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久贾慧献张瑞雪
城市未来与文化保定
◎孙庆久1贾慧献2张瑞雪3
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政治型城市、经济型城市和文化型城市。从城市本质在于提供美好生活而言,文化型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本文以保定为例,论述文化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因借天时、顺就地利,还要继承传统并勇于创新。
城市模式 城市未来 文化城市
《说文》讲:“城以盛民也”。城市是行政和文化的象征,城内外人民的利益是协调一致的,并未因城墙的存在而被分割。随着西方工业和文化的入侵,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现代经济与城市社会文化多是由外力助推而成,并非是在自身演变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虽然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与方式在呈现“中国特色”之外,但是也基本能在西方城市发展谱系上找到对应的模式发展。
都市文化学研究学者刘士林结合西方城市社会学的“人口论”“政治经济论”和“文化艺术论”等发展理论将中国城市发展模式概括为三个时期:政治城市(1949~1978)、经济城市(1978~2005)和文化城市(2005年以后)(刘士林,2010)。新中国的政治型城市是一种以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需要为中心、一切服从于国家政治需要与政治利益的城市化模式,经济型城市是以GDP为中心、一切服从于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城市是以城市文化为核心,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为城市理念与形态。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亚里士多德,1995)。如果说城市的物质功能是“为了活着”,那么,“活得更好”则需要凭借文化、艺术等超功利的因素。经济型城市发展不仅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而且也恶性地透支了人类个体的健康、导致人们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混乱。经济型城市发展模式下,虽然人们的物质经济条件提高了,但是其居民的幸福感指数却在不断下降。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布的《2013全球幸福指数报告》,在156个调查国家中,中国位列第93位。经济型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生态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美好与有意义生活”的本质。根据芒福德的“文化艺术论”,城市是提供美好生活的现实空间,而追求美好生活则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城市的本质在于,不仅要使人生活得安全、富裕、健康,同时还要使人感到生活的愉快、自由与有意义。在中国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以文化来定位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呼之欲出并开始迅速推广。
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泰勒,2004)。”《现代地理学词典》定义文化城市为“以宗教、艺术、科学、教育、文物古迹等文化机制为主要职能的城市”,显然,这个定义已不能完整描述现代文化城市的内涵与意义。对中西方城市发展理论与应用进行总结后,刘士林将文化城市定义为:“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客观生产对象,以审美机能为主体劳动条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为中介与过程、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形态”(刘士林,2010,P12)。而在实际建设和发展中,中国的文化城市建设还会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未来文化城
市的建设不仅需要因借天时、顺就地利,还要继承传统并勇于创新。
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北京的发展目标明确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文化”和“宜居”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向着以“文化艺术”为核心的文化城市转变。2007年,上海市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大都市”,随后全国大概有100多个城市提出了“宜居”和“文化”的城市发展目标,既包括“北上广”等大城市,也包括苏州、深圳等中等城市,还有扬州、潮州等小城市。作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保定也适时提出了“京畿强市、善美保定”等城市总定位,开始将“善美”等“软资源”作为文化生产力要素来提高城市竞争和发展的软实力。国务院在批复《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中,也将保定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冀中地区中心城市”。
文化学认为,地理环境是一种人类诞生之前的客观实在,这种客观实在能够为人类文化的产生、发展与演变提供某种选择上的可能,因此,地理环境是决定文化产生和走向的一种重要因素。城市文化的产生与其地理位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城市的建设更是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保定市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素有“京师门户、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门”之称。保定的区位优势明显,是南北铁路和公路网线中的重要节点。整个保定地区西倚太行、东抱白洋淀、北靠燕山、南接平原,具有平原、湖泊、湿地、丘陵、山地和亚高山草甸等丰富的地形地貌。保定是优秀旅游城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9处、国家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11处,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世外桃源野三坡、华北明珠白洋淀等文明遐迩。优越的地理文化资源为保定大力发展“山水城市”来促进旅游文化发展提供了地大物博的优势。
城市建设时一个历史范畴,任何一座城市在塑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都应该注重对自身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以保证城市文脉能够得到延续。
保定是尧帝的故乡,春秋、战国时期,燕、中山都曾在境内建都,具有3000多年历史。元设保定路,明建保定府,清为直隶总督署、以“保卫大都、安定天下”得名。汉昭烈帝刘备、宋太祖赵匡胤、数学家祖冲之、地理学家郦道元、戏曲艺术家关汉卿、王实甫等都是保定人。保定的人文底蕴深厚,宋有州学、明有府学、清有莲池书院,现有16所高等院校。丰厚的文化传统和资源为发展文化生产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产对象。
中国城市的发展无不经历了继承与变革、保护与发展等多重矛盾。文化城市的建设更需我们对其具体内涵、基本要素、基本指标及测评体系进行理论的建构与论证。2007年,由建设部批准立项、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完成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通过验收。该标准将“宜居城市”的主要内容概括为: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和公共安全六个方面,并详细地列出每个方面的若干子项和指标。虽然该《标准》使得宜居城市建设具有了很大的操作性,但是人们对一个城市的体验和评价往往要比这些具体的指标复杂得多。每一个城市都拥有着独特的文化资源,如何定位和开发这一长期存在的难题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和广域的视角去破解。以保定为例,城市的定位应该审时度势,建设山水城市、宜居城市、文化城市,与京津石三个大都市相区别,保持繁华而不失闲静、交通舒畅且生活舒适方便的中等城市特色。
雨果说:“注入人类家园的每一条细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文明之光”。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其实我们创造城市就是在创造文化。如果城市的建造仅是出于经济目的,那么城市中的人是很不幸的。”美国建筑大师沙利文也说:“根据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这个人,那么根据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人们创造了城市文化,而城市文化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和塑造了生活于其中的市民。
饶及人先生指出:“中国的城市大部分还是在青少年时代,没有找到自己城市的魂(饶及人,2006)。”中国城市的发展固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从城市本质在于提供美好生活而言,城市不仅要提供物质功能的躯壳,更要找到其存在和发展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生态,亦即“城市的魂”。
[1]刘士林. 文化城市与中国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及创新[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2]刘士林. 新中国的城市文化进程及文化城市战略[J]. 文化艺术研究,2010(02).
[3]费孝通. 更高层次的文化走向[J]. 民族艺术,1999(04).
[4][美]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 宋俊岭,倪文彦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 吴寿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6][美]爱德华·泰勒. 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13年度保定市社科规划研究课题(一般课题,课题编号201301053)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责任编辑 冯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