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达林
“官商朋友圈”要不得
●文/傅达林
2014年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反馈情况已全部向社会公布,涉及10个省区市和3个单位。凝视这份“巡视清单”,各种腐败问题最终都指向权力的根子上,诸如“一把手”腐败、买官卖官等,都是权力长期不受约束的结果。其中,官商勾结、官商“圈子文化”,尤为值得我们警惕。
中国人喜好结交朋友,于是就有了形形色色的“圈子”,并逐渐形成某种特有的行为规则。这些“圈子”都在极力塑造自己的人际关系生态。只有进入到“圈子”里面,你才可能获得相应的机会与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官员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绩愿望,与市场主体的趋利动机“一拍即合”,于是行使公共权力的官员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人,很容易结成某种“圈子”。前些年曾流行这样的说法:商人没有一定的关系和后台,生意很难做大;而官员没有一定的财力支撑,官也很难做大。刚开始进入仕途的官员,会利用可能的机会接触商人。而商人长期投资官员,为的是能从他们身上获得更丰厚的回报。这种基于共同利益需求结成的所谓“朋友圈”,从一开始就是彻头彻尾的利益勾兑。
这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显示,贪官都喜欢结交三种人:老板、高官与美女。“朋友圈”几乎成为滋生腐败的磁场,变作权钱色交易的染缸。最近落马的“亿元市长”曹鉴燎,身边最多的“朋友”就是商人、老板。为了得到曹鉴燎的各种关照,老板们不惜斥巨资为其买别墅、建会所,甚至为其情人支付高达上千万元的“分手费”。而此次被巡视的地方和单位也广泛存在官商勾结的现象。
权力在分配利益上的主导权,使得官员拥有超乎常人的“魅力”,商人自然会趋之若鹜。而所谓的“好朋友”“铁哥们”,都不过是相互利用的漂亮辞藻而已。事实上,正是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权力与资本出现结盟,并努力打造外人难以进入的“圈子文化”,确保逃过法律的规制,实现私下分赃的利益均沾。这种官商勾结的“圈子文化”,还会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膨胀,滋生出“塌方式腐败”。
可见,反腐必须将官商勾结的“圈子文化”暴露于众,以严明的刚性规则击溃那些藏纳在各种“圈子”里的潜规则。只有将权力运行确立在透明化的规则之上,用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官员的权力,才能慢慢以尊崇规则的法治文化消解“圈子文化”的余毒。当然,官员不可能不认识几个商界朋友,破除“圈子文化”也不是要斩断官员与外界的所有联系,而是要将官员与外界的交往导入正常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