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付军
方位词“东”及“东风”的文化内涵以及在诗歌中的运用
◎高付军
通过分析“东”及“东风”在诗歌中的运用,理解它们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赏析诗人们的匠心独运和高超的词语运用能力。
东 东风 诗歌 文化历史内涵
“东”不仅表示具体的方位,伴随着人类对于宇宙、世界的认识,渐渐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人们对于宇宙以及世界的认知水平。例如中国古代有一种宇宙观认为,天是圆形的,共有九重,覆盖在方形的大地上。大地漂浮在水面,其下面和四周都是浩瀚无垠的水。大地东西的海中有巨大的扶桑树。古人认为太阳就居住在这棵树上。他们认为太阳最初共有十个,太阳是一只凌空飞行的黑鸟,一说是三足乌鸦,“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十个太阳每天轮流工作。古人把太阳升起的地方叫做东方,因此在传统的汉文化中,“东方主生”,东方给人们带来的是光明、温暖和希望。西方是太阳沉落的地方,带来的是黑暗与寒冷,人们常常把它与死亡、恐怖、不祥等联系起来。反映在语言上,和东搭配的词,如旭日东升、东床驸马、东风拂面、紫气东来等,往往有光明、祥和、美好的文化内涵,而上西天、驾鹤西游、归西、日薄西山等表示死亡、衰老和没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渐渐形成了东尊西卑的观念,如过去富贵人家大多住在城东;在古人的座次观念中,东向最为尊贵;中国的名山大川中,东岳泰山有“五岳独尊”的美誉等等。正因如此,诗人,作为人类的精英和代表,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与传播者,一方面吸收传统文化,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作品,不断丰富、发展着传统文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东”及“东风”在诗歌中的运用,体会它们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江边的沉沙中,作者发现了一支折断了的铁戟,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东西虽小,却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他回想起东汉末年发生的那次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战役,想到曾经那次战役中指挥若定、无比儒雅的周瑜。本诗前两句表明了诗歌写作的缘由,后两句则是有感而发。在赤壁战役中,曹操大军有80万之众,而孙刘联军加在一起也只有5万多,双方兵力悬殊。东吴主将周瑜采用智取的方法,用火攻战胜了强大的敌人。战争发生在十月,华夏大地多萧瑟的西北风。当时双方对峙于长江两岸:曹军在江北水面及岸上连绵扎营数十里,孙刘联军屯军江南岸。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没有过多地提及周瑜的雄才大略,而是强调了战争中的偶然因素:假使这次没有东风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可能完全改变: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吴国势必会被灭掉,吴主孙策之妻大乔和周瑜之妻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乐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这首诗表面上是借古战场的遗物评古,实则也不乏诗人借以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杜牧出身名门,满怀一腔报国雄心,但因为秉性刚直,仕途上屡受排挤,怀才不遇,因此作者借此诗一吐胸中的愤懑。诗的后两句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成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时势与英雄的关系等等。结合当时作者的个人经历及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大胆地做出另外一种解读:作者认为周瑜的成功只不过是一种偶然、一次侥幸。假如有东风,深知兵法、腹藏韬略的作者坚信自己一定能扭转乾坤,重振大唐雄风,成就一番名垂青史、万古流芳的伟业。此诗中的东风是希望之所在、成功之关键。再来欣赏另一首诗: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表面看来这是一首游春诗: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里,作者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旧貌换新颜。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色。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接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清新,春色之绚烂。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绝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寻的其实是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在这里,诗人是将圣人之道比作了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再来欣赏一首近代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是伟人周恩来学生时代去日本留学前的抒怀之作。首句 “大江歌罢掉头东”气势雄伟,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大江歌罢”指刚唱罢令人豪情四起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词开篇即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周恩来此处用此典,一是表明其志向的豪迈,二也是为了照应东渡日本横跨大洋江海的经历。“掉头东”则表明义无反顾的抉择。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曾有诗句曰:“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梁启超表达的是离开中国而到日本寻求真理的决心,周恩来此诗句反映的也正是他1917年东渡时立志救国的抱负。第二句“邃密群科济世穷”,说的是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周恩来自中学始就具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他所处的时代也正是国内掀起“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呼声高涨时期,留学潮中的中国青年大多抱有到国外寻求先进思想、先进技术以报效国家、拯救中国的愿望。第三句“面壁十年图破壁”,借达摩面壁修禅的故事反映出诗人刻苦钻研欲达到的境界和追求。达摩禅师北渡长江,一路辗转来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在山洞里面壁十年潜心修禅,终将印度佛教成功传入中国,成为禅宗初祖。此处,周恩来借达摩的故事表明自己东渡留学的决心,而且学成之后要达到如巨龙破壁腾飞的境地。“破壁”之说源自《历代名画记》中所载传说,据说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曾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当他最后点出龙眼,巨龙则破壁而出腾空飞去。此处,周恩来将“面壁”和“破壁”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在修辞手法上是一种艺术创造,更是表达出一种气势恢宏的人生追求。第四句“难酬蹈海亦英雄”,则表明此次东渡求学的决心:如果最终壮志难酬,宁可投海自杀也不失为英雄。“蹈海”一词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一跳海殉身之意,比如陈天华留学日本时,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毅然投海自杀,以示警醒;其二 在晚清时,人们常把出洋寻求真理称为“蹈海”。总之,此次东渡求学,即使壮志难酬,经历了此番对于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作者仍然配得上英雄的称号。此诗首句的“东”,一来指出了求学的方向,二来也揭示了当时的历史事实: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势渐趋兴旺、国力蒸蒸日上,军事、经济、教育发展迅猛,因而吸引了当时贫弱中国里有志之士去向日本学习、探求真理、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之道。三来也暗合中国古文化之道:“东”是日出之所、希望之地。
简而言之,方位词“东”除了指示方位的功能,还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东风”一般指春风,代表光明、温暖和希望。“东风”这一意象多次出现在中国的诗词中,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王 令的“小园桃李东风后,却看杨花自在飞”、“欧阳修的“把酒祝东风, 且共从容”,等等。阅读、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读者应该注意理解、赏析方位词“东”及“东风”丰富的文化以及历史内涵。
[1]神袛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陈建宪著,1994年11月第一版
[2]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中央文献出版社,(英)韩素音著, 1992.1第一版
(作者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责任编辑 冯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