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勇虎
最近,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讲到,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比如在融合发展的条件下呈现此长彼长的态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关系,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传统媒体建设新兴媒体,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动发展,三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那么在第三阶段的今天,我们面临着什么现状?需要做什么呢?
2014年也许是纸媒最困难的一年,上海、北京不断传来某某报“休刊”的信息,一些报业开始跨界探索,和一些社会机构合作,用报纸的品牌影响力来一起卖各种食材、珠宝、保健品、服装,甚至有的开始涉足电商,成功的不多,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但是,吴报传媒的新媒体坚持以媒为本,探索多元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在今年严峻的经济形势下,逆势而上,微电影拍摄接连不断,创新策划活动个个人气爆棚,一片“暖”意浓浓。
微电影打出知名度
借助媒体的品牌优势,领先一步,搞差异化发展,让吴报微电影打出知名度。微电影,是现阶段在网络和院线异军突起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顾名思义,它是在传统电影基础上面对网络时代应运而生的小型影片,一般时长为10分钟左右,它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可观赏性,非常适合于网络环境、手机移动终端、户外终端等多种平台展播。与其他影像宣传手段相比,微电影周期短、目的性强,更加强调创意,而且具有贴近大众生活、媒体适用度高、网络传播性强的特征。目前微电影正成为企事业形象宣传、产品营销、文化创意的有效宣传载体。
2010年底笔者去北京开会,在一个小型论坛上,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位老师讲微电影,回到吴江,马上开始“头脑风暴”,大家心里痒痒,开始想学大城市里的操作模式,在微电影里植入广告,找了很多商家,结果发现吴江还是城市化不够,找大品牌,吴江的经销商根本没有权限,找小品牌,实力不行,其他商家不愿意。最后,作为新传媒部门向报社申请了5000元经费,2011年初,七八个人起早摸黑,花了一个礼拜,用佳能相机拍摄了第一部微电影《一人一影》。当时在吴江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微电影,吴江日报社在嘉禾影院搞了一场有模有样的首映仪式,邀请了部委办局和各镇区的部分办公室主任和宣传委员参加,看完微电影,他们觉得这个宣传形式很好。通过在报纸、网站、论坛、微博上扩大首映仪式的反响,很快吴江人开始知道吴江日报社在拍微电影。
不久,第一个吃“螃蟹”的来了,是吴江区地税局,每年的4月是他们的“税法宣传月”,笔者与他们聊报社新媒体部门拍摄微电影的优势,首先微电影要拍得好,脚本是关键,报社的记者都是文化人,文化人就是干文化事,“写”是强项,拍摄过程需要宣传,这个又是我们的“本”,微电影拍好后需要推广,吴报的新媒体群在吴江是第一,就可以帮着宣传,所以第一个定制微电影《谢谢你》一炮而红,得了许许多多的奖,宣传效果非常好。从这以后,我们微电影的“生活”不断,团队的锻炼机会多多。2013年8月,吴江区委宣传部委托我们拍摄微电影《一封家信》,报社请了央视的团队合作拍摄,高温38℃,每天工作15小时,虽然辛苦但团队成员学到了许多,特别是现场管理和流程管理。2013年拍摄了4部,专业、敬业加上吴报的品牌、社会资源,我们拍微电影的知名度大增。今年一季度已连续拍了3部,现在微电影的拍摄任务可以排到年底。这些成功的背后,就是我们始终以媒体资源作为竞争力,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和平台优势,比如讲其中的一点,就是在拍摄过程中,连续跟踪的新闻报道,就让我们与社会上的公司相比,有明显的竞争力。
在用户身边策划活动
借助媒体的人才、人脉、人力资源,创新策划活动又是今年的一个亮点,我们的体会就是,让新媒体的编辑策划他们身边最熟悉最喜欢的活动,在离用户最近的地方策划活动创造机会。营销主导型的新闻策划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开辟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同时,新媒体在操作过程中积极寻求与其他行业的对接与融合,形成了跨行业的产业链条,有效拓展了经营空间,增强了与社会各行业的互动,这既有利于行业间合作的双赢,又在客观上大大扩大了社会效益,为用户(网友、读者)提供感兴趣的内容和方法。吴报新媒体这几年最成功的活动是“年画宝宝”“网络歌手”“年味摄影”等,这些活动接地气,成功后,即可每年复制,这样一年比一年办得好。
今年,我们开始发力在微信上搞活动,3月8日妇女节,微信编辑提出可以搞“最美妈妈”,利用微信的开发者模式,进行微信投票评选,活动给微信带来上千粉丝,80、90后编辑,喜欢晚上泡咖啡店、情调小店放松心情,我们就让他们把微信打印机放到那里,让他们在玩的气氛里增加我们的微信粉丝。值得一谈的是,我们4月底策划的一个活动叫“晒晒身边的盆栽”,这个策划是东太湖论坛里的一个帖子引起的,缘于网友通过论坛发帖,希望对新装修房子的环境污染出点子而起。
在策划的初期,笔者想到的是“晒阳台上的盆景”,后来把这个方案拿到部门讨论时,手机报、新闻网、微博、微信的编辑认为这个范围有点小,大城市可以搞,吴江不行。大家认为,现在老百姓的家里,阳台上种,客厅也有,房间也有,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办公室也有,一下子思路大开,提出以“晒晒身边的盆栽”为主题,设了阳台(含庭院、室内)组和办公室组。活动还邀请了吴江区农委、吴江区环保局参与,让农委专家在种养上给予指导,环保局的专家指导网友种养哪些品种能够改善环境质量,这个方案中涉及到“家”的概念较多,和房产公司一讲,他们比较青睐,冠名也一下子就解决了。活动一经推出,立刻受到网友热捧,论坛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有200多个主题帖,微信上有600多张照片,有16位网友上传的盆栽主题帖成为热帖,有的帖子跟帖达到300多个,点击率达到2000多,群众广泛参与后,纸媒迅速跟进,记者深入采访,让该活动势头一浪高一浪。
所以,无论微电影还是活动创新,我们必须利用好报社这个资源大矿,资源才能变成财源,体制内的这些资源一但被唤醒、被激活,我们就有核心竞争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