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笔墨语言探微

2014-12-11 17:28:31◎周
参花(上) 2014年11期
关键词:笔墨中国画节奏

◎周 欣

中国画笔墨语言探微

◎周 欣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题语言。但是在唐以前的中国画多是以着色为主,王维首次开创了水墨画。此时的“用墨”在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写到:“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当时荆浩对于笔墨的重视与追求,所以在那个时期他是第一个将笔墨并重的人。自荆浩在《笔法记》中“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之后,用墨才开始受到世人的重视。

笔墨不仅是材料的概念,更是艺术形式、技法,艺术语言和艺术品位的概念,是中国画几千年来独特的审美精神的体现,是中国画写意传统的特质。笔格调有高下之分,笔墨有文野之分。笔墨所承载的人文修养和精神气质只有在用笔时才能体现出来,成功的用笔有利于形成画家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和个性。这种绘画作品既不拘泥于形物,又统一于笔墨的语言形式。所以笔墨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是画学精神的体验者,是中国绘画语言的主体。

1.笔墨语言具有审美功能,由节奏、技法和情趣体现

“笔墨”是艺术家将自己对生活的主观感受通过感性的方式,运用点画墨痕,构图、虚实、造境等表现手法实现其作品传神及情感表达的总称。那么,笔墨语言就是创造者通过绘画中笔墨节奏的不同变化和笔墨情趣,传达出的一种情感,一种感受和一种意境。

“笔墨”的“笔”是指线的表现形式在运用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程式。中国画的线具有独立于描绘对象之外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标准,这种审美的追求与实现,往往使描绘的对象更加生动活泼,同时还展示了创造者的心理状态与精神风貌。各种“不同风采”“不同性格”的线,则成为了客观世界中的各种状态在人心里唤起的不同感受,而笔墨则是对这种感受的实录和模拟,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心理描写。

画面中的线,长短曲直、强弱虚实、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都能够形成不同的节奏,构成画面的韵律感,传达出不同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如西方画家凡·高的《星月夜》,笔墨节奏沉稳有力,传达出震撼、鲜明的感觉,给人以一种急切的热爱;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笔墨雄沉浑厚无浮夸,反复严谨的皴法,给人以气势如宏的感受,传达出内涵的深度;梁楷的《太白山行吟图》,传达的是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再如,运笔的笔锋有中锋、侧锋、逆锋和散锋。中锋用笔华丽柔润,侧锋用笔散淡洒脱,逆锋用笔迟涩古拙。画家恰到好处地运用技巧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并在笔墨中产生共鸣,这便是内容上的节奏,这种节奏带给人的是一种视觉与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如黄宾虹晚期山水画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浓重黝黑、阴阳分明的绘画风格;石涛山水画中浓重的墨点与山石勾勒线条的强烈反差;齐白石花鸟画中大写意物象与工笔草虫的对比。由此可见,笔墨语言中的节奏技法,不仅可以表达与人有情感的物象,还可以形成画面的内容,更可以反映作者的性情和心境,笔墨语言是通过节奏来展现的,它是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画的笔墨,是人文品格和人性品格的外化与张扬。道德涵养、性格特征、人生阅历,作为一种综合素质,都要能够折射在画家的笔墨言语中。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不仅只是通过笔墨节奏技法和笔墨情趣来体现,更重要的是,这种语言是绘画作品透露出的创作者的心灵感受和心境性情。

2.传统文化对笔墨语言审美功能的影响

儒、道、禅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特征意识的基础。不仅中国画所形成优秀的传统风格,与儒家、道家、佛学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中国画的审美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古人的绘画作品当中,文人大多都是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题材,其目的是为了表现作者自身“刚健”、“高洁”的精神。绘画者能够将四君子以笔墨表现出来,并且还将自己的品性寓意其中,这正与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中关于“刚健”和“自强不息”的思想相印证。因此中国画坛自古就有“人品即画品,画品即人品”的认识。这不但表现出了中国画家对于绘画的态度,而且还形成了对中国绘画作品的审美标准,同时也说明了孔孟学说对于中国画审美的影响。

在唐代,画家通过佛学中的“色空”思想,体会到了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变化都包含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所以中国绘画作品更注重内涵与深度,这就把笔墨语言的审美功能推向了一个讲究内涵与深度的艺术境界。笔墨语言的审美功能最终也升华为一种意境,而中国画的“意境说”是通过佛学《唯识宗》主张的“心境相依”的理论提出的。在佛学文化的影响之下,中国画的审美取向得到了完善,丰富了中国画艺术的语言,这使中国画的审美功能愈加成熟。

道学,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一门综合性的学说,对笔墨语言的审美功能也具有影响。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求变思想理论,同样的在中国绘画中也产生了“画道无常,意理随机”的哲学思想,中国绘画的发展证实了老子的理论。中国画从线描到大写意技法,集中体现了一种求新、求变的创新思想。国画家讲究的“气韵生动”,也是出自道家提出的“以精化气,以气化神”之理。有了这些变化和创新,再加上绘画的灵魂——精、气、神,笔墨语言的审美功能才会更为全面,更加完美。

可见,儒、道、禅文化的思想理论,对笔墨语言的审美功能的影响和引导是深远的,中国绘画的发展和创新也一直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没有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就不会有中国画独有的审美艺术。

*渭南师范学院研究生科研启动金(NO.11YKZ051)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笔墨中国画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幼儿100(2023年35期)2023-09-22 07:28:40
中国画
华夏文化(2021年3期)2021-11-04 04:46:34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今日农业(2021年6期)2021-06-09 08:05:24
笔墨童年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16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1:08
《远方》中国画
吐鲁番(2019年3期)2020-01-01 07:42:04
YOUNG·节奏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1:17
笔墨厨神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海燕(2017年2期)2017-03-18 05:34:09
笔墨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