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平视的心态深入我们的骨髓

2014-12-12 01:10王东明
江苏教育 2014年21期
关键词:农具苏教版刘老师

王东明

学习了《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4年第4期刘红老师的《如何创设合作学习的语文课堂》一文,收获颇多,感触颇深。刘老师“课堂合作学习”的起始、过程和结束,都非常亲切而“接地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想,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一定会享受到语文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只是研读过全篇之后,对文中这样两处细节略有自己的想法。

刘老师在文中介绍了她的学生在进行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维生素C的故事》小组合作学习前,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将随机抽取一位同学主讲,其他三位同学是军师。”我以为,这里还是有技巧的。倘若由老师“随机”抽取主讲人,想必这一组四个学生中,也许有胆儿小的,他或者是她,会在小组合作的整个过程中经历“痛苦”:我不会讲,也讲不好,要是被抽到了,我不是“秀”大了?可想而知,接下来的小组讨论他(她)可能就会心不在焉了。倘若是学生推荐,胆儿小的他(她)可能就会私下搞外交:“放了我吧!我就不主讲了,我给你们当军师,做坚强后盾。”

因此,最好的操作方法是由小组成员自己,在小组演讲的基础上,挑选一名愿意表达的小组成员进行介绍交流。这样,自由表达,快乐表达,就会成为学生的自主行动。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回忆自己在芝加哥大学期间,他的导师——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泰勒在给研究生上课时,“他一点不摆大科学家的架子,而是和学生们一起讨论”。这种以平视的心态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方式,有谁会拒绝呢?

刘老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将“巡视”作为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手段,随时了解各个学习小组的互动学习情况,我认为这一点非常值得称道。只是在巡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介入或干预”,我觉得这样的操作似有不妥之处。“介入”我们就当“参与”来理解,但“干预”就明显意味着过问和干涉别人的事情了。试想:学生就某一个问题产生了分歧或矛盾,互动争辩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作为语文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同学面前自由表达,以此调动全体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倘若在学生们热烈讨论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给予学生一个主体性的建议,或者说是就学生的不成熟的回答进行“干预”,就会在这个小群体中起到负面效应。最终,几个可爱的小同伴只能情愿或者不情愿地唯老师马首是瞻。面对问题,教师可以坐到学生的身边,让学生尽情地说,如果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可以将问题拿到班级这个层面,让全班的学生进行分析,寻找答案。若还有疑问,此时,教师点拨一下就水到渠成了。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练习2讲到了“农具”,生活在城市的大部分学生,对其不甚了解。如今,教材里安排了这样的内容,其意图非常明确,我们就要认真对待。我在讲授这一课前,依托教材的内容,让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他们通过网络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课间或课堂上又与同伴进行探究。他们不仅对“农具”了解得比较透彻,而且还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了解到课文以外的诸多古诗文里对“农具”的描述。不仅如此,学生们还探究了“农具”的来历,以及与其有关的神话、民间故事,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不少学生利用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几种“农具”,编成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师三附小(东校区))

猜你喜欢
农具苏教版刘老师
劳动者的法宝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巧手还原《天工开物》中的农具
春天的样子
幽默的刘老师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笑看有趣的发明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