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霖
[摘 要]诚信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的重要组分,也是当代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主题。“民无信不立”的中华道德传统可谓源远流长,但随着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式微,传统道德的生存空间已经逐渐被压缩到了历史最低点。处于社会不良思潮冲击下的大学校园,也不可避免存在大学生群体的诚信意识日趋淡薄的现象,干扰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而,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强化大学生诚信为本教育,为此,需要进一步探讨并厘清诚信为本教育的要义与机理。
[关键词]诚信;教育;大学生;素质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内涵
(一)何为诚信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诚信作为一种道德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而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在儒家道德学说中,“诚”的内涵不断扩展,认为“诚”是顺应天道为人之道,是为人的道德本体、是规范道德行为的重要标准。在人伦道德范畴,“诚”更被认为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更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强调人不自欺。相较于“诚”,“信”更侧重于道德层面上对人的真实不欺。至西汉时,董仲舒把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种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综上可见,“诚”重于内而“信”显于外,立足于“诚”与“信”的内在统一,“诚”与“信”逐渐联合成一个统一的规范“诚信”来使用。
(二)何为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之意,诚信教育也就具有所有道德教育的一般特征。从狭义的角度上看,大学生诚信教育,即高校在学校中对大学生进行有关诚实、守信等道德教育的相关教学活动。从广义的角度上看,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指大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中受到的一切有关培养诚信观念的教育。大学生诚信为本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社会影响以及学生家庭教育为辅助,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大学生的实际应当遵循的诚信品德,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诚信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并促使大学生将诚信内化为其内在的个人品质,培养其诚信意识、树立诚信观念,并外化成实际行为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当代价值
(一)诚信为本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诚信”被纳入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诚信”与否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高校是大学城诚信教育的主要阵地,大学生群体是国家高质量人才的主要来源,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对这一群体进行诚信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
1.诚信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诚信”,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诚信教育是一项旨在提高社会各层面整体素质系统工程,而大学生群体的诚信为本教育,则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基础所在。大学生诚信为本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营造良好有序的社会风气,从而使大学生的社会示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并带动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并为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诚信教育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这一群体的道德素质决定了国家软实力的高低,因此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诚信为本教育有利于提高我国软实力。首先,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对于国民具有极强的示范性作用,且这种示范性作用的辐射面极广。因而,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养成能够直接促进国民普遍诚信观的养成,提高社会诚信道德水平的整体提高。其次,有利于高校自身创新能力。大学不仅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还是国家知识创新最密集场所。目前高校当中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现象层出不清,极大地损害了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的创新能力,也对大学生群体造成了不良影响。而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则有利于改善我国科研创新能力,减少学术不端现象,提升国家科研能力和科技水平,使高等院校的知识能力更快更好的转化为生产力,以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和民族复兴中的引擎作用。
(二)诚信为本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诚信为本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重要的智力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建立起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自身独立的人格,无论对于其自身还是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更是表明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更多的意义,开展诚信教育,对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2.以诚信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是人们精神世界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提高而变得充实起来。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人们在在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变得迷茫、躁动。面对公民道德失范的严峻挑战,然而社会诚信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合力,其中学校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丰富高校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研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起到了独特的正向作用。大学生诚信为本教育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诚信观的理论、案例进行借鉴,并正确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道德观进行扬弃,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赋予传统诚信观以新的理解和内涵,对于当代大学生将诚信作为人生准则,建立内诚而外信的诚信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发挥高校诚信教育的主导地位
1.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1)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丰富教学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入正轨,大量社会问题以不同方式对国人的道德底线和价值观念产生不良影响,大学生群体同样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诚信缺失的冲击。面对新时期的挑战,高校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将中华传统诚信道德思想的精华与现代诚信思想相结合势必是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合理选择。结合历史,丰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养成诚信意识。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当今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其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环境既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生存空间,又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场所,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们在不断的改变自己生存的环境,同时生存环境也在无时不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高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场所,同时大学校园是各种思想聚集的地方,是最容易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场所,因此一个有着诚信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对于诚信教育是一种潜在的、无法量化的教育资源,这在培养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诚实守信、积极向上、文明有益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诚信教育能够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2.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生在大学阶段独立人格的形成极易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以身立教,做到言行一致对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示范性作用,这也就决定了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具有天然的优越性。然而高校教师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份子,受到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些社会不良因素影响,部分教师忘记了自己的天职,师德沦丧;部分教师教学不认真,照本宣科,应付了事。这些现象在大学生群体当中产生了相当恶劣的影响。因此高校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树立起教师队伍的诚信形象,是大学生诚信为本教育的基础和关键点。
3.完善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制度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必须建立科学化、制度化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管理机制来保障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1)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建设之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大学生诚信档案长期以来都只是在部分高校中设立,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通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进行跟踪记录,并建立联网机制。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申请助学金、评奖评优、入党等方面的参考条件,另一方面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网上查询系统,供银行和相关用人单位查询,使守信者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同时让失信者承担信用的缺失的后果。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过程就是一个大学生确立诚信教育的目标、培育其诚信意识形成的过程,使恪守诚信内化成为其生活中的行为习惯。
(2)严格规范大学生诚信制度。目前部分大学生为了自身利益,铤而走险。加之部分高校监管不到位且惩处力度不够,导致了学生个人守信无益、失信无害的尴尬现象,并造成这一群体整体性的诚信缺失。因此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样要完善各项制度,通过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褒奖守信者,惩罚失信者,通过制度的他律性来塑造和固化大学生重信守诺的良好品行。
(二)建立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联动机制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的紧密结合。因此,在进行大学生诚信为本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高校、社会、家庭三方的合力,三方之间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构建有利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氛围。
1.从社会学角度来讲每一个人都具有社会性,都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能否建设一个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大环境,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政府通过规范自身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的诚信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等方式提升自身公信力,对于全社会诚信道德的养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表率作用。其次,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舆论渠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大媒体对诚信缺失现象的揭露曝光。通过社会舆论在全民范围内营造一种“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之耻”的社会氛围;第三,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当今社会诚信的内涵已经超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诚信定义的道德范畴,其更多的是一种契约精神,而保证这种契约精神得以实现的前提除了人们本身的道德素养,更多的还需要强制力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
2.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受到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教之以诚,待之以信,父母应努力的为子女营造一个诚信的环境,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诚信意识。对于子女的失信行为应该予以及时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白什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在校生人数逐年递增,高校人力有限,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更多的需要学生的自律,因此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就需要家长与学校进行密切的配合与联系。让每个家庭都具备培育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土壤,使得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时效性显著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诚信是大学生的立世之本,高校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要在继承我国优秀道德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发展,使大学生诚信教育做到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体现其实效性。通过诚信教育使大学生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习惯并成为其自身的追求和价值取向,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唐贤秋.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诚信思想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0。
[2]朱学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13。
[3]许慎.说文解字·卷三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3:52。
[4]洪华。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下).[J]国际观察,2007,5(3):43。
[5]胡钦太:重建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3,2(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