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范式转型

2014-12-11 17:28:31◎王
参花(上) 2014年11期
关键词:范式异质性现实

◎王 增

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范式转型

◎王 增

随着上世纪末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空间转向应运而生,进而空间转向又成为组成文学研究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就对文学研究范式转型跟空间转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便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更新、更便利的途径。

空间转向 文学研究 范式转型

一、空间转向

空间转向的趋势在西方学术中的出现,给传统的文学中对于空间的无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现在的西方文化中,很大一部分的学科领域都对空间问题有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在关注的焦点和目的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总结为以下两点:第一,西方的现代空间理论对传统的空间理论中空间的依附性进行了颠覆,同时又对传统空间理论中空间的本体性进行了恢复,对空间的同质性进行了颠覆,对空间的异质性进行了突出。第二,西方的现代的空间理论中,强调了对空间的突出,这主要是受到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以及启蒙主义运动的影响。在菲利普•韦格纳的观点中,当代对于空间的规划既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挑战,也是对笛卡尔式的空间概念的一种挑战,在人类的干预下,随着社会在不同时期的进程产生了“空间”这一产物,同时空间也是影响着人类在社会上的各种行为的一种力量。西方的当代的空间理论中,注重对空间的本体地位的发掘,将不同于传统空间理论中的空间的属性一一发掘出来。

空间转向在颠覆传统的空间理论方面,并不是对其进行全面的否定,却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改造,在空间的转向理念中,空间和时间在世界中融为一体,共同存在,将时间、空间和存在连成一个整体,而在这一个整体中,空间和时间都并非是静止的,它们是不断在变化的。导致我们无法看见事物的是空间,而不是时间,并且对于当今时代的剖析,无论是从理论、政治或者是实践的角度,揭示空间的神秘的力量都是其关键所在。空间转向趋势理念中,经济、政治、阶级、文化、民族等各种力量集中在空间这种异质性的场所进行较量,而将这种存在于异质性空间中的各种力量的较量发掘出来则是当代的西方的空间理论的最终目的,进而批判资本主义,因此,在当代,空间成为了批判得以实现的新型的平台。

二、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范式转型

第一,文学与外部世界在传统的理论中的关系在空间转向理论中得到了全新的定义,在传统理论中文学是作为关照世界的一面镜子出现的,无论是哪一种叙述,都或多或少跟别的叙述空间产生联系,另外在传统理论中文学空间就是对某一固定空间中的时间进行相应的演绎,给人们的观念就是文学文本除了投身到空间没有其它选择,虽然在文学空间实际上就是从现实空间出来的,但是就文学本身来说,它就是构成社会现实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实质上就是消费者的社会,就像有些专家所说的那样,它跟传统的消费根本区别在于,传统的消费主要是以“物”为中心而进行的,而在资本主义的消费主要是一种“符号体系”或“影像”的消费,因此詹姆逊就将这种消费社会当成信息饱和的社会,也就是在该消费社会中虽然没有存在着真正的大自然,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信息都已经达到了非常饱和的状态,因此他就把这种复杂的商品网络当做成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符号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学。由此可以看出,现实空间跟文学空间经常会出现混杂的现象,这就使得某一种符号空间在该种信息化环境下还能不能以一种文学审美文本来对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看”者的眼光和态度来决定的,另一方面现实空间和文学空间之间的混杂现象,也使得人们将传统的文学研究不断朝着文化研究的方向拓展。

第二,就拿文学文本空间以及文学空间的生产这两者来说,在传统理论中,它更重视对文学作品是怎样产生主导力量这方面的内容,然后在对文学文本空间内部的是否和谐进行重视。然而,当前的空间理论确实这样认为的,皮埃尔•布尔迪厄(PelrreBoudrelu’又译为皮埃尔•布迪厄)所谓的“文学场”(hteraryfield)就是文学本身,而文学空间的生产本身也会构成相应的多元异质性的空间(场)。跟传统理论上的“环境”、“背景”相比,现代空间(场)有着很大的却别,当前的空间(场)主要是政治与文学、管理与被管理、先锋与保守等各种各样权力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体系,从而就会直接导致文学的文本空间不能以一个有机整体出现。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文学在阅读、解释以及研究方面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学文本空间由于自身原因所形成的一些异质性所导致的;而文学文本空间本身的异质性在另一方面,也使文学阅读和解释具有更多的重复性,所以现代的文学生产、文学文本、文学研究这三者都已经成为了一种互文性的空间结构。

第三,那些文本游戏中非常纯粹的解构主义式,他们的文本互文性空间结构是怎样将批判性使命以文学形式呈现呢?总的来说,“空间转向”形成的全新的文学研究理念主要表现在文学空间一方面反映的就是现实空间,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是组成现实空间的重要部分,而现实空间跟文学空间之间的距离呈现出弥合态势,进而导致现代的文学研究对象不断向着所有的文化空间拓展,因此,无论是文学空间自身、文学空间的阐释还是文学空间的生产,这三者都能够将多元性、异质性、互文性很好地体现出来,所以文学常常会借助于文本的多次、多重阐释来呈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力量。

[1]裴 萱 现代性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新路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2)

[2]李长中 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范式转型[J]-北方论丛PKU CSSCI-2010(6)

(作者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范式异质性现实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10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
现实的困惑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
1949年前译本的民族性和异质性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