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珍藏文物的来源及藏品信息浅谈

2014-12-12 13:55王艳霞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1期
关键词:来源瓷器

王艳霞

[摘 要]本文阐述了华侨博物院馆藏陈嘉庚珍藏文物的来源,着重讲述其中的代表性藏品以及藏品背后的故事。

[关键词]陈嘉庚珍藏文物;来源;瓷器;郭季芳;外国文物

华侨博物院是由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56年倡办,1959年落成开放,是我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全面、系统展示华侨华人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华侨博物院珍藏了近六千件陈嘉庚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历代陶瓷器、青铜器、古钱币、古字画、古代雕刻工艺品、动物标本和外国工艺品陶瓷玻璃器皿字画等等,各类文物不但具有独特性,而且还具有相当的年代跨度。目前经过鉴定的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35件,三级文物248件,另外有19幅书画艺术品收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本文拟以华侨博物院藏陈嘉庚珍贵文物的来源为主线,着重讲述其中代表性藏品以及藏品背后的故事。陈嘉庚珍藏文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1、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从北京琉璃厂等地的古玩市场购入

陈嘉庚先生在1956年9月20日撰写的《倡办华侨博物院缘起》一文中就指出:“博物馆是文化教育机构的一种,与图书馆学校同等重要,而施教的范围更为广阔。博物馆的对象则不限于学生或知识分子,一般市民,无论男女老幼,文野雅俗,一入其门都可由直观获得必需的常识。”为了让民众获得“最直观”的教育,陈嘉庚先生在庄明理、张楚琨的陪同下,多次亲往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购买文物,并致函南洋华侨社团征集文物和动物标本。他还在1957年10月15日给陈永定的信中写到“今年各省多已重视博物馆,如古代墓内之物,素时贩店以北京、天津、上海三处为市场,今日天津上海均空空如也,独北京尚些有,我鉴于此种情况,今日如不下手,加几月北京亦空了,现尚存多少,系我选遗者。”正是因为嘉庚先生当年的远见卓识和教育理念,才使得这些珍贵文物得以珍藏在华侨博物院,供大众参观,成为社会的财富。院藏文物的来源中以购买方式居多,我拟从陈嘉庚当年购入的文物中选取瓷器、字画和外国文物三类代表性藏品,浅谈相关的藏品信息。

1.1瓷器

清乾隆釉里三色山水百鹿纹夔龙双耳瓶,高80厘米,口径29.5厘米,底径27厘米。浅盘口,瓶口沿绘一圈规整的如意云纹。长颈丰肩,颈两侧置对称夔龙耳,玲珑别致。长鼓腹,底足略向外撇,泥鳅背状,通体饰釉,底足露胎,釉质晶莹光润,胎体厚重,胎质坚细洁白,缜密坚硬。整个器型造型饱满稳健,制作精美,青花、釉里红、豆青三色描绘山水、松柏和一百多只姿态各异的鹿。该瓶通体釉色晶莹润泽,柔和清爽,以青花为主色调,以疏淡清秀的笔墨,营造出山环水绕,烟霭苍茫,峰峦叠嶂、松树婀娜的壮丽画面。

这件釉里三色山水百鹿纹夔龙双耳瓶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精湛的绘画艺术和高超的制瓷工艺。瓶身整体画面构图精巧,布局合理,气势恢宏,绘画技艺娴熟,笔触细腻流畅。作者采用了中国画“分水”皴染技法,画出了山的层次、景的远近,恰如一幅幽静美丽、意境悠远、韵味十足的中国山水画卷;在制瓷工艺上采用难度非常之大的青花釉里红工艺。所谓青花釉里红工艺,就是将青、红两种釉下彩绘于同一器物上,在透明釉的覆盖下,经高温煅烧而成,从而改变了以前只绘一色之单调,青红两色互相衬托,显得分外娇娆,令人赏心悦目。我们知道,釉里红的成色由氧化铜绘制煅烧而成,氧化铜在摄氏800度以上即会蒸发,但钴蓝成色的温度却高达摄氏1300度;要同时保持青花和釉里红成色,难度是非常的大。所以烧制青花釉里红,从颜料配制和自始至终的制作工序都要十分严格。若稍有偏差,就有整窑报废之可能。纵观此瓶,釉面柔白清爽透亮,一百多只梅花鹿不仅神态各异,而且色彩绚丽丰富、饱满,浓淡深浅交相映衬,纹饰凹凸起伏,使得瓶整体画面更显丰富绚丽,极富于立体效果,是一件难得的珍品,在华侨博物院的藏品中也被定为一级文物。

1.2外国文物德国素胎瓷孩童像

这件“德国素胎瓷塑孩童像”长42厘米,高22.6厘米,质地细腻,十分精美。瓷塑一男一女两个孩童垫着靠枕身着睡衣,亲密无间地靠在长椅上,男童偎依在女童身边。两幼童悠然甜睡,神情安然自得,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一派稚气,惹人怜爱。此件瓷塑摆设物品塑造得极为传神,塑像身材比例适度,神态生动传神,衣纹舒展自然,主体部分与铜质花边扶手长椅底座的组合协调,不愧为一件瓷塑珍品。

这件“德国素胎瓷塑孩童像”是1957年陈嘉庚先生花120元在北京琉璃厂古玩市场买下的。120元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一大笔钱,由此可见陈嘉庚对这件瓷器的钟爱。嘉庚先生每次到华侨博物院,都会驻足在这件德国瓷塑前,看上许久。

2、各界赠予

2.1校友捐赠,例如郭季芳先生捐赠的字画。

徐悲鸿怒马图轴

徐悲鸿怒马图轴,纸本,设色,纵110、横55厘米。

此画图为一匹扭头发怒的黑色骏马,是抗日战争期间在南洋赠给季芳先生的。画家运用粗犷有力的线条勾勒马身,用墨渲染,浓淡有致。浓墨写强壮的四肢,细笔勾马蹄,焦墨阔笔挥洒鬃毛和马尾。造型动感强烈,充分表达了画家在民族危亡之际,身在异国,思念正在“前线浴血苦战的壮士”,而自己未能亲自驰骋疆场奋勇杀敌惋叹之情。题识“季芳先生惠存,居炎方无所谓节序,三月星洲乃有花会,万紫千红不殊宗邦景色,而吾壮士正浴血苦战也”。署款“悲鸿”,钤“悲鸿之印”白文印。

华侨博物院能够珍藏到徐悲鸿的这幅怒马图,首先还得感谢一个人:郭鸿忠先生。郭鸿忠,(1888—1960)字季芳,福州人,北洋大学法学士。早年在集美学校服务,历任总务主任、中学部主任、中学校长、校董会董事。在集美学校前后十三年,为学校发展、扩充尽心竭力,对学生爱护培养,深受爱戴。郭季芳先生爱好中国书画,业余曾收集不少中国名人书画。后来为要充实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华侨博物院,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明清两代及近代名家书画的119幅书画全部通过陈嘉庚先生赠送给华侨博物院永远保存,以供陈列展览,其中有:沈石田(沈周)、钱南园(钱沣)、郭尚先、林文忠(林则徐)、沈葆桢、俞曲园(俞樾)、梁任公(梁启超)、林琴南、徐悲鸿、张书旂、马公愚、黄义诸名家的作品。据季芳先生家人回忆,季芳先生生平酷爱字画,寒暑假常到古董店欣赏,选所喜好者购买之。商人也投其所好,经常送名贵字画上门叫卖。在家庭经济拮据之下,他对送来的字画,也视为宝贝,觉得机不可失,当场买下。他对这些字画很是宝贝,从不轻易借与别人。可是当他知道华侨博物院缺乏字画后,毅然将所有字画寄去。他说,字画在华侨博物院,不但让国内许多人士观览,还有许多海外侨胞,也能共同欣赏,字画身价就更高了。季芳先生的这些珍贵字画,价值无数。他不遗之子孙,而赠华侨博物院供大众参观,这是何等的胸襟!季芳先生热心教育事业,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不以一已之利为利,而使广大群众受其利的胸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重。

2.2浙江龙泉人民赠送的“陈嘉庚”剑

陈嘉庚先生珍藏文物中,除了已经定级的文物外,还有部分侨史文物。有些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例如“陈嘉庚剑”。

陈嘉庚剑,剑长100厘米,由精钢剑身和木质剑鞘组成。这是陈嘉庚先生的遗物。

在中国和新、马遭受侵略、生死存亡之际,陈嘉庚先生挺身而出,领导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首次把南洋一千余万华侨、近三千个抗日团体统一起来,成为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积极力量。1940年,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问抗日军民。9月23日抵达浙江龙泉时,当地各界敬赠陈嘉庚先生一把龙泉剑。剑由精钢制成,剑身有错铜北斗七星图案,下书“披荆斩棘为国增光”及“龙泉民字号制”。背面为“陈嘉庚惠存浙江龙泉各界敬赠廿九年九月”字样。

陈嘉庚先生回新加坡前,将“陈嘉庚剑”留在内迁的集美学校,后来此剑长期放置于厦门集友银行金库,1962年间由时任华侨博物院负责人陈永定取回,并精心制作了一个与剑形状一样的盒子,里面放上黄绸布来存放这把宝剑。文革期间,侨校副校长陈村牧就为此剑之事被批斗了好几天,红卫兵经常逼问他曾用此剑杀过多少人。陈村牧的外甥将此事告诉陈永定后,陈永定告诉他,剑在华侨博物院,且未开锋,不能杀人。1970—1971年,红卫兵也就此剑找问陈永定,他也是据实证明。此剑后被红卫兵借走一年,这些红卫兵不懂这把剑没有开口,不锋利,非要用以砍树来试其锋利度,结果砍折了,最后焊补修复送回华侨博物院。

华侨博物院一直遵循着陈嘉庚先生当初创办博物馆的指导思想“以博物的展示,增广群众科学、文化知识、发挥社会教育作用”,致力于做好博物馆的教育工作。五十多年来,以文物为教材,形象、直接、生动的传播历史和科学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猜你喜欢
来源瓷器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千年瓷都: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瓷器之歌(组诗)
中国的名牌瓷器
高傲的瓷器
图表
数据速览
图表
图表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