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国家形象的建构

2014-12-12 18:09谢晓冬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建构受众国家

谢晓冬

(江苏师范大学)

大众传媒与国家形象的建构

谢晓冬

(江苏师范大学)

以《大众传媒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分析中国和外国电影中如何体现国家形象的问题以及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影响。

大众媒体 国家形象构建 中国电影 发展方向

大众传媒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以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主要的传播媒介,及时传递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以及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引导着社会舆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广阔的公共舆论交流平台,推动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然而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众传媒已经被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世界各国的领导人越来越重视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大众传媒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并把大众传媒的发展作为本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当前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国家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话题,而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众传媒所体现,大众传媒作为国家形象建构的主要途径,它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宣传,已成为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因素。电影作为大众传媒中的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价值取向,电影在向人们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无处不在地向观众展现着这个国家的文化与形象,无不向观众宣传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因此,电影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世人认识一个国家的重要窗口,塑造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因此各国政要都会选择通过电影来向世界传递本国的文化与综合实力,同时也传递着一个国家的政策与国际关系。那么,电影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什么作用,电影在构建国家形象中的作用与优势又是如何呢?本文将向大家具体阐述。

一、电影对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意义

国家形象代表着一国总体的政策方针、国际关系导向以及这个民族整体的文化价值取向,一国的国家形象将影响整个世界的国际关系,影响他国对于这个国家的总体的认识,而国家形象及其传递的信息则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来传递的,大众传媒对于本国与他国关系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大众传媒对构建国家形象的意义非常重大。当今世界互动性与开放性不断加强,各国在电影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已成为世界文化传播和各国国际形象展现的重要通道,一国的电影在走出国门传遍世界的同时,代表着一国整体的国家形象和与他国的国际关系,电影作为世界公众认识一国总体政策方针与综合国力的重要窗口,对于一国公众价值取向与国家政策行为的传递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电影传递着本国的政策方针和文化价值取向,从而影响着他国对于本国国家形象的解读与好恶感。国家形象的建构都是从传递本国的政策方针到大众对于本国政策方针与国际关系的解读这样的过程构建的,一国的电影里都包含着本国公众的价值取向,外加本国政策与国际关系的影响下,电影里也夹杂着浓厚的政治韵味,因此,一国电影在传递到他国后,他国的公众会以他国的价值取向解读一国的电影,从而了解到电影传递出的他国在国际关系上的政策方针以及对于他国的价值取向,他国的公众也会通过对电影的解读产生对于该国的好恶感,这种好恶感达成共识之后,将极大地影响一国与他国的国际关系,因此,电影对于本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舆论上的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电影在构建国家形象上的优势

每个国家都有经典的获奖影片,像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诠释了美妙幸福的浓郁浪漫的法国风情,并且使人们加深了对法国的了解,并且大多是文化与自然的风情,浓浓的法国风情中又表现出法国的现实主义,美丽安静的外表下并不是没有激情的。美国电影 《泰坦尼克号》中虽然说的是一份爱情,但是,当Jack在拥挤的船舱中穿梭,而贵族们则在宽阔的甲板上跳舞的时候,体现出了美国的不平等、浓浓的等级意识,但是当灾难来临时,等级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美国人让妇女和儿童先离开,这样是在向全世界宣布美国人“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美国的生活虽然阶级分明,但是人与人之间还是长幼有序,由于美国的人很杂,各色人种聚集,所以美国人一直向往平等,虽然社会各个阶层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出现了种种矛盾,但是无论是灾难还是矛盾,“自由、平等、博爱”的美国精神都是不变的。

电影对人有着不一样的启示和发展,并且电影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电影是声画结合的产物,通过图像的传播来吸引受众到影响中来,一部电影灵活地使用人的肢体语言,用身体来表达对一件事和一个现象的反应,“电影的表意符号具有一种相对简易的世界通用性,因而人们往往通过一个国家的电影来直观地了解和认识这一国家、民族或者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由于电影的画面具有可视性,可以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感知系统,逼真活动的人物影像、形体语言、行为动作都建立了全人类可以共同理解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书籍、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对文字的依赖,以及广播对语言的依赖。电影的传播方式也是不同的,它既是艺术的化身又是大众的传播方式,以画面的趣味和肢体的表达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表达各国的精神和文化上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一部好的电影不仅可以宣传国家形象,还可以把软文化方式带到其他国家中。中国也需要拍摄出构建国家形象的电影来向世界介绍美丽的中国。

三、中美两国在电影方面国家形象建构的差异

中国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国家分别作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典型代表,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影响力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美两国代表着两大不同的阵营、有着不同的政治体制,两国人民的意识形态更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这两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也是有所差别的,两国的国家形象建构的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电影作为两国建构国家形象、宣传两国人民的意识形态和政策方针的主要传播媒体,对两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和宣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国电影无论是什么题材的、什么类型的,其内部都反映出两国政治方针和意识形态的影子,因此,比较两国国家形象的建构的差异,电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窗口。

意识形态是代表着国家各阶级、利益集团的意志,满足国家统治阶级的意愿的主要思想观念,其代表着国家的政治和统治阶级的思想。中美两国不同的政治体制,决定了中美两国的意识形态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中国的主旋律电影通常作为国家宣传政策方针和意识形态的主流电影,它主要是在政府的指引下,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宣传民族气节,号召全国人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在塑造国家形象上,中国的电影通常以历史剧的形式,还原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前受外国侵略以及人民饱受国内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的场景,在这种艰难的时期,马克思主义诞生了,并随之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与各国侵略势力与封建官僚主义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民族解放,人民当家做主。中国电影由此对外宣传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繁荣昌盛,像中国的《建国大业》就是典型的代表。而美国的电影则是塑造美国世界霸主的形象,它代表着资本主义,并宣传美国的独立自由精神。美国电影通常不是一味的说教式的宣传,而是通过把电影商品化,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通过对先进科技手段的运用,营造出宏伟的场面吸引观众,在赢得票房收入的同时隐蔽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对外宣传美国的资本主义的经济文化,宣传美国的独立自由精神,把美国的国家形象塑造成世界的拯救者,让受众向往美国的资本主义体制和文化。

在电影的故事情节方面,中国电影已经不完全是商业化运作了,更多的则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就是典型的代表。中国主旋律电影,一般是以政府为依托,以政府导向为指引,其故事情节完全不去考虑大众的心理需求,不去迎合受众,只要是在政府的指导下,代表着国家意识形态,票房的多少完全在于政府,因此,中国主旋律的电影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说教式的宣传,宣传国家的意识形态。中国主旋律电影中把主人公的英雄形象过分拔高,脱离了现实,把电影里的英雄塑造得极为陌生,不是平民化的英雄。主旋律电影里的英雄通常是个人内心里充满了情感的压抑,他们心里也有爱情和亲情,但是在工作和革命面前,在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在个人的感情与工作和革命的冲突面前,这些英雄们就毅然坚守岗位,为了国家利益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把人物塑造得如此大公无私,以至于英雄形象过于高大,脱离了现实的意味,让受众感觉这样的英雄高不可攀,受众自然也就不喜欢了。像电影《任长霞》中,任长霞一心想着工作,没有心思照顾自己的家人,经常是忘我地工作,很少回家,以至于她的母亲说她是谁家的闺女还不知道,刻画了任长霞忘我工作、大公无私的高大形象。而主旋律电影正是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的创作,突出中国人民为了国家利益,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的光辉形象,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大公无私的国家形象。而美国的电影,走的却是纯粹的商业化的路线,以好莱坞电影为例,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的流水生产基地,他主要还是以商业化进行运作,但是,虽然好莱坞电影完全是商业化运作,但是其影片中并非淡化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好莱坞电影在创作的时候,把电影的故事情节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营造出一种宏伟的场面和震撼的效果,吸引受众的眼球,然后把故事情节创作成受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给大众,通过震撼的场面和效果外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让受众沉迷于电影之中,深刻感受美国的文化,当然在电影里面同样隐蔽地宣传了美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通过这种方法深深地打动受众,使受众向往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正是这种创作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美国的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当然在人物的刻画上更是别具一格。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是个人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有着丰富的情感,有着鲜明的个性,电影塑造的英雄和平民一样,他所做的事情完全是出于个人意识形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财富,这种平民化的形象,完全没有社会意识形态的成分,让受众感觉到很现实、很实际,从而使受众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平民也是可以创造出奇迹,这是与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完全不同的。电影《阿甘正传》刻画了一个弱智青年通过奋斗走向成功的人物形象,这种人物的形象也代表着美国的“奋斗精神”,让受众感受到美国这个民族的伟大,这种国家形象的塑造对受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四、中国获奖电影对构建国家形象的作用

中国电影获得国际奖项,20世纪30年代已有《渔光曲》等影片,而现在则有《舌尖上的中国》、《十二生肖》等宣传中国文化的获奖作品,中国国际获奖电影具有塑造国家形象的意味以及功能,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并且,它也不是有意而为之,在改革开放之初,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以及中国电影开始逐渐被世界各国所认识和了解,外国人也就将中国电影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甚至作为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主要文化“通道”之一。

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获奖电影,从外国媒体的评价之中,已经涉及中国的国家形象问题。电影《卧虎藏龙》获得了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和第2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这无疑把中国带上了一个新的舞台,且还有芝加哥、美国、欧洲的各项奖项,无疑是对中国电影的肯定与支持,这部电影打开了一个窗口,使人可以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西方人透过这个电影窗口可以看到的东西更多地涉及中国人在价值观念和美学观念方面的变化,而不涉及过时的风俗习惯。且该片没有一般武侠片那种笑傲江湖的豪气,取而代之的是寻找江湖人文内涵的一种深沉思索与含蓄。影片直逼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深刻的一点:即对个体的人的压抑和约束,同时展示了这种东方社会规范的强力作用和存在必要以及他与人性的矛盾碰撞和最终的悲剧调和(引自百度百科)。

1988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熊奖”,中国电影第一次站在世界电影艺术的最高舞台。该片被评价为中国实行“新的开放”的证明。《红高粱》的成功制作以及获奖,使国际社会看到了今日中国为电影所提供的宽松创作环境,尽管此后该影片被质疑“愚昧”和“暴力”,但是,能够对它表现出一种接纳和欢迎的胸怀,这显示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所带给世界全新的感觉,也使西方社会看到了“‘新的开放’的证明”。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频繁地摘金夺银,《菊豆》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荣获银狮奖,《秋菊打官司》随后获得该电影节金狮奖,1993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同年谢飞导演的《香魂女》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1994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 《活着》获得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在世界影坛产生了一股中国电影“旋风”,也将一个正在改革开放、蓬勃向上的中国推向了世界。纵观世界各个主要国家对中国国际获奖电影的评价,除了对电影艺术给予高度赞扬之外,也对一个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有了新的认识。

另一方面,则是这些国际获奖电影大多注重于乡土农村的描述,运用极具东方神秘意味的民俗故事在电影中制造出了一份独特的中国形象图景,使中国民族形象与国家形象第一次色彩鲜艳地站到了国际电影节以及国际社会的传播平台,首次建立了东西方双重文化视域中有着空前质感的新的“中国视觉形象”,但是,由于这些电影大多从传统和负面文化作为切入口,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对于中国现实社会的真实认识,也无从展示未来的中国国家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昨日印象”。虽然电影艺术家们都拥有一份家国情怀,他们反思民族的历史以及诘问悲苦的人生,然而,电影中所树立起来的国家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了一种单调倾向,形成了单一的模式。

五、未来中国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向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国家形象在现代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显著。国家形象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国家文化影响力的竞争。经济竞争是表层的,文化竞争才是实质。如果说文化培育了电影艺术,那么有着艺术精神的电影反过来也应该促进文化的发展。因此,电影的创作需要承担一份文化责任,保持一份文化的自觉性。只有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中从文化的角度感染影响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强大,在电影中塑造的伟大的坚而不摧的国家形象才是对世界各国人真正的启示。我们应该让世界知道中国,了解中国,不只是历史中的大帝国,还是在战争中屹立不倒的身影。

并且,我认为国家广电总局应该出品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多媒体作品,其中夹杂了提升国家形象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世界各国人民,而且,把精力立足经典,让电影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内涵上加以丰富,规划和布局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让我们的电影能够走上世界获得世界级的奖项,这样,国际获奖电影就可以为中国国家形象发挥更大的“正能量”作用。

猜你喜欢
建构受众国家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建构游戏玩不够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