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殷
尽管引人瞩目的苏格兰独立公投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否能够维持目前的244820平方公里的本土面积却仍然是个巨大的问题。相比于主要因为文化心理与社会福利诉求而产生的苏格兰独立运动,北爱尔兰很可能会让英国政府在未来几十年内面临一场更为严峻的分离运动。
北爱问题由来已久
北爱尔兰问题的前身是爱尔兰问题,而爱尔兰问题则可以回溯到12世纪。12世纪中叶,英格兰就开始入侵爱尔兰。其后,英爱关系曲折复杂,至1801年,双方签订《英爱同盟条约》,爱尔兰正式并入英国版图,成立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爱尔兰成为英国的第一块殖民地。爱尔兰人多次进行民族独立战争,反抗殖民者。1916年爆发了争取爱尔兰独立的都柏林复活节起义,在英军武装镇压下,起义最终失败,几千名起义者牺牲。
1918年,英国举行大选,爱尔兰议员大多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新芬党人。他们成立爱尔兰议会,并于1919年1月宣布成立爱尔兰共和国,组成临时政府,并组织爱尔兰共和军,到处开展反英斗争,同时派出代表与英政府谈判,要求承认爱尔兰独立。英国被迫于1921年12月与爱尔兰临时政府签订和约,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为自由郡,北方六郡仍留在英国。这时英国国名“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1948年12月,爱尔兰宣布正式脱离英联邦。1949年4月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北方六郡,这遭到了爱尔兰人的一致反对。爱尔兰政府自成立以来,一直提出和平统一南北爱尔兰的要求,但英国政府不予理睬。英国政府认为,北爱尔兰的归属应由北爱尔兰全体居民决定,这样英国的爱尔兰问题演化成了北爱尔兰问题。
从1968年起,主张北爱脱离英国的天主教徒与愿意继续留在英国的新教徒以及英国当局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这一冲突持续了将近30年。北爱的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及英国当局三方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与妥协。其中,三方于1973年签订《森宁代尔协议》、1985年签订《英爱协定》、1993年签订《唐宁街宣言》等都是妥协的结果。
1998年三方签订《复活节协议》,相比于之前有了极为重大的突破。根据该协议,北爱尔兰继续留在英国,但将与爱尔兰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北爱将成立新议会和负责协调同爱尔兰关系的“南北委员会”。这让北爱问题在和平解决的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但是这一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北爱问题,并且随时可能引发新的问题。
首先,该协议规定,在北爱地方议会的108个地方议席中,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将享有相同的席位。虽然从族群平等的角度出发,这项规定对于改变天主教徒长期以来遭受歧视的局面极有帮助,但是由于新教徒人口较多,而天主教徒人口较少,这项规定实际上造成了同样的人口产生不同数量代表的现实,这在本质上违反了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事实上,北爱地区的新教徒对于这一规定也极为不满,一些极端派甚至认为这是英国政府为了确保自身不再受到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袭击而出卖了北爱新教徒的利益。其次,该协议规定,爱尔兰放弃对于北爱的领土主张,但与北爱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不仅要在北爱与爱尔兰之间成立跨边界的南北部长委员会,而且要在爱尔兰与英国之间成立英爱政府间会议,以协调不列颠岛与爱尔兰岛之间的多边关系。这一协定同样受到北爱地区天主教徒的普遍质疑,他们认为这一条款实际上是英国重大的外交胜利,因为这是以表面的形式来彻底否认爱尔兰对于北爱地区的主权。更为重要的是,在《复活节协议》中有关于爱尔兰共和军解除武装的条款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尤其是爱尔兰共和军并没有自行解散,而是继续作为政治势力而存在,这意味着它的准军事化特征仍将长期存在。
北爱实现和平充满了偶然
坦率而言,北爱地区实现和平本就充满了偶然。在这场自1968年以来持续近30年的武装冲突中,3500多人死亡、40000多人受伤,爱尔兰共和军、新教准军事组织和英国的情报部门,都犯下了累累罪行。双方之所以能够实现停火,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漫长的流血冲突让双方都意识到,要彻底击败对手几乎是不可能的。就连一向秉持强硬立场的英国政府,也逐步认识到,大规模地镇压只会增加更多的激进分子,并让不列颠岛本土也受到恐怖活动的威胁。其次,英国国内政局的变化。布莱尔的工党政府采取了相比于保守党政府更为柔软、灵活的策略。1997年上台的布莱尔政府,将解决北爱问题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在爱尔兰共和军解除武装方面做出了关键性的让步。值得指出的是,布莱尔政府之所以能够做出让步,与其在下议院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密切相关。在1997年大选中,布莱尔政府在下院659个议席中取得418席,从而让其在和平谈判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抵抗强硬派的干扰。最后,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北爱问题得到解决。一方面,冷战后的欧洲越来越难以容忍北爱尔兰恶劣的人权状况与几乎明目张胆的族群歧视。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的爱尔兰裔群体对美国政府施加了强大的压力,促使克林顿政府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北爱问题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对恐怖主义的谴责逐渐成为全球社会的共识,这其中既包括对爱尔兰共和军恐怖活动的谴责,也包括对新教武装与英国情报部门肮脏战争的谴责。事实上,爱尔兰共和军之所以在2005年宣布放弃武装斗争,也和9.11后国际反恐形势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主张分离的声音并未减弱
《复活节协议》签订16年以来,北爱局势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是主张其与英国分离的声音却并未减弱。
究其原因,北爱尔兰有着更为现实的分离基础。自1603年斯图亚特王朝起,英格兰就在爱尔兰北部的厄尔斯特地区进行大规模移民,该地区逐渐成为了英裔新教徒的聚居地。同时,北爱是外来殖民者建立的高度系统性与高度压迫性的殖民区域。在上世纪70年代,40%的天主教徒仅占有14%的土地,而占人口60%的新教徒,在经济、土地以及政治权力等方面都占绝对优势。更为严重的是,天主教徒还长期受到新教极端派准军事组织的骚扰与压迫。相比于苏格兰,北爱独立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不是一个多数与少数的投票问题,它甚至不能被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来求得解决。在社会存在深刻而明显的分裂的情况下,所谓的民主投票不过是再次将分裂予以确认并激化。
另外,和平的到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族群隔阂的问题。政治上,新芬党与北爱尔兰统一民主党虽然联合执政,但双方在政治理念上始终存在根本冲突。新芬党认为目前的共治是走向北爱脱离英国统治的一个阶段,而统一民主党则认为英国对北爱享有毋庸置疑的主权。在社会生活中,天主教徒在找工作时仍然经常遭遇半公开的歧视。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通常住在不同的社区,孩子上学也在不同的学校,甚至学习完全不同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双方都存在不受控制的激进派。虽然在近几年,北爱地区暴力活动的数量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但准暴力组织却始终处于半公开的活动状态。
同床异梦的和平共治,终究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它或者走向进一步的融合,或者走向公开的分裂。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由于北爱地区工业的萎缩,从事工商业的新教徒开始向不列颠岛流动,从而带来新教徒人口所占比例的持续下降。截至2012年,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分别占地区人口的48%与45%,这意味着新教徒绝对的人数优势正在消失,也意味着如果在10~20年后有一场类似苏格兰的公投,那么北爱的脱离很有可能成为现实。与和平进行的苏格兰公投不同,北爱的脱离将很难避免大规模的暴力,而且即便脱离,北爱的未来也更可能成为一种自行的瓦解,那就是天主教族群为主的地区并入爱尔兰或独立,新教族群为主的地区则继续留在英国。不过,相比于苏格兰的独立,英国社会可能更能平和地接受北爱的脱离,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多数英国人都非常清楚,英国在北爱地区的统治并不合法;另一方面,大多数英国人也非常清楚,在经济上,维持英国北爱的统治也并不合算。
(作者为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