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文鹏
改革非坦途 红利不免费
●文/胡文鹏
改革既然有收益,也就必然有风险。只有保持定力,持续发力,坚持改革,才能最终拿到改革红利。倘若遇到困难就放一放,缓一缓,便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改革与刺激,谁应更优先”,不是一个新的选择题。近年来,每当某一个或几个经济数据,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波动,这种质疑就会应声而出。有的认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调结构可等一等,一些本应该淘汰、整顿的落后生产力还要保一保。有的认为,改革难度越来越大,“啃骨头”不容易,不能太急,一些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改革尽量往后推一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确在一部分人心中泛起了涟漪,须给予正本清源。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已为中国经济应对种种风险与挑战,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打下了丰富的智力基础,更夯实了宝贵的精神基础。如今,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和韧性与改革开放前期已不可同日而语。值得一提的是,当下的中国经济无论是从区域潜力,还是产业潜力来看,仍有巨大的回旋空间。
更应看到,改革既然有收益,也就必然有风险。改革过程中出现阵痛,符合改革的一般规律。改革的结果是释放巨大的红利,这一点,已经被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所印证。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改革的过程往往是“一山放过一山拦”,时刻伴随着艰难险阻、激流暗礁乃至切肤阵痛。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还是延续至今的国有企业改革都反复证明,只有保持定力,持续发力,坚持改革,才能最终拿到改革红利。倘若遇到困难就放一放,缓一缓,便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改革过程中出现阵痛,也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真实映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这一增长,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速度上,都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随着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环境资源约束的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已成为经济运行的新常态。对于新常态,应该“心态常”。要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容忍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的放缓。事实上,增速的放缓,正是为经济提质增效赢得时间,争取空间。从目前情况来看,结构调整、产业优化、民生改善也正朝着预期的方向前进,改革效益已然显现。
增速的放缓,还是多方主动调控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但经济运行中不协调、不平衡、低效率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要实现有效率、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就必须要主动改变原有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低质量增长被摒弃,高效率的增长被培育。因此,这一改革可能导致一定时期内的衰退性调整,而非增长性调整。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推动的一系列重要改革,其积极意义已经初步显现。从最新的经济运行数据来看,9月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5.3%,创下19个月来最高;9月份新增贷款为8572亿元,也远超市场预期;9月实际使用外资和全社会用电量双双实现转正……这些态势,都表明当前的改革是符合规律的,措施是给力的,也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非坦途,红利不免费。只有充分理解改革的逻辑,调整发展的心态,认清阵痛的实质,才能不为任何困难所惧,不为任何风险所阻,坚持改革不动摇,咬定改革不放松,终得改革的大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