提供建议,帮助该师在夏威夷建立一所新的丛林战学校。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