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区乡村居住空间重构与规划策略研究

2014-12-12 07:07王瑜史津
中国建筑科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居住空间优化策略新疆

王瑜++史津

摘 要:“居者有其屋”是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居住空间则是实现人们社会行为的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乡村居住空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临重构与优化。新疆地区地广人稀、多民族混合、地域自然条件独特,其新农村建设由于与我国其他地域的农村建设有着极大的区别。援疆工作的开展,为新疆地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机会,也为规划工作者研究新疆地区乡村居住空间的模式提供了具体案例。通过解析影响新疆地区乡村居住空间的不同因子,提出优化新疆地区乡村居住空间的优化策略,重构以人为本的生态居住空间。

关键词:新疆;居住空间;空间重构;优化策略

1.引言

2010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对口支援新疆的工作会议,确定19个省市对口援建新疆各地区县市,促进新疆较贫困地区,特别是喀什等南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随着援疆工作的深入发展,莎车县发展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为村庄的发展建设带来了新契机。

2010年6月,新疆启动了包括抗震安居工程、危旧房改造等一系列农村住房建设项目的“富民安居”工程。这是解决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最紧迫、最现实问题的优先工程。通过安居富民工程建设项目,从根本上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极大地减轻和预防地震灾害发生情况下的经济和人员损失,重构新疆地区乡村居住空间,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新局面。

科学合理的乡村居住空间规划可以对村庄建设和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伊什库力乡的村庄规划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导思想,以“对口援疆”和“富民安居工程”为契机,规划坚持“立足长远,讲求实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经济实用,改造与新建并举的原则,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因地制宜、逐步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2.项目概况

《伊什库力乡总体规划(2012-2030)》确定了镇区--中心村--基层村的三级乡村结构体系。

《伊什库力乡总体规划(2012-2030)》依据乡域村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综合考虑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村镇的层次和原有的经济基础,村镇功能由单一向多功能发展,将乡域职能划分为综合发展型、农林种植型、农贸加工型三种类型。主要职能类型规划如下:

综合发展型村庄各项职能较为齐全,承担主要作用的聚集区,是片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担着乡域综合性服务职能。农林种植型村庄主要承担伊什库力乡的农林种植业,以支撑全乡农林业需求及乡外需求。农贸加工型村庄以农业生产为主,承担一定的服务功能。

在《伊什库力乡总体规划(2012-2030)》中,乡村体系结构将墩吕克村确定为基层村,职能类型为农林种植型,人口规模为0.15万人。

3.影响墩吕克村乡村居住空间的生态因子

3.1自然因子

墩吕克村位于伊什库力乡西南部,毗连阿克库木贝希村、琼库勒贝希村、亚贝希村,距喀什地区160公里,距莎车县约11.3公里,距伊什库力乡人民政府驻地5.4公里。

3.1.1气候

墩吕克村所在的伊什库力乡属典型暖带大陆性荒漠气候,降雨量稀少,蒸发强烈,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11.5度,最高42度,最低零下23.5度。年均降水量43.2mm,蒸发量2287mm。最大冻土层深度75cm。年平均日照时数2965小时,积温4162.3摄氏度。大风及沙尘暴灾害严重。

3.1.2土壤

墩吕克村所在的伊什库力乡属于叶尔羌河冲积平原区,地形较平坦,地势由南向北自然倾斜,自然坡降为1‰,海拔1176-1210米。地貌类型分为平原、平原洼地、沙丘等。土壤可分为三种类型:灌淤土、潮土、草甸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224%-0.834%,氮含量在0.011%-0.028%之间,含盐0.27%-1%,PH值7.5-8.5,土地养分状况属中等水平。

3.1.3水域

墩吕克村所在的伊什库力乡引用叶尔羌河水进行农业灌溉,主要从东方红水库、卧甫渠系引水,在80%保证率偏枯来水年份,可利用地下水资源量为14000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补给量为5200万立方米,可开采量为3800万立方米,目前年开采量150万立方米,可持续开采,开采潜力巨大。

3.2社会经济发展

墩吕克村经济构成中农业占主导地位,是以务农为主的村庄。农业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巴旦木等。规划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推进村庄建设规划的进程,实现村庄经济跨越式发展。

3.3地域文化

新疆地区民族众多,融合多种民族文化,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西域文化以及多元文化特征的社会面貌。居住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存在形式,村庄的居住空间是村庄居住文化的物化。新疆地区乡村居住空间的组织要结合地域特色,尊重当地民俗民风,强调居住空间与清真寺的联系。

4.村庄规模及居民点布局

4.1村庄规模

4.1.1人口规模

墩吕克村全村共1440人,其中劳动力400人。2011年外出务工人数140人,出生人口12人,死亡人口10人。

依据村庄现状人口增长速度、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及上位规划对本村人口的控制要求,规划控制村庄人口规模为0.15万人。

4.1.2用地规模

墩吕克村村庄现状总用地规模约为37.84ha,人均建设用地约262.78m2。规划在不增加村庄总建设用地的前提下,通过适当集中建设的方式,逐步缩减人均建设用地。规划村庄总建设用地36.61ha,人均建设用地244.07m2。

4.2村庄居民点规划

现状墩吕克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不利于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的配套,不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依据村庄居民点分布现状,结合村民意愿,规划形成3个集中居民点。

5.墩吕克村乡村居住空间重构

5.1住宅院落规划

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重视新建住宅院落规划设计,减少宅基地面积,适当增加住宅建筑面积,落实农民生活、生产的综合需求。

住宅院落设计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节能、节地的原则,积极推广新型建筑材料和地方建筑材料,并符合工程质量要求。住宅院落结合地形,灵活布局,空间围合丰富,根据不同地域实际需求,院落设计多样。住宅建筑风格体现当地特色。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文化价值的原有住宅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

住宅院落布局采用联排组团式布局和沿路自由式布局两种布局方式。对于集中建设的区域采用联排组团式布局方式,此类布局方式建设较为集中,利于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的配套,且易于塑造组团感。对于零散地块采用沿路自由式布局,此类布局方式依托道路,较为灵活多变。

依据村民生活习惯,规划采用一户一院的院落设计形式,院落主要包括住宅、牲畜棚、农具棚、菜园四方面内容。院落功能分区本着方便村民生产生活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并体现地方特色。院落各个功能空间减少相互干扰,分区明确,实现“两分离”,即净污分离、人畜分离。院落规划设计为25米×20米,占地面积500m2。

院落布局平面与住宅平面布置相协调,为住户提供适宜的室外生活空间及为庭院经济发展留有空间。院落布局合理增加辅助用房,以满足实际需要。

5.2住宅建筑设计

住宅建筑设计考虑朝向、日照、通风、防灾疏散、救援等要求。住宅建筑平面功能布局实现寝居分离,食寝分离和净污分离的划分,达到给、排水、用电系统配套设施完善。住宅平面布置中,卧室面积不小于9m2,起居室(厅)面积不小于15 m2,厨房的建筑面积不小于5m2 、卫生间不小于4m2。厨房具有洗池、案台、灶台及吸油烟机等设施的位置。并有相应的储藏空间、安装给水、排水管道。卫生间内安装给、排水管道、便器、洗脸盆和淋浴器等设备。住宅室内的电器设施满足生活和照明需求,并做到一户一闸一表。住宅立面风格及色彩突出地域特色及民族风貌,并与当地环境协调。建筑材料立足于就地取材,因材设计,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

5.3街巷空间规划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所以村民的生活也呈现出显著的季节特征,分为农忙和农闲。农忙季节村民进行农业生产,而农闲季节村民大部分时间用于社会交往、娱乐或者外出打工。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下的村民对于社会交往,有着更高的需求。街道是乡村居住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村庄居住文化发生的重要场所。乡村的街道空间一般集交通、绿化、休闲娱乐和邻里交往于一身。长期处于封闭乡村环境中的农民,急切想要与外部世界沟通交流。因此,在乡村的规划建设中,一般采用宽阔通直的街道,来实现向外部开放。院前增加街道绿化,加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空间场所与景观场所,使村民有更多的交流空间和更强的交流的愿望,同时打破了街道空间的呆板、缺乏生气的空间特征。

5.4滨水空间规划

新疆地区的乡村内部分布着许多水渠,沿河形成的院落-水渠-街巷空间别有一番韵味。河流虽然不再是主要的交通通道,但依旧是村庄居住景观的重要构成的元素。水渠是耕地、林果种植园的灌溉,也是道路两旁杨树、柳树等行道树的浇灌水源。对新疆地区乡村滨水空间的规划对于村民的居住空间有很大的影响,水渠作为村民灌溉的主要来源,也是其生活中密不可缺的部分。

5.5乡村空间规划

本次研究的乡村空间是指由居住空间构成要素组成的乡村整体空间,是乡村空间点、线、面要素的集合。乡村空间的组织,通过村庄内部的居住组团的布置形式来体现。

在乡村居住空间的整体规划中,村庄外围的自然环境是灵活而富有生机的。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新疆地区乡村的空间布局特征大致为“大分散小聚居”,村庄居民点基本沿路、沿渠分布,较少的是集中成片分布。分散分布的居民点院落之间相隔农田和林地分布。因此在村庄组团布局规划的时候,应整合居民点,集中布置组团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强调自然景观要素的引入,并且新疆地区乡村居住院落应该不知为联庭式,形成相对集中的居民点,保留村庄原有的清真寺,为村民公共活动提供场所。

各个居住组团的规模最小由三到五户为一排,七到十户为一个居住组团,乃至更多。居住组团的典型特征,就是在其围合出的公共空间布置绿化景观,增强公共空间邻里间相互交流的需求的场所特质。由较小的居住组团再通过街巷空间的连接组合成更大的居住组团,居住组团间疏密有致的变化,打破了行列式均质的单调空间,给人丰富多变的空间感受。

因此,为了实现乡村空间的灵活多变的布局,在村庄整体空间的组织上,首先要强调对传统村庄格局、村庄自身各系统的保护。减少对自然环境中如地形、地貌的破坏,尤其是做好水系的保护。

在村庄整体的居住空间组织上,乡村的居住空间组织模式可以划分为集中模式、混合摸式和分散模式三类。

6.新疆地区乡村居住空间规划策略

6.1提升村庄规划地位

村庄居住空间组织优化的首要途径是能在村庄建设的过程中坚持贯彻村庄规划。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大力开发与援助,村庄规划已在新疆各县市全面展开。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是村庄居住空间物质框架搭建的设计者,好的村庄规划是村庄居住空间组织优化的第一步,也是村民参与到自己居所空间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提升村庄规划的地位是实现乡村居住空间重构优化的重要条件。

6.2延续传统居住文化

新疆地区村庄传统居住空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建筑文化。要创造有新疆特色、具有新疆地方风貌和时代气息的新农村居住空间模式,不能脱离新疆地区村庄传统居住空间模式。现代村庄发展不再是传统村落的自然生长,通过人为的规划和设计保证居住空间的质量和文脉传承,保留村庄传统的地域特色,整合村庄现有的居住空间,增强农民情感中对“家”的归属感和邻里关系。

6.3融入新的功能空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生活模式的改变,新疆地区村庄居住空间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物质功能空间上,要求具有传统的生活空间、生产、储藏空间,同时还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适应性空间;精神功能空间上,要求满足归属感、认同感、私密性、社交性等。要满足这些要求,新疆地区村庄居住空间建设,必须采用新的科学技术,融入新的功能空间。

7.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新疆“富民安居”工程建设的背景下,重构新疆地区乡村居住空间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通过对墩吕克村乡村居住空间组织的规划研究,在不断地实践中完善新疆地区乡村居住空间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域乡村居住空间的规划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秦景峰.华北农村居住模式探究[J].中华建设,1994-2012:154-155.

[2] 何新兵.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扬州地区村庄居住空间组织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硕士论文,2010.

[3] 莎车县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十二五”规划

5.墩吕克村乡村居住空间重构

5.1住宅院落规划

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重视新建住宅院落规划设计,减少宅基地面积,适当增加住宅建筑面积,落实农民生活、生产的综合需求。

住宅院落设计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节能、节地的原则,积极推广新型建筑材料和地方建筑材料,并符合工程质量要求。住宅院落结合地形,灵活布局,空间围合丰富,根据不同地域实际需求,院落设计多样。住宅建筑风格体现当地特色。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文化价值的原有住宅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

住宅院落布局采用联排组团式布局和沿路自由式布局两种布局方式。对于集中建设的区域采用联排组团式布局方式,此类布局方式建设较为集中,利于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的配套,且易于塑造组团感。对于零散地块采用沿路自由式布局,此类布局方式依托道路,较为灵活多变。

依据村民生活习惯,规划采用一户一院的院落设计形式,院落主要包括住宅、牲畜棚、农具棚、菜园四方面内容。院落功能分区本着方便村民生产生活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并体现地方特色。院落各个功能空间减少相互干扰,分区明确,实现“两分离”,即净污分离、人畜分离。院落规划设计为25米×20米,占地面积500m2。

院落布局平面与住宅平面布置相协调,为住户提供适宜的室外生活空间及为庭院经济发展留有空间。院落布局合理增加辅助用房,以满足实际需要。

5.2住宅建筑设计

住宅建筑设计考虑朝向、日照、通风、防灾疏散、救援等要求。住宅建筑平面功能布局实现寝居分离,食寝分离和净污分离的划分,达到给、排水、用电系统配套设施完善。住宅平面布置中,卧室面积不小于9m2,起居室(厅)面积不小于15 m2,厨房的建筑面积不小于5m2 、卫生间不小于4m2。厨房具有洗池、案台、灶台及吸油烟机等设施的位置。并有相应的储藏空间、安装给水、排水管道。卫生间内安装给、排水管道、便器、洗脸盆和淋浴器等设备。住宅室内的电器设施满足生活和照明需求,并做到一户一闸一表。住宅立面风格及色彩突出地域特色及民族风貌,并与当地环境协调。建筑材料立足于就地取材,因材设计,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

5.3街巷空间规划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所以村民的生活也呈现出显著的季节特征,分为农忙和农闲。农忙季节村民进行农业生产,而农闲季节村民大部分时间用于社会交往、娱乐或者外出打工。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下的村民对于社会交往,有着更高的需求。街道是乡村居住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村庄居住文化发生的重要场所。乡村的街道空间一般集交通、绿化、休闲娱乐和邻里交往于一身。长期处于封闭乡村环境中的农民,急切想要与外部世界沟通交流。因此,在乡村的规划建设中,一般采用宽阔通直的街道,来实现向外部开放。院前增加街道绿化,加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空间场所与景观场所,使村民有更多的交流空间和更强的交流的愿望,同时打破了街道空间的呆板、缺乏生气的空间特征。

5.4滨水空间规划

新疆地区的乡村内部分布着许多水渠,沿河形成的院落-水渠-街巷空间别有一番韵味。河流虽然不再是主要的交通通道,但依旧是村庄居住景观的重要构成的元素。水渠是耕地、林果种植园的灌溉,也是道路两旁杨树、柳树等行道树的浇灌水源。对新疆地区乡村滨水空间的规划对于村民的居住空间有很大的影响,水渠作为村民灌溉的主要来源,也是其生活中密不可缺的部分。

5.5乡村空间规划

本次研究的乡村空间是指由居住空间构成要素组成的乡村整体空间,是乡村空间点、线、面要素的集合。乡村空间的组织,通过村庄内部的居住组团的布置形式来体现。

在乡村居住空间的整体规划中,村庄外围的自然环境是灵活而富有生机的。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新疆地区乡村的空间布局特征大致为“大分散小聚居”,村庄居民点基本沿路、沿渠分布,较少的是集中成片分布。分散分布的居民点院落之间相隔农田和林地分布。因此在村庄组团布局规划的时候,应整合居民点,集中布置组团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强调自然景观要素的引入,并且新疆地区乡村居住院落应该不知为联庭式,形成相对集中的居民点,保留村庄原有的清真寺,为村民公共活动提供场所。

各个居住组团的规模最小由三到五户为一排,七到十户为一个居住组团,乃至更多。居住组团的典型特征,就是在其围合出的公共空间布置绿化景观,增强公共空间邻里间相互交流的需求的场所特质。由较小的居住组团再通过街巷空间的连接组合成更大的居住组团,居住组团间疏密有致的变化,打破了行列式均质的单调空间,给人丰富多变的空间感受。

因此,为了实现乡村空间的灵活多变的布局,在村庄整体空间的组织上,首先要强调对传统村庄格局、村庄自身各系统的保护。减少对自然环境中如地形、地貌的破坏,尤其是做好水系的保护。

在村庄整体的居住空间组织上,乡村的居住空间组织模式可以划分为集中模式、混合摸式和分散模式三类。

6.新疆地区乡村居住空间规划策略

6.1提升村庄规划地位

村庄居住空间组织优化的首要途径是能在村庄建设的过程中坚持贯彻村庄规划。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大力开发与援助,村庄规划已在新疆各县市全面展开。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是村庄居住空间物质框架搭建的设计者,好的村庄规划是村庄居住空间组织优化的第一步,也是村民参与到自己居所空间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提升村庄规划的地位是实现乡村居住空间重构优化的重要条件。

6.2延续传统居住文化

新疆地区村庄传统居住空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建筑文化。要创造有新疆特色、具有新疆地方风貌和时代气息的新农村居住空间模式,不能脱离新疆地区村庄传统居住空间模式。现代村庄发展不再是传统村落的自然生长,通过人为的规划和设计保证居住空间的质量和文脉传承,保留村庄传统的地域特色,整合村庄现有的居住空间,增强农民情感中对“家”的归属感和邻里关系。

6.3融入新的功能空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生活模式的改变,新疆地区村庄居住空间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物质功能空间上,要求具有传统的生活空间、生产、储藏空间,同时还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适应性空间;精神功能空间上,要求满足归属感、认同感、私密性、社交性等。要满足这些要求,新疆地区村庄居住空间建设,必须采用新的科学技术,融入新的功能空间。

7.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新疆“富民安居”工程建设的背景下,重构新疆地区乡村居住空间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通过对墩吕克村乡村居住空间组织的规划研究,在不断地实践中完善新疆地区乡村居住空间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域乡村居住空间的规划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秦景峰.华北农村居住模式探究[J].中华建设,1994-2012:154-155.

[2] 何新兵.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扬州地区村庄居住空间组织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硕士论文,2010.

[3] 莎车县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十二五”规划

5.墩吕克村乡村居住空间重构

5.1住宅院落规划

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重视新建住宅院落规划设计,减少宅基地面积,适当增加住宅建筑面积,落实农民生活、生产的综合需求。

住宅院落设计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节能、节地的原则,积极推广新型建筑材料和地方建筑材料,并符合工程质量要求。住宅院落结合地形,灵活布局,空间围合丰富,根据不同地域实际需求,院落设计多样。住宅建筑风格体现当地特色。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文化价值的原有住宅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

住宅院落布局采用联排组团式布局和沿路自由式布局两种布局方式。对于集中建设的区域采用联排组团式布局方式,此类布局方式建设较为集中,利于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的配套,且易于塑造组团感。对于零散地块采用沿路自由式布局,此类布局方式依托道路,较为灵活多变。

依据村民生活习惯,规划采用一户一院的院落设计形式,院落主要包括住宅、牲畜棚、农具棚、菜园四方面内容。院落功能分区本着方便村民生产生活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并体现地方特色。院落各个功能空间减少相互干扰,分区明确,实现“两分离”,即净污分离、人畜分离。院落规划设计为25米×20米,占地面积500m2。

院落布局平面与住宅平面布置相协调,为住户提供适宜的室外生活空间及为庭院经济发展留有空间。院落布局合理增加辅助用房,以满足实际需要。

5.2住宅建筑设计

住宅建筑设计考虑朝向、日照、通风、防灾疏散、救援等要求。住宅建筑平面功能布局实现寝居分离,食寝分离和净污分离的划分,达到给、排水、用电系统配套设施完善。住宅平面布置中,卧室面积不小于9m2,起居室(厅)面积不小于15 m2,厨房的建筑面积不小于5m2 、卫生间不小于4m2。厨房具有洗池、案台、灶台及吸油烟机等设施的位置。并有相应的储藏空间、安装给水、排水管道。卫生间内安装给、排水管道、便器、洗脸盆和淋浴器等设备。住宅室内的电器设施满足生活和照明需求,并做到一户一闸一表。住宅立面风格及色彩突出地域特色及民族风貌,并与当地环境协调。建筑材料立足于就地取材,因材设计,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

5.3街巷空间规划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所以村民的生活也呈现出显著的季节特征,分为农忙和农闲。农忙季节村民进行农业生产,而农闲季节村民大部分时间用于社会交往、娱乐或者外出打工。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下的村民对于社会交往,有着更高的需求。街道是乡村居住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村庄居住文化发生的重要场所。乡村的街道空间一般集交通、绿化、休闲娱乐和邻里交往于一身。长期处于封闭乡村环境中的农民,急切想要与外部世界沟通交流。因此,在乡村的规划建设中,一般采用宽阔通直的街道,来实现向外部开放。院前增加街道绿化,加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空间场所与景观场所,使村民有更多的交流空间和更强的交流的愿望,同时打破了街道空间的呆板、缺乏生气的空间特征。

5.4滨水空间规划

新疆地区的乡村内部分布着许多水渠,沿河形成的院落-水渠-街巷空间别有一番韵味。河流虽然不再是主要的交通通道,但依旧是村庄居住景观的重要构成的元素。水渠是耕地、林果种植园的灌溉,也是道路两旁杨树、柳树等行道树的浇灌水源。对新疆地区乡村滨水空间的规划对于村民的居住空间有很大的影响,水渠作为村民灌溉的主要来源,也是其生活中密不可缺的部分。

5.5乡村空间规划

本次研究的乡村空间是指由居住空间构成要素组成的乡村整体空间,是乡村空间点、线、面要素的集合。乡村空间的组织,通过村庄内部的居住组团的布置形式来体现。

在乡村居住空间的整体规划中,村庄外围的自然环境是灵活而富有生机的。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新疆地区乡村的空间布局特征大致为“大分散小聚居”,村庄居民点基本沿路、沿渠分布,较少的是集中成片分布。分散分布的居民点院落之间相隔农田和林地分布。因此在村庄组团布局规划的时候,应整合居民点,集中布置组团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强调自然景观要素的引入,并且新疆地区乡村居住院落应该不知为联庭式,形成相对集中的居民点,保留村庄原有的清真寺,为村民公共活动提供场所。

各个居住组团的规模最小由三到五户为一排,七到十户为一个居住组团,乃至更多。居住组团的典型特征,就是在其围合出的公共空间布置绿化景观,增强公共空间邻里间相互交流的需求的场所特质。由较小的居住组团再通过街巷空间的连接组合成更大的居住组团,居住组团间疏密有致的变化,打破了行列式均质的单调空间,给人丰富多变的空间感受。

因此,为了实现乡村空间的灵活多变的布局,在村庄整体空间的组织上,首先要强调对传统村庄格局、村庄自身各系统的保护。减少对自然环境中如地形、地貌的破坏,尤其是做好水系的保护。

在村庄整体的居住空间组织上,乡村的居住空间组织模式可以划分为集中模式、混合摸式和分散模式三类。

6.新疆地区乡村居住空间规划策略

6.1提升村庄规划地位

村庄居住空间组织优化的首要途径是能在村庄建设的过程中坚持贯彻村庄规划。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大力开发与援助,村庄规划已在新疆各县市全面展开。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是村庄居住空间物质框架搭建的设计者,好的村庄规划是村庄居住空间组织优化的第一步,也是村民参与到自己居所空间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提升村庄规划的地位是实现乡村居住空间重构优化的重要条件。

6.2延续传统居住文化

新疆地区村庄传统居住空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建筑文化。要创造有新疆特色、具有新疆地方风貌和时代气息的新农村居住空间模式,不能脱离新疆地区村庄传统居住空间模式。现代村庄发展不再是传统村落的自然生长,通过人为的规划和设计保证居住空间的质量和文脉传承,保留村庄传统的地域特色,整合村庄现有的居住空间,增强农民情感中对“家”的归属感和邻里关系。

6.3融入新的功能空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生活模式的改变,新疆地区村庄居住空间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物质功能空间上,要求具有传统的生活空间、生产、储藏空间,同时还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适应性空间;精神功能空间上,要求满足归属感、认同感、私密性、社交性等。要满足这些要求,新疆地区村庄居住空间建设,必须采用新的科学技术,融入新的功能空间。

7.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新疆“富民安居”工程建设的背景下,重构新疆地区乡村居住空间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通过对墩吕克村乡村居住空间组织的规划研究,在不断地实践中完善新疆地区乡村居住空间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域乡村居住空间的规划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秦景峰.华北农村居住模式探究[J].中华建设,1994-2012:154-155.

[2] 何新兵.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扬州地区村庄居住空间组织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硕士论文,2010.

[3] 莎车县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十二五”规划

猜你喜欢
居住空间优化策略新疆
试析居住空间设计中的环保节能
居住空间设计的思考方法
儿童住宅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居住空间的“通用设计”研究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