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静敏
浅谈基层文化俱乐部管理与发展
◎范静敏
农村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三门县开拓创新建设理念,按照“新建、改建、扩建、联建”的工作思路,利用“三堂一楼”建设模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新建、改建、扩建和联建的建设路子,完成了基层文化俱乐部的建设。但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和管理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我们要重视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管理与发展。认真总结,不断探索,积极拓展,勇于创新,使基层文化俱乐部健康向前发展。
俱乐部 开拓创新 做法 成效 建议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努力推进文化大县建设,完善基层文化俱乐部势在必行。三门县的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从2003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根据国家、省、市有关精神,成立了县基层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每年把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列入乡镇年度经济社会考核指标。到2012年底,全县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不包括房屋基础设施,仅文化设施共投入经费2000余万元,共创建不同标准的基层文化俱乐部511家,其中示范性10家,一类标准60家,二类标准60家,三类标准381家。
目前,我县的基层文化俱乐部的建设模式基本上是县、乡镇、村三级共同投资建设模式,通过合建、改建、共建等多种形式,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作用,缓解了政府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上支付成本的压力。以海游镇为例,全镇63个行政村(居),完成了63个村基层文化俱乐部创建。基层文化俱乐部的广泛创建,使基层文化俱乐部成为了“送文化”与“种文化”的有机结合点,一方面为政府“送文化”下乡提供了一个长期的平台,有利于文化下乡长效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为农民“种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让农民有文化体验、文化参与、文化创作和文化展示的阵地。基层文化俱乐部还通过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培训班等,组织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学习和文体活动,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培育和塑造了新型农民,形成了文明健康、积极向上农村新风尚。
总的来说,三门县目前村级俱乐部的设施老旧损毁严重,俱乐部的活动很难开展,还有日常管理也不能到位。那么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与各级政府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县从2003年创建基层文化俱乐部开始至今,已有文艺队伍将近100余支,这些队伍基本上都是自发组织起来。特别从2008年举办了全县排舞培训后,全县15个乡镇(街道)的农村大部分都兴起跳排舞的热潮。但是我县的文化活动场地很少,就如我县的老城区,连最起码的一个文化广场都没有,群众的文化活动只能在大街上的人行道、街头巷尾有空的地方开展,这样既妨害了城市的环境,又影响了交通安全。
2.投入机制不健全
一是个别乡镇政府为了追求短期内的政绩,摆脱不了单单注重经济发展的思维,缺乏投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从近几年来我县的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来看,除了从2003年开始县政府每年投入40万元左右资金,用于补助农村文化俱乐部建设外,其它渠道对农村文化俱乐部建设的投入很少,甚至可以说是空白;二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基层俱乐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我县有集体经济的村不多,有的村甚至连办公场所都没有,而在俱乐部建设过程中,有条件的村基本都已建设,其余各村或无房无场地,或因无资金,或因干部积极性不高,创建难度很大,况且一些基层组织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特别是部分村两委的作用发挥不够,少数行政村还是习惯坐等政府送文化设施下来,或等县政府这点补贴来运作。
3.农村业余文化团队建设不平衡
全县目前已建立各类业余文体团队140余支,吸收文体骨干及爱好者1000余人,形成了以舞龙、跳蚤舞、舟山锣鼓、木偶戏、民乐、舞蹈、广场健身舞等为主体的群众文化队伍网络。但是70%集中在城关地区,镇、村一级的业余文化团队数量较少,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开展不力。
另外,还存在创建一阵风,搞形式走过场现象。建而不管,管而不用等情况普遍存在。缺乏长期有效的创建管理机制。因而,如何抓好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和管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1.创新投入机制
基层文化俱乐部在发展中,已经成为群众文化载体,载体形成需要获得广大群众的培育和认可,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撑。建立好俱乐部,需要与当地财政挂钩,和当地经济发展相协调。建设村,每年都需要获得大量的经费,将其当成各种文化建设备用资金,使得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得精彩。在经济基础上,安排好经费基础,更广范围地开展文化活动建设以及项目建设。
2.强化队伍建设
俱乐部硬件设施,一般都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应该发挥出实际作用,另外软件建设也刻不容缓,软件建设指的是文化队伍,这是关键。在俱乐部内部开展文化活动时,需要更加注重文体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出队伍的能动作用。俱乐部前期建设、管理以及后期的管理,都需要一支有能力的队伍负责,从而更好地保障俱乐部后续的管理和发展。一般而言,俱乐部想要持续发展,在财力、物力以及人力上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这涉及到的层面比较多,出现的问题也相对复杂。需要相关领导人亲自负责,因此,需要建立起领导班子,各尽其责,每个人为俱乐部建立奉献力量。俱乐部应该经常性去开展相关文化艺术工作,这个时候需要获得文化艺术队伍支撑,后备军力量强大之后,才能使得文化艺术表演更加吸引人。在进行艺术队伍建设时,应该注重人文自然和传统文化一致。随着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希望获得休闲且舒适的生活方式。基层文化俱乐部顺应人们需求而出现,形式多样的休闲活动给人们选择。休闲活动都和人们的生活实际相关,都和本地区的传统文化相关。这样开展体育活动,会使得体育队伍建设力量逐渐强大,活动影响力更大。
3.挖掘活动内容
文化娱乐活动已经成为人们需求的活动,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的欲望更加强烈。俱乐部除了一些传统的文体活动之外,如看报、读书、唱歌以及下棋,还应该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举办各种文艺演出,使得本地区的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具有特色的文体活动,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加提升。另外,基层俱乐部除了开展一些经常性的文化体育活动之外,应该将更多的力量放置在传统民间文艺的建设上,进行新项目挖掘,整理出有价值的艺术项目。这些活动应该是基于资源共享基础上执行,建立起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特质的文体体育活动,使得在活动进行中,将该地区的文化发扬。
4.完善管理机制
众所周知,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建设任务量非常大,建设要求也比较高。涉及的面也比较广,建设后期管理出现的问题也相对较多。为了保障基层文化建设质量,使得俱乐部建设水平提高,更加满足人们需求。需要做好管理工作,需要提升宣传质量。
第一,建立起组织机构。从以往的发展经验中看出,建立起一个成功的俱乐部,必须建立起组织机构,该机构有专门的领导带领。领导成为小组的组长,小组成员是由骨干组成。每个小组之间的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另外,还需要选举出责任心较强的人员进行管理,确定出管理制度,从而保障管理工作得以持续发展。第二,健全管理制度。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是农村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俱乐部应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加以建设。制定的时间也应该跟农村活动时间相联系,体现出村民的意愿。在文体活动确定之后,要求大家对活动的规律和准则有所了解,并且自觉遵守。第三,强化科学管理。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后不仅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更要在管理工作中科学完善。所谓强化科学管理,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二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三要加强队伍管理;四要确保文体经费投入。做到以上四要,才能搞好俱乐部的建设、管理与发展。
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魂,是城市乡村发展的根。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不仅丰富活跃了当地群众文化的生活,而且提升了地方精神文化风貌,也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文环境的改变,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管理与发展。认真总结,不断探索,积极拓展,勇于创新,使基层文化俱乐部健康向前发展。
[1] 浙江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浙委办﹝2007﹞38号)
[2] 省委、省政府《关于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
[3] 浙江文化月刊2004——2005相关文章
[4]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标准》
[5]台州市示范性基层文化俱乐部评选标准
(作者单位:三门海润街道办事处)
(责任编辑 冯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