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放生
因为国有资产的性质是全民所有的缘故,所以国有资产流失一直是一个长期广受关注的问题。社会比较容易关注的企业国有资产流失是看得见的流失。比如,在国有产权交易过程中以低于市场交易价格买卖,交易的时候不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或低价评估,或没有审计或以各种手段进行资产转移等。
国资委成立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国有企业改制的法规政策。应该说,政策法规方面的漏洞越来越少了,只要严格按照相关法规政策执行,并且监督到位,看得见的国有资产流失就可能避免。
另一种企业国有资产流失是看不见的流失,即体制性流失。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是无人负责的体制。十多年前,国企三年脱困时期,统计数据上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达到39.1%,实际亏损超过60%。其中有宏观原因,有外部政策原因,但根本是体制原因,内在原因。
经过30年的改革,传统国有企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人负责的问题,体制性流失问题仍然严重存在。减少体制性流失只能靠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解决。
实际上,近十年宏观层面的国有企业改革相对停滞了。由于经济处于上行期,国企经营状态大为好转,于是上下都认为没有深化改革必要了。全社会范围内的国企改革意识减弱了,承受能力减弱了。这也是宏观层面国企改革相对停滞的客观原因。
解决国有资产体制性流失,首先需要对国有企业推进股份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法规,完善董事会制度,加强管理制度。目前,国有企业母公司绝大多数还是国有独资企业,国企母公司股权多元化改革还没有破题。
其次开放市场。尤其是国企相对垄断的市场进一步放开。完全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股比例下降后,其释放的空间能给民营资本、管理、技术骨干为主的员工资本、外资资本带来更多的机会,这些新鲜要素的引入对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再次市场化退出。目前已经发生亏损、严重亏损的企业,以及资不抵债企业要坚决用市场方式解决。或者退出国有,或者退出市场,不能再用补亏的方式挽救企业。
作者系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