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美琴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灵动开放的课堂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因此许多教师都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把语文课堂弄得是花样百出,热闹非凡,让人眼花缭乱。静心审视,我们的课堂呈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假繁荣现象,出现了“虚、闹、杂、碎、偏”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变形、变味、变质,使语文教学 “乱花渐欲迷人眼”。语文课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语文课究竟该怎么教呢?杨再隋教授2006年在他的学术报告中提出语文回归的理念——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即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在当前形势下,本色语文便成了我们语文教育的理想追求。
一、本色语文,莫把文本走失
文本是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三维目标落实的依靠。因此,我们的语文课不能丢掉文本,丢掉了就不是语文课了。然而,当今课堂,教师为了摆脱“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的罪名,一会儿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欣赏动听的音乐,一会儿让学生津津有味地观看扣人心弦的影片,一会儿又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参与剧本的表演;而真正捧起书本的时间真是少得可怜。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动听的歌曲、有趣的故事、形象的图片、幽默的动画、诱人的影视等具有诱惑力的内容,使得我们的语文课本被冷落遗弃在语文课堂的角落里。记得一位教师在执教《云雀的心愿》时,先补充了大量的关于森林作用的文字材料,接着播放了一幅幅森林被破坏的画面,让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又让学生齐读了已学过的课文《走,我们去植树》,最后让学生现场创作了保护森林的公益广告语。整堂课色彩斑斓,气氛热烈,好一派情趣盎然。我们回头来看看,整节课有多少时间用在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上的,又有多少机会让学生接触文本的?没有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坚持和文本对话,学生又怎能享受到文本所蕴涵的醇浓韵味,又怎么能达到净化心灵、感悟情感、提升品位的效果呢?因此,本色的语文课堂需要呼唤以文本为基准,以开掘内涵为效用的环环相扣的教学。作为语文教育者不应该冷落文本,应该让学生把书捧在手上,徜徉在读的海洋中,与文本对话,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
二、本色语文,莫把文字训练丢失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把握语文课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成了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许多教师一味地体现人文性、开放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在语文课堂中安排了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的非语文活动,这些活动喧宾夺主,造成了语文效率低下的不良效果,很显然,这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老师是如何教学《东方之珠》这一课的,先出示“万国市场、美食天地、旅游胜地、东方之珠”等四字词语,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后,用“香港是购物的好去处——”“香港是美食的好去处——”“香港是旅游的好去处——”的句式训练学生的语言,整个教学就是以课文为例,引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这样的课堂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更是一种语言的运用能力。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学会用课文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用课文语言规范学生的语言,用课文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因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才是语文课的任务。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得好好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莫让崇尚人文冲昏头脑。
三、本色语文,莫把自我丧失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许多教师在一味地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使得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一位教师在教完《司马光》一课后,让学生说说学了这篇文章,你想对司马光说些什么。有的说要学习司马光遇事时那种沉着镇定的品质,有的说司马光用砸缸的方法救出小孩很高明。但也有的学生说,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方法不够高明,我们可以用抽水机把水抽掉的方法来救小孩。话音刚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还可以抛个救生圈给小孩,有的说可以找人把大水缸推倒……办法可真是五花八门。学生的这些方法看似高明,其实脱离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此时的教师,并没有进行阻止,而是为学生戴上了“你们的方法真高明,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的高帽子。表面看来,学生似乎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拥有了自己的个性化表达,但这些声音的出现,使得司马光虽年幼,但临危不惧、沉着镇定的品质也就大打折扣;使得切合实际、得力有效的救人举措也就不足挂齿;同时也使得司马光的人物形象暗淡无光、平常无奇。很显然,这样不做正确引导的“尊重”造成了学生的认知与文本价值取向的偏离,这样是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丧失自我,不能失去教师的主导地位。
如今,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回归本色,散发出本色的清香,成了我对语文教育永恒的追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