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杭州
[摘 要]中国传统古建筑不同于西方建筑学,其传统木构建结构形式和建造手法,如斗拱、架梁、榫卯拼装等使用,使得它在世界建筑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东方古典园林是世界四大园林体系之一,唐代建筑在整个中国建筑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屋顶样式、装饰手法、营建手段等对后世建筑学影响深远,《营缮令》的发现,更进一步让人们明了唐代工程营建与修缮手段,而第五六条是对唐代建筑兴建详细规定,对今日我们研究唐代建筑史有重要价值,故本文将针对五六两条从建筑学角度进行细解。
[关键词]古建筑;斗拱;架梁;榫卯;《营缮令》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地面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散布区域辽阔,不光有着南北区域特色,同时还夹杂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特色。从夏商周至明清,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一、中国古建概述
从最早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发现建筑遗迹,自夏商周历经秦汉唐,所存地面建筑因战争、雷火之灾等不复存在。
汉代建筑主要为一些砖室墓、石室墓、石质建筑,如河南嵩山少室石阙、四川雅安高颖阙、四川渠县冯焕阙、四川乐山白崖崖墓祭堂、四川彭山县双江镇崖墓墓门。汉代建筑在经历这么多年,多年考古也没能发现存世木构建筑,所以对于汉代建筑研究只有通过文字记载和这些石质墓室壁画进行推算,这些少有的汉代石质建筑,也是我们研究汉代建筑史唯一可参照的真是物件,另外还有汉代画像砖和明器中部分绘有汉代建筑图案。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建筑盛行,特别是天竺风格寺塔,现存最早寺塔为北魏年间建造的河南嵩岳寺塔、魏齐之季的佛光寺塔、北齐义慈惠石柱等。
现存最早地面木构建筑为唐朝时期建筑,盛唐经济繁华,大量的建筑被兴建,如东都洛阳、大慈恩寺、扶风法门寺、大明宫、含元殿等,但存世的木构建筑却甚是稀少,主要有山西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山西平顺天台庵、山西芮城广仁王庙,隋唐时期佛教盛行,佛教寺塔建筑大量保存下来,隋神通寺塔,唐代存世的佛塔有陕西大雁塔、小雁塔、嵩山法王寺塔、河北房山云居寺石塔、昆明慧光寺塔、云南千寻塔等,自唐以后,建筑大量使用斗拱、木构建筑,建筑建造手法趋于统一,至宋代《营造法式》《木经》出现,建筑构件趋向标准化。木构建筑规模虽不及汉唐雄伟,但更加秀丽,装饰多用彩绘。雕刻、琉璃砖瓦等,宋辽时期现存主要建筑有:山西晋祠圣母殿、河北正定县文庙大成殿、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榆次永寿寺雨华宫、河北正定县隆兴寺、河北广济寺三大士殿等,存世佛塔有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栖霞寺舍利塔、灵隐寺双石塔、江苏吴县罗汉院双塔、河南开封繁塔、河北定县料敌塔[1]河南开封佑国寺铁塔等,其中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
元明清三代,存世建筑较多,特别是明清建筑,这一时期,建筑多华丽,雀替、彩绘、斗拱、华丽藻井等大量应用于建筑中,彩画有和玺彩画、苏式彩画、旋子彩画。民间建筑出现撑拱,藻井此时为比例颇大的方井格,花纹以彩花团花。龙凤为主。至于屋顶样式,明清沿袭前代,有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攒尖、十字脊、盝顶等,样式繁多[2]。屋顶装饰有走兽、鸱吻等,工程精细、繁杂,元代存世建筑有:河北正定县阳和楼、北岳庙德宁殿、曲阜孔庙承圣门及启圣门、浙江荐福寺大殿、云南广福寺大殿等,佛塔有安阳天宁寺塔、北京妙应寺塔等,明清建筑主要有故宫三大殿、天坛、地坛、太庙等建筑,武当山金顶、紫霄宫、南岩宫建筑群、太原永祚寺大雄宝殿及双塔、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苏州园林等等。另外还有许多明清古村落保存下来,这些体现当时民间建筑建造水平,如平遥古城、西递宏村、镇远古镇等等。
二、中国古建筑特点
中国的古代建筑呈现出下列特点:第一,绝对均称,即对称原理,无论建筑台基还是屋顶样式,包括梁架从内部还是样式上都是对称的,体现中国传统对称美,均衡美,也是对礼的体现。第二,斗拱为结构关键,榫卯技巧,中国古建筑异于西方建筑主要所在便是此处,斗拱这一特殊小巧材质使用,解决了屋顶和立柱之间力学问题,同时又起美观作用,减轻柱身对屋顶承重能力,不实用铁钉等固定小物件,纯榫卯结构拼装,是中国古建筑又一亮点,这种榫卯拼装,使得房屋更加坚固,许多古建筑屹立几百年历经风吹雨淋仍完好无损。这也是古代科技技术体现。第三,木料为主要构材,中国古建筑,主要选材为木材,梁柱更是要求百年老木,其中木材以金丝楠木最为尊贵,清代更是规定金丝楠木为皇家方可使用,木材相比于石材,材质轻,且便于雕刻,所以中国古代建筑多选用木材为主要用料。第四,“梁柱式”之“构架式”,即建筑主要构架为立柱和架梁,立柱为整个建筑支重点,架梁一般分五架梁、七架梁、九架梁等
三、营缮令五六两条出处与详解
(一)出处
《营缮令》五六两条不仅在营缮令中有提到,在《唐六典》等唐代史书中亦有提到,如《唐六典》就曾提到:
“王公以下屋舍不得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仍通作乌头大门……”[3]与《营缮令》中关于建筑兴建文字比较,两者文字几乎相同,故营缮令的发现其实也是对《唐六典》等行政法典的印证。
(二)解释
1、宫殿皆四阿,施鸱尾
(1)四阿顶
唐代皇家宫殿建筑,皆四阿顶,四阿顶是传统古建筑中皇家及佛教常用屋顶样式,即庑殿顶,庑殿顶从汉代开始便是建筑中等级、档次最高的屋顶样式,一直延续到清末,明清时期又从庑殿顶演化出重檐庑殿顶,四阿顶出现在汉代,其特点是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4]。以唐代现存建筑五台山佛光寺正殿为例,两庇及诸脊的几何弧度较小,除正脊外,其余四条垂脊几乎成直线状,但四阿顶从唐代以后,经历宋元明清,垂脊的弧度越来越大,这是四阿顶屋脊的特点,另外便是垂兽和斗拱的使用,垂兽一般位于屋顶四条垂脊的末端,单数,对于四阿顶,样式和数目都是固定的,一般顺序为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2)鸱尾
鸱尾是建筑屋脊上的一种传统装饰构件,位于古建筑屋脊的正脊两端。属于鸱吻的早期形式,其样式为类似鱼尾,梁思成先生曾指出“汉代屋顶两坡相交之缝,均用脊覆盖,脊多平直,但亦有两端翘起者,脊端以瓦当相叠为饰,或翘起,或伸出,正式鸱尾则未见也”[5]说明鸱尾出现时间当在汉代以后,后有学者考证鸱尾出现年代当在晋以后,唐代以后,正脊两端的兽从前期鸱尾形象转化为鸱吻或者龙吻的形象[6]。到了明清时期,鸱吻的造型也就变成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龙吻类型,龙头双眼瞪目,以口吞正脊,背上插有宝剑,以鲜有鱼尾状了,因鸱吻位于正脊两端,故又称正吻、大吻。在古建筑中一般等级比较高的官式建筑或宗教建筑中屋顶的正脊上都设有正吻,另外鸱吻还有避雷的作用。
2、“诸王公以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在唐代的表现与解释
(1)斗拱与重栱、藻井
斗拱从汉代石阙发现开始,便大量见于唐宋以后木构建筑实物之中,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唐代斗拱样式较后代已趋于成熟,此时斗拱样式主要有:一斗、一斗三升、双杪单栱、人字形及心柱间铺作、双杪双下昂。这些样式与后来元明清斗拱样式比较大同小异,只是到了明清斗拱成为更加明细,如清代把每攒斗拱称为“科”,内檐斗拱中,可分为隔架科、花台科等,外檐斗拱中,可分为柱头科斗拱、角科斗拱、平身科斗拱。且这些斗拱样式并大量用于明清建筑中。
重栱为坐斗口或者跳头上置有两层栱,即泥道栱和瓜子栱上叠有慢栱的,属于斗拱在木构建筑中的具体应用,斗拱的具体使用,如五铺作一杪一昂、七铺作两杪两昂、六铺作两杪一昂等,这些中间都涉及重栱的使用,一般使用重栱则为规格较高,档次较高建筑,唐代则只有皇室宫殿及诸王王府允许使用重栱。
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藻井周围施以雕刻彩绘,显得室内空间增大,增加了室内顶部的审美,藻井在中国古建筑中主要应用于较大型的建筑,如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而在唐代藻井和重栱一样,属于皇家独有装饰,平民及官府是禁止使用的,是等级的象征。
(2)举架及开间
举架是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营造法式》及清《工程做法则例》对举架都有具体图例,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屋檐步架都是五举,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大小和檩数的多少,城楼或亭子的脊步架可达九五举乃至十举[7]。举架和开间决定建筑的空间大小,每檩梁架中主要的梁,按本身所承托的檩数定称谓,例如上承九檩者称为九架梁,依次有八架梁、七架梁,直至三架梁。梁的长度以步架(即檩间水平距离)来计,九架梁者长八步架,七架梁者长六步架,六架梁者长五步架等。举架,自下向上,每一椽之坡度递加,最下架坡度为50%坡,次70%,次80%,最上90%加平水,即所谓五举、七举、八举、九举是也,这也是决定脊之高度所在。举架不光决定建筑空间,同时还决定建筑高度及脊的坡度。
开间同进深决定房屋深度和宽度,开间指两横墙间距离,进深指两纵墙间距离,的五条所讲五架三间即五架梁、三开间。
唐代《营缮令》中对举架和开间具体规定,说明唐代建筑上森严的等级制度,即不同官职有不同的建造规格,这些信息发现也有助于今后的唐代建筑遗址考古。
(3)乌头大门
古代建筑中门的一种,在宋《营造法式》中有明确文字和图文记载,俗称棂星门,其形式为:在两立柱之中撗一枋,柱端安瓦,柱出头染成黑色,枋上书名。柱间装门扇,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窗,可透视门内外。其上部有成偶数的棂条,下部有涨水版。柱头多有装饰纹刻。此门用于官邸之前。
(4)悬鱼、对凤、瓦兽、通栿乳梁装饰
这些皆是建筑一些装饰元素,对于悬鱼的出现,古代建筑史上亦没有明确记载,在北魏及隋朝考古发现中也没有发现悬鱼,现存最早记载是唐初的文字记载,《营缮令》中关于悬鱼记载,对于悬鱼出现亦是一种印证,悬鱼安装在悬山式、歇山式建筑的山面搏风板交汇处,是一种木质的装饰,类似玄武信仰,有乞求免除火灾的意思。“对凤、瓦兽、通栿梁装饰”为建筑装饰物,瓦兽主要为陶制兽类装饰物,一般位于屋顶,通栿梁装饰主要指室内梁上不得施绘画及装饰物。由此可以看出,在唐代不光按照森严的等级规定房屋建造的规格、空间的大小,同时就连在装饰物使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
“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这说明在唐代建造楼阁等大型建筑是皇家特权,对一般士族庶族兴建公私宅第作出明文规定,不得临视人家说明唐代时,社会生活还是重视日常隐私的,这也和儒家文化的兴盛有关系,强调儒家礼制。
四、结语
《营缮令》发现是对我国唐代工程营建法令上的一个弥补,一直以来,对于《营缮令》只是在史书中有提及,而未曾发现文字记载,同时唐《营缮令》的发现又是对《唐六典》及《元稹集》《文苑英华》、等古文资料中关于唐《营缮令》记载的一种印证。从《营缮令》第五六条不难看出,唐代对于房屋建造按等级有明确规定,体现明显阶级性,“宫殿皆四阿,施鸱尾”说明唐代皇权的至上,它体现在建筑上就是明显独有建筑规格和样式。唐代的建筑对官员提出明确规定,按照品阶不同,有不同的规定;对于一般士族和庶族也提出明确的规定,这也体现儒家的思想,维护封建礼制。同时唐代建筑对后世影响深远,很多建造中技巧及建筑样式一直沿用至明清,而且很多建筑样式在唐代出现,明《会典》中对于建造规定类于唐《营缮令》,亦是有明显的阶级性,而且规定相当详备,足见唐代营缮令的影响深远,而且唐代营缮令中关于建筑营建的规定对后世城市建筑和明清四合院的出现有一定渊源和影响。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三联书店,第157页。
[2]孙家铨:《建筑写生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第52页。
[3]李林甫著,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
[4]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283页
[5]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第64页
[6]吴庆洲:《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载《华中建筑》,1997年,15卷,2-3期。
[7]唐晓军、师彦灵:《古代建筑》,敦煌文艺出版社,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