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树叶
摘要:语文教材承担着示范、训练、教育的作用,可以成为学生读更多同类文章的示范。本文就学生习作中常见的问题,借助课文来进行梳理,以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教材引领;写作示范;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43-1
一、如何写人
1.以事记人。将人物置于某件特定的事中,从而突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事例有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二泉映月》等;也有的反过来,选取伟人的一些生活小事,以小见大,如《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等。这类文章往往在写事的同时,着重描写事件中人物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抓住这些,人物的形象就丰满了。
2.借物喻人。这类文章往往为了突出人物的品质,借助类似的物来含蓄地引入,如《早》中借蜡梅来写鲁迅,《小草和大树》借“小草”、“大树”来写成功前后的三姐妹,类似的还有《青海高原一株柳》等。
二、如何记事
1.写作顺序。常规的事情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逐层展开的,有时为了特殊的表达需要,也会打乱顺序,如《钱学森》为了突出回国的重要性,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回国一段。
2.照应。为了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自然,环环相扣,有时需要先在前文打好伏笔,才会使后文的某些情节不显突兀。比如《牛郎织女》中老牛临死前的一段话,就是为下文牛郎追织女做伏笔。
3.情节。叙事类文章的核心是情节,好的情节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好故事必须避免如流水账般平铺直叙,而要做到一波三折,《三打白骨精》《半截蜡烛》就是其中的典范。
4.矛盾。为了激起读者的心理共鸣,使读者感同身受,需要将人物置于两难境地,有矛盾才有精彩的故事,比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围绕杀还是不杀这一矛盾展开。
三、如何抒情
1.借景抒情。这一特征在古诗中用得很多,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将两人的友谊比作连绵不绝的长江之水,《草原》中开头一大段草原美景的描写也不是孤立的,也与后面的“蒙汉情深”有着紧密的联系。
2.以物寄情。散文中常用这样的方式,如《姥姥的剪纸》将对姥姥的思念寄托在了剪纸上,《理想的风筝》则是将对老师的思念寄托在了风筝中……
四、如何状物
状物的“状”,就是描摹、陈述形状的意思。状物的文章关键是要写出该物的不同特点,为此我们不仅要调动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摸、去闻、甚至去尝,还要充分发挥想像,如《广玉兰》就利用这两点写出了不同时期广玉兰花的特点。另外,在描写的时候,顺序也非常重要,比如《变色龙》中,先写头,再写身子,最后写尾巴,这符合一般的观察顺序。《金蝉脱壳》中,作者仔细观察,从头到尾部逐一描写,并将写作重点放在了尾部出壳时的描写,有序的同时,做到了详略得当。
五、如何写景
1.写作顺序。在游记类的文章中,顺序非常重要。一般的游记会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这种写法往往还加入了作者的亲身体验,具有说服力。另外一些场景类的文章则会抓住一些动态的变化。
2.点面结合。“面”往往具有全面性,概括性,但面面俱到则会有重复单调,粗枝大叶之感,结合着用上一些典型的“点”,会有举一反三的功效。
六、如何谋篇布局
1.总分结合。这种文章往往条理清楚,让读者能一样了解到作者的表述重点,如《音乐之都维也纳》《莫高窟》《詹天佑》都是围绕一两个核心意思展开分述的。
2.详略安排。好的文章在内容的取舍上都是非常讲究的,该详的地方不吝笔墨,无关紧要的地方一笔带过,这样使得文章重点更加突出,中心更加明确。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开头一段沿途景色的描写,几乎和内洞的字数相当,看似多余,实际是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还有表情达意的目的,那泉水,那映山红,和那双龙洞一样,何尝不是大自然的杰作呢?
3.起承转合。“起”是文章的开头,“承”是上下文的承接,“转”是文章的转折,“合”是结尾。做好这四点,文章就会显得流畅自然。一些大作家的文章在这方面看似随意,实际上举重若轻,功力非凡。
七、如何抓住细节
1.环境细节描写。《最后的姿势》中,对地震中四周环境的几处描写,充分表现了当时形势的危急,反衬出谭老师在生死攸关的一刻做出的选择是多么令人敬佩和震撼。
2.外貌细节描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对爱因斯坦外貌的刻画就十分重要,这样一写,主人公沉迷于科学研究而不拘小节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3.语言细节描写。《最后的姿势》中,谭老师的话不多,只有两句,但都充分诠释了谭老师对爱与责任的理解,这两句话如不写,人物形象会失色很多。同样,细细品味《船长》中主人公的语言,你也会读出什么叫临危不乱,什么叫做人之道。
4.动作细节描写。《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比武一段就非常精彩,仔细琢磨并对比他们的动作,洪教头的气势汹汹、目中无人和林冲的谦虚忍让、点到为止都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再如《金蝉脱壳》中,脱壳时那一段精彩细腻的描写,使人如看现场直播般身临其境。
5.心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往往能起到连接上下文,深化主题的作用。如《爱如茉莉》中,女儿开始和结尾对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作者以心理描写引入下文,又以心理描写作为结尾,含而不露,仿佛让人感受到了那如茉莉般淡淡的爱。另外,这篇课文集众多细节描写于一身,如果仔细品读,会有很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