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增民
(1.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石家庄 050016;2.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电气仪表工程分公司,河南洛阳 471023)
企业伦理最早起源于美国,其中伦理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一是研究企业道德与企业经济利益的关系,如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斯蒂芬·罗宾斯等;二是研究企业伦理与企业竞争优势,认为企业伦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如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尔(Cary Hamel)等人;三是研究企业经营伦理的内外兼修问题。回顾企业伦理研究历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以讨论企业家和经营者个人的责任为主要议题;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讨论企业和组织本身为主要议题。本文在比较和分析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与西方伦理道德要义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建设企业在应用伦理与道德实践方面要注意兼顾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两个方面,并重点从工程技术伦理、工程职业伦理、工程社会伦理三个方面对工程建设企业伦理与道德选择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提出了当前我国工程建设企业伦理与道德实践的路径和方法,以抛砖引玉实现新的提高。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企业伦理问题研究也有新的突破,主要涉及研究中国企业伦理问题的产生及发展过程,研究企业中经济利益和伦理道德的关系,研究企业伦理的内在价值,把企业伦理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欧洲哲学史上有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最终以“休谟问题”而悬搁。其中理性主义先驱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虽然从客观世界入手关怀人生,并充满辩证法思想的光辉,但仍然没有超越唯心主义,而黑格尔则通过构建“绝对理念”把唯心主义引向极端。相对而言,康德通过“三大批判”,阐明了“非后果论”,认为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件正确的事,而也正因其正确才为之,则这种行为就符合道德要求,这一理论在伦理上给人们留下了永恒的道德实践空间。然而,他的思维方式并没有跳出唯心主义的泥潭。事实上,哲学不应该是自我封闭意义上的思考,而应该是一种真实的对话,即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的辨证统一,强调实践判断标准。就应用伦理学而言,更强调用具体的道德规范指导企业经营活动,譬如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等伦理原则的运用。经济伦理是以经济生活中的道德伦理问题为主题对象的伦理价值研究。“在经济伦理领域中人们曾经就如下课题进行过争论:经济主体如何理解赢利欲望与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冲突?”[1]这里涉及到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则或者说游戏规则问题,即目前伦理学界经常讨论的结构伦理或制度伦理问题。经济伦理问题除了宏观层面的,还有中观层面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伦理问题属于经济伦理问题的微观部分。
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孕育了纷繁博大的伦理思想,其主要学派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等。譬如儒家创始人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如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先义后利等伦理思想;孟子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建立了“仁政”学说体系,形成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其中仁是内心的德行,礼是外在的规范,认识到“良心”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修养中的作用,认为只有发挥“良心”的作用,才能使“自爱”和“仁爱”、“利己”和“利他”得到调解。近年来,“孟子的社会经济思想也逐渐受到重视”[2],如分田制禄、薄其税敛、社会再分配,甚至涉及到生态平衡的思想等。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家而言,道德原则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基本问题,而其中“理欲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国家、社会利益同个人利益、个人幸福的关系问题”[3]。中国传统伦理重视整体精神,推崇仁爱原则,提倡人伦价值,以及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这些对工程建设企业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就西方古典伦理学而言,伦理学流派主要有德行论(美德论)、义务论(道义论)和功利论(目的论)。德行论伦理学主要是关于做人应该具备的品格、品德的理论,解决人应该成为什么性质的人的问题,如古希腊“四主德”:智慧、勇敢、节制、公正。我国学者杨豹认为,近代以来,除休谟将德行视为规则的基础以外,大多数道德哲学家将功利论和义务论奉为圭臬。在伦理学领域,关于“善”、“恶”、“义务”这些词,涉及到元伦理学,涉及到西方哲学界的语言分析方法的运用,其中摩尔的影响较大,“在摩尔所运用的各种方法中可以看到,直觉的方法与分析的方法在其理论分析中处于中心的地位”[4]。就道德评价而言,有些问题需要用功利主义准则进行评价,有些问题则需要用义务论或美德论进行评价。文森特·R·拉杰罗(Vincent Ryan Ruggiero)教授归纳了道德判断的三要素,即义务、理想和效果。认为正是义务的存在,道德才要求我们做某些事而不做另一些事。同时,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理想,有不同追求理想的方式,如宽容、同情、忠诚、和平、公平、公正、尊重人等。我国学者陈炳富等人认为,文森特·R·拉杰罗提出了一个实用的综合了结果论和非结果论思想的分析框架。当我们分析企业道德问题时,可以考虑由企业关系决定的义务,以及有关的道德理想和各个备选方案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道德评价上主张动机和效果的辨证统一。在动机论和效果论的问题上,康德认为对主体行为的评价根据,只能是其“善良意志”。那么,生活中如何检验这种“善良意志”呢?这是动机论致命的弱点。边沁和密勒从功利目的出发,主张一切行为的道德价值在于其对人们能否产生快乐和幸福。因此,无论主体动机如何善良,如果其行为在客观上不能产生有利于人们的好的结果,那么就不可能是善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唯心论者是强调动机否认效果的,机械唯物论者是强调效果否认动机的,我们和这两者相反,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为大众的动机和被大众欢迎的效果,是分不开的,必须使二者统一起来。为个人和狭隘集团的动机是不好的,有大众的动机但无被大众欢迎、对大众有益的效果,也是不好的。”的确,动机和效果不可分割,动机是行为的出发点,效果是行为产生的客观结果。问题是在实际生活中好的动机不一定产生好的结果。那么,怎样能使好的动机产生好的效果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崇高的价值目标,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其次,要掌握唯物辩证法,力求在实践中,在行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竭尽全力使自己的好动机能够达到好效果。最后,为了使好动机产生好效果,还必须在自己的职业工作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对技术精益求精,从而使自己有能力把善良的动机转化为预想的善良的结果。”[5]
道德评价涉及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两种基本方式,其中,自我评价要受到社会评价的制约,社会评价要受到社会成员自我评价的认同。我们在工程建设企业伦理实践中,要注意做到二者的统一。在工程建设企业道德选择的价值标准与方法论方面,涉及到道德规范问题。王敬华博士在《道德选择研究论纲》一文中认为:“中西方经权变通的思想中也包含着许多解决道德冲突的合理思想。”[6]提出解决道德冲突中的道德选择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比较选择的原则,按照社会义务高于个人义务,生命原则高于诚实守信原则进行比较。二是优先选择原则,坚持内在价值高于外在价值、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永恒的价值优于短暂的价值,积极思考所选择的价值优于被动接受的价值。三是利益兼顾或互利原则,要求在解决道德冲突时兼顾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四是“两善相较取其重,两恶相较取其轻”的取舍原则,要求人们在两种道德义务发生冲突而必须做出选择时,进行权衡而成就更大的善。五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道德原则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关于道德选择的“善”的标准问题,需要考虑其行为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生存和全面发展,需要考虑其行为是否有利于个体自身人格的完善、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创造潜能的充分开发。就工程建设企业而言,经营管理或生产活动是有鲜明特点的具体活动,有具体的企业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工程建设企业道德要调节的是企业及其成员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履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具体讨论如下。
本文把工程技术伦理界定为工程中的技术伦理和技术中的工程伦理,主要涉及到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工程建设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应贯彻实施GB/T1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0:2000(GB/19000—2000)标准阐述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工程建设企业最高管理者可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指导下领导组织进行业绩改进:
原则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其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原则二:领导作用。领导者建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原则三: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原则四: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原则五: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原则六: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整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翠姨早就熟识她们的,有的叫表嫂子,有的叫四嫂子。而在我,她们就都是一样的,好像小孩子的时候,所玩的用花纸剪的纸人,这个和那个都是一样,完全没有分别。都是花缎的袍子,都是白白的脸,都是很红的嘴唇。
原则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原则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企业的信誉,还直接影响到使用期间的安全性。同时,安全生产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工作。工程建设企业安全管理,尤其是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就是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通过对施工生产要素的有效控制,使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减少或消除,达到减少一般事故,杜绝重大事故、死亡死故,实现安全管理目标的全部管理活动。如施工企业及作业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得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近年来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在安全管理实践方面也迈出了新的步伐,譬如实施“13361”安全管理模式。首先强调“一个原则”,即管工作必须管安全;其次是“三个理念”,即有感领导、属地管理、直线责任;其三是“三个系统”,即制度系统、培训系统和绩效系统;其四是“六项工具”,即作业许可、工作前安全分析、安全观察与沟通、个人安全行动计划以及安全经验分享与目视化管理;其五是“一种文化”,即完全自主管理的安全管理文化。企业各层次员工职业技能的提高、责任心的养成、职业兴趣和激情的培养,也是一个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需要从认知抓起,要强调“干中学”,在岗位工作实践中养成,尤其是企业安全管理与培训工作。
工程职业伦理首先将工程作为一种具有自身行为特征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行为,并从哲学和组织成员的特殊行为的标准的角度进行伦理规范的研究,在工程建设企业伦理实践中涉及到公平公正、责任意识(诚实守信)、竞争与合作、创新进取、获取正当利益等方面。
企业伦理是企业社群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凝聚的社会共识,与企业所有制性质、历史传统、社会及文化背景,以及经营管理者的伦理观念、企业制度安排、战略选择等方面息息相关。其中,经营管理者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对企业伦理文化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关于道德修养,涉及到对他人和我们自己尊重的问题,包括公平与公正,满足义务与尊重权利,不以不诚实和残忍或傲慢的方式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还包括人格理想,诸如正直、感激、在危难中愿意帮助他人等等。对工程建设企业而言,还涉及到工程伦理方面。工程伦理是对在工程实践中涉及的道德价值、问题和决策的研究,是由被具体化在当前所接受的工程伦理章程的条件所构成的,也可以指称工程师个体当前所从事的行为。工程伦理在将一般伦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同时,更强调职业责任、合作与竞争、获取正当利益等问题。职业责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要求。工程建设企业应做到各层次、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职责要明确,接口要清楚。对职责的履行情况和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推行质量否决,实施质量奖惩,造就一个“质量第一、信誉至上、人人重视质量、个个求进取”的企业质量文化。
建设工程项目不论大小,都需要技术、经济、管理、社会多方面要素的集成、选择和优化,各参与方需要配合、沟通,实现协同运作。工程职业人员的社会关系很复杂,主要涉及与上级领导及同事的合作关系,与同行的竞争。当然,“工程师对其公司的决定应当承担适度的个人及职业责任”[7]。在伦理学意义上,工程师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团结合作。同时,又要反对“人情至上”、拉关系、走后门、拉帮结派等行为。
工程的社会伦理规范涉及以人为本原则、环境保护与服务社会原则等。其中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譬如目前工程建设项目主要采用EPC总承包模式(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管理项目,该模式是一种快速跟进的合同管理模式,各阶段任务完成交叉进行,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供货方等多个参与方各有其特殊性,带之而来的是项目组协调任务重,人际关系复杂,工程返工风险大。工程建设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并不局限于企业内部,工程师在职业活动中,还要把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负责放在首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原则与为人民服务理念是相一致的,强调服务社会,体现集体主义道德原则。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开始有人研究工程项目管理,50年代,各种学科的科学家从不同角度开发了许多理论与方法,如“计划评审技术”(PERT),这一技术的出现被认为是现代项目管理的起点。一般认为项目管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首先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随后进一步发展为组织的项目化管理,即现代项目管理;它是针对项目一次性的特点探索有效保障项目目标实现的方法。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变化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项目管理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竞争性加剧,尤其是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对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项目管理按其特征可以归纳为技术方法层、系统方法层、哲学层三个方面,其中哲学层强调的是一种管理思想、管理理念与管理文化。因此,我们在工程建设企业伦理实践活动中,既要突出伦理的教育、导向和协调作用,又发挥凝聚、稳定和保证作用,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优势。
李世新博士在《借鉴国外经验,开展工程伦理教育》一文中指出:“传统观点认为,伦理道德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随着工程对自然变革程度的加深和工程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迫切需要工程从单纯为了人类利益而改造自然,转向为可持续发展服务,肩负起塑造可持续未来的重任。”[8]工程建设企业也一样,需要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努力使经营管理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协调,使企业活动有利于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现代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对我国企业管理产生强烈冲击。企业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和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经营理念进行扬弃,做出取舍;就要积极树立创新思维,塑造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走创新发展之路。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系统的核心内容。关于文化的内涵,一般涉及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是指“制度、规范、观念等”[9]这种意义的文化已涵盖一切人类生活,与文明同义。而价值是指“某主体对某物是否对己或对某共同体有用或有意义的一种认定。价值观则是指某主体对价值问题的总体看法和观点。一方面,从个体的角度而言,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另一方面,由于任何人必须和他人结成一定范围的统一体而在相互关系中存在。因此,该统一体必然也会因统一体的存在和发展而客观上要求建立一种该统一体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和价值观”[10]。其中,价值主体在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反映出的价值观念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发展方向,体现为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即为价值取向。
项目管理价值取向是指项目存在与运营的基本价值取向的选择,是项目全部管理决策、管理规划、管理控制活动的原则和指导方针。对建设工程项目而言,其价值取向应该放在维护承担建设工程项目的企业(即建筑业企业)整体形象和信誉,保障建设工程企业整体效率和效益上,在满足工程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环保等相关方利益要求的基础上,确保建设工程企业资源利用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创造了生产力。同时,古典经济理论还将企业构造成一个技术上的经济函数,运用边际概念的分析工具并将企业的目标设计为利润最大化。然而,企业为什么存在、如何存在(形式和规模)等问题的提出,使古典企业理论,尤其是新古典企业理论面临很大的挑战,并随之出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后来以科斯为代表的现代契约学派则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产权经济学的快速发展;而企业治理结构理论则让人们对企业的本质、企业的边界和企业的内部结构及管理成本有更深刻的认识。其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从利益相关者影响到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过程,从而为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提供了可参考的衡量方法”[11]。然而,现代管理学的前沿理论更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充分激发人们在工作中积极合作的能力,指标的考量方法常常需要辅之以内在和外在的激励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本文认为,企业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要注意转化为科学管理,转化为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领导者的带头作用和员工的行为规范,并转化为企业的商机,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财富和搞好企业的基本动力。
建筑业企业管理以项目管理为载体。项目管理按其特征可以归纳为技术方法层、系统方法层、哲学层三个方面。其中哲学层强调的是一种管理思想、管理理念与管理文化。项目管理文化和企业管理文化紧密相连。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和企业人一切思想和行为,是“企业和企业人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是所有团队成员共享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共同愿景、使命及思维方式,它代表了组织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12]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让文化经历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的过程,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最终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其中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工程建设企业的项目价值取向分析以企业文化为基础。
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工程建设企业不断加快推进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组织行为学“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的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13]。我们认为判断工程建设企业的项目价值取向可以从项目组织架构搭设状况、项目各专业管理终极目标以及项目绩效考核标准等方面分析和研究。
近年来,工程管理的学科边界(内涵)趋向于研究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涉及建设工程项目前期、实施期、使用期的全过程管理,以及参与建设工程项目的各个单位对工程的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目标控制建立在计划全面、深入、有效运行的基础上。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的项目经理部的领导班子中有项目经理,也有项目书记。对企业或者以其为代表的国有建设工程企业而言,项目经理与项目书记目标一致,但岗位职责范围不同。项目经理的主要职责是确保项目工程建设实体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进度、质量、成本及安全环保等)的实现,并关注项目最终效益;项目党组织书记的主要责任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强调干工程带队伍,围绕项目中心工作搞好项目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项目团队文化建设,提高项目班子整体战斗力。就工程项目管理而言,技术规范标准一般包括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然而,在我国目前建设工程企业项目管理活动中,项目各专业管理目标立足于专业标准和专业管理追求,进度管理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突出阶段性目标和里程碑管理,质量管理以质量保证承诺为目标,费用管理以支付流程控制为目标,集成化管理水平低,势必导致管理过程中专业凌驾于整体以及成本费用失控现象频繁发生,直接影响项目整体管理质量、管理效率和运营成果,甚至产生所谓的“豆腐渣”工程,给党和人民财产带来损失。
建设工程企业项目管理价值取向还受制于企业基本定位。弥补工程建设企业项目管理价值取向缺失的漏洞,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建设工程企业的基本定位。所谓企业基本定位,即是企业在全面分析社会及自身综合情况的基础上,对自我角色的理性评价和对自身发展的理性评估。企业基本定位主要包括企业社会角色定位、企业能力角色定位和企业市场角色定位三个层次。对于国有建设工程企业强调的是企业的国有和社会属性,强调的是企业的EPC、PMC、PC工程承包能力。其中“EPC”中的“E”是“En-gineer”不同于“Design”,既强调对工程实体的设计,又强调对工程项目运作的整体策划与管理。其中对工程实体的设计是把实现业主的商业目标,例如公司战略方向、股东利益、投资回报率(IRR)等要求的项目从规模、成本、工期和操作运营等方面进行规划并形成图纸文档的过程,包括概念设计、初步设计(FEED)、详细设计、现场设计和试车开工运作设计支持等阶段。换言之,设计是将业主期望转为生产运营系统过程而建造一个操作工厂的过程,是形成采购、施工、操作和维护所需文件数据的过程,是确保整个项目所有操作单元技术整合协调的过程。项目管理成功常常在起点,即设计。而项目管理的失败也常常在起点,即设计。后者更强调项目运作方面的策划。同时,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变更管理也变得具有战术性,并常常影响项目战略管理。譬如由于业主(用户)要求或同意修改任务范围、内容而导致批准的项目总费用发生了变化或总进度计划发生了变化,或者对于变更,业主尚未书面认可但项目经理已经批准,都可认定为变更。就管理而言,项目变更管理的目的在于进行HSE、成本和工期风险、项目质量得到有效管控,同时保证项目主要变更得以记录和可追溯,保证项目变更能够同项目的商业价值得以实现。因此,项目变更管理是有效组织和实施项目的一系列用于控制、协调未来有可能出现的项目变更的程序文件的过程。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项目项目常常以工程活动为载体,而工程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实践,是综合各种技术手段实现工程客体总体性的功能,也是工程主体客体化的过程。本文认为,企业如何形成新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文化,如何用这种文化推进企业的持续发展是深层次问题,涉及企业道德和伦理价值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前面提到以科斯为代表的现代契约学派则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产权经济学的快速发展,这里涉及到“交易成本”和社会责任问题,以至企业伦理道德问题。比如项目经理主张加班加点,人文关怀不足。“企业伦理问题是企业在社会、经济市场的多重作用下形成的一种以社会文明和伦理道德为标准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社会发展的社会行为。”[14]工程建设企业道德问题和伦理问题分析主要涉及团队意识、互利互惠、义利并重及公平效率等方面的内容。
项目组织的特点表现为适应项目的一次性,适应项目组织的柔性,以及跨职能部门、注重协调与沟通等特点。同时,团队精神是项目管理组织发挥有效作用的基础。与之相适应,项目团队表现为共同的目标、合理的角色、共同的规范,以及高度的凝聚力与归属感、合作与支持、民主与激励,强调灵活、优化、高效运作等特点。现实的问题在于:当团队利益与个人利益能够实现辩证的有机的统一时,员工利益没有到到保障。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低效率、不合格产品,甚至弄虚作假,不诚信经营。企业伦理是企业的规范性文化,其准则包括营销、分配、生产、信息等方面内容。“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诚信文化有赖于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15]现代工程建设企业需要注重伦理实践,塑造适合本企业持续发展的伦理文化。
企业经营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只有互利互惠,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才能维持下去。互利互惠原则的最低要求是不损害他人利益,遵循正当或正义原则,同时企业家应该认识到不能把员工仅仅视为工具。而事实上,个别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由于价值取向的缺失,认为员工参与项目就是为了挣钱,出卖劳动力,因而对员工缺乏人文关怀,带来许多社会问题。这里涉及企业制度伦理问题,制度本身“包含着伦理规范”[16]。互利互惠原则要求本身就是企业伦理道德的重要原则。
义利并重最起码的条件是在经营活动中遵纪守法,不损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义利并重也意味着企业在获取利益的同时要为利益相关者带来利益。义利并重原则还鼓励企业在获取应得利益之后,以某种方式回报社会。而事实上,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由于价值取向的缺失,常常对分包商的利益关注不够,同样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历史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树立社会主义义利统一观。”[17]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既要追求自身的利益,又要激发不同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为一种企业伦理规范,公平原则一般体现于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如机会均等问题。同时,要求处理好企业员工的公平问题,关键是选择适当的公平形式。按照价值取向的不同,公平可以分为形式公平、强权公平、协议公平、绩效公平、道德公平等内容。在我国,绩效公平和协议公平是现阶段企业应提倡的公平形式。就现代企业制度而言,“正是在企业内部形成的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整个制度结构的运作才变得严密而有序”[18]。而事实上,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由于价值取向的缺失,常常建设工程项目各参与方存在契约方面的不公平,同样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在对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括对其否定的理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哲学领域发出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呼声,甚至尝试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突出实践的唯物主义。就其本质而言,还在于探究如何理解人、理解环境、理解实践,最终还是要表达对人生的终极关怀,让人们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并为大多数人谋福祉,属于应用伦理和道德价值判断范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和发展,人们的伦理道德实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是在个体价值与社会实践结合方面更关注个体价值,自己奋斗自己受益;二是个体内在活力增强,在实践方面表现为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三是个体理性精神增强,如竞争意识、民主与法制、效率与公平等观念,在实践上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同时实践上社会化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实践的机理。当然,我国建设工程企业的价值取向问题还有其自身的背景和深层次原因,需要进一步分析。如由于企业生产的自发性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在货币流通中所激发的拜金主义现象,以及企业竞争中所滋生的不道德现象,垄断经营与官商作风所带来的败坏社会风气现象等等。现阶段,我国道德建设正在积极营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形成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的良好风气。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建设工程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企业员工道德素质的提升;同时要自觉运用社会主义企业的主导价值观去激励教育员工,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企业最高的伦理准则,坚持把社会整体性需要作为企业最深远的利益,塑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企业伦理道德文化,推进企业科学、平稳、持续和快速发展,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1] 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4.
[2] 何少庭.试论孟子的社会经济思想及其影响[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0.
[3] 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
[4] 聂文军.西方伦理学专题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65.
[5]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29.
[6] 王敬华.道德选择研究论纲[J].广西社会科学,2008(2):44.
[7] [美]查尔斯·E·哈里斯.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M].3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61.
[8] 李世新.借鉴国外经验,开展工程伦理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49.
[9]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9.
[10]宋永平.价值冲突的本质和表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5.
[11]倪慧君,黄保海.现代企业理论与实务[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10.
[12]王吉鹏.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12.
[13]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9.
[14]卢风,肖巍.应用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
[15]郭建新.财经信用伦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4.
[16]高力.公共伦理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4.
[17]李春秋.新编伦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0.
[18]陈荣耀.企业伦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