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晶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老妇与猫》中的人文关怀
罗晶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老妇与猫》是多丽丝·莱辛于1967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赫蒂这位孤寡老人和其收养的猫蒂贝相依为命走完生命最后时光的故事,控诉了社会的冷漠无情和政府机制的不完善。本论文拟从赫蒂与主流社会的背道而驰、她与猫的惺惺相惜以及她自己为生存抗争这三个方面来探究作者想要传达的人文关怀。尊重个人,众生平等才是社会兴旺繁荣的长久之计。
《老妇与猫》 多丽丝·莱辛 人文关怀
多丽丝·莱辛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作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野草在歌唱》等早已被大众熟知。诺贝尔授奖词赞扬莱辛“将个人生活史与20世纪50年代伦敦乃至整个世界的思潮变迁相融合,全景展现一代文学大师的心路历程。她以具有史诗般磅礴气势的女性经验,以怀疑的精神、强烈的使命感、透视心性的想象力,审视分崩离析的现代文明”(方丽真,44)。莱辛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在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全景,不断传达给世界与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同于她的长篇小说,莱辛的短篇小说从虽细小但震撼的细节呈现给读者栩栩如生的生活全貌图。
《老妇与猫》是多丽丝·莱辛1967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这部小说讲述被子女遗弃的老人赫蒂同她养的猫蒂贝流离失所,在饥寒交迫下走向死亡的故事。整篇小说围绕着赫蒂的三次搬家经历发展,读者随着情节的发展眼见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挣扎在死亡的边缘。本论文拟从赫蒂与主流社会的背道而驰、她与猫的惺惺相惜以及她自己为生存抗争这三个方面来阐释赫蒂作为一个社会的边缘人,是如何被社会家庭抛弃而后与猫蒂贝相依为命并且自强自立追寻自由、自尊。莱辛曾说:“发表小说是一种沟通,是把自己的个性和信仰灌输给别人的一种尝试,如果一个作家乐于接受这一责任,用我们社会主义学家的语言来说,他必须把自己看做灵魂的建筑师……”(Lessing,7)在小说中,莱辛关注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物,赫蒂作为孤寡老人,无人照料,在饥寒交迫中安详死去这一事实无疑是对当今社会最大的讽刺。在科技发达、人类日益进步的今天,依然有很多类似赫蒂这样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关注、帮助。莱辛平稳客观笔调下的赫蒂应如一剂强心针,狠狠地刺在人们麻木的心上,一个人人真正平等、自由的幸福社会才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
赫蒂是与20世纪同时诞生的。20世纪是动荡不安的百年,英国在这百年中更是伤痕累累。程汉大在评介《二十世纪英国》时指出:20世纪的英国“霸主桂冠失落在地,国威国力每况愈下,殖民帝国分崩离析……如今的英国已萎缩成欧洲的地区性力量,昔日的辉煌只剩下残照余晖”(程汉大,107)。这个昔日的大英帝国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之后一蹶不振。战争的残酷、经济的衰败使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受到严重冲击,更使人们的生活窘迫不堪。老人赫蒂是这个混乱社会中最底层人物的剪影。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就是“体面”二字,赫蒂含辛茹苦把四个子女抚养长大,步入老年后却得不到应有的赡养,就因为赫蒂与社会主流下的“体面”格格不入。她的孩子们“都是些体面的人,有家有业,有好工作,有汽车”(135)。人们的思想被扭曲的价值观毒害,不是百行以孝为先,而是觉得自己的母亲“有几分古怪”(135)。又因为赫蒂有一半的吉卜赛血统,吉卜赛在千百年以来就是一个无根流浪的民族,既没有家园也没有祖国,是一直被其他民族排斥的外来人,是欧洲土地上永远的异乡客。对吉卜赛人根深蒂固的偏见一直存在于欧洲大陆。赫蒂的子女面对母亲的某些行为很是不解,甚至恐慌他们的母亲的“吉卜赛血统会以比老往火车站跑还要糟糕的方式表现出来”(136)。在亲情面前,子女们关心的不是母亲是否能安享晚年,而是鄙夷母亲的吉卜赛血统。面对生之养之的母亲,子女们的寡情、冷漠仅仅只是当时社会极小的缩影。
政府当局对于生活艰难的赫蒂也只是表面作秀的救助。赫蒂第二次搬家到贫民窟后,生活虽贫苦却还是能养活自己。就因为“市里的选举在即,这条街的命运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这条街上穷人无家可归的状况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成了整个地区,甚至整个城市的象征”(140),政府当局才决定采取措施,安排相关官员、福利机构人员走访赫蒂居住的楼房住户。赫蒂错以为政府的举措会让她过得好点。她穿上旧衣堆里的衣物,以最隆重的方式来欢迎他们。这些政府派来的人员对赫蒂的热情置之不理,只是站在房门口说些不痛不痒的话。没有人愿意伸出手来帮助这些处于赤贫状态下的老人,他们来贫民窟要做的只是完成形式上的工作。老人们会被送到完全没有人道关怀的养老院,在那里“被当做不听话的呆傻儿童对待,直到有幸死去”(141)。社会的各种所谓的福利机制虚设,在背后隐藏的巨大利益驱使人们罔顾自己的良心。面对人们的疾苦,政府仅仅只是把这一作秀工程当做选举有力的筹码。贫民窟改建关系到是否能为那些政府官员的政绩“增光添彩”。
赫蒂这位可怜的母亲、孤寡老人被子女遗弃,被邻居嫌弃,被社会忽视,在人心冷漠、政府机制无情的英国社会苟延残喘。她一介妇孺,拼不过冰冷的社会,只凭着自己在这个世界寻一片角落度过余生。
猫蒂贝的出现似是作者莱辛有意安排在小说中仅有的温暖。在这篇小说里,猫蒂贝被赋予不同一般动物的意义,“老妇与猫的命运休戚相关,可以说猫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老妇的人生轨迹。这只猫与老妇的内心世界互为镜像,两者相互衬托。它在外貌、个性及其遭遇方面都作为一个镜像衬托了赫蒂的人生。通过赫蒂与猫的对话,小说从侧面刻画了老妇的悲惨命运,猫的意象聚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张桂珍,50)。
赫蒂起初是在政府修建的便宜公寓住了三十年,可即便与邻居已相识数年,那些刻薄的邻居却觉着赫蒂神经不太正常了,也不愿多接触。赫蒂一直生活在冷漠的环境中,直到有一天回家发现瑟瑟发抖的小蒂贝后,赫蒂与邻里之间的往来才多了起来。她与邻居聊养猫经,挨家挨户寻找调皮失踪的蒂贝。蒂贝的出现给赫蒂的生活带来了一丝色彩,也正是因为蒂贝,赫蒂才开始辗转三次搬家。
莱辛巧妙地安排猫蒂贝的出现,与赫蒂相呼应,给人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无奈感。蒂贝不是毛色光亮的纯种猫。这只身上乱糟糟的杂色毛、浑身长满跳蚤、经常伤痕累累的猫,同浑身污浊不堪、被身边的人各种嫌弃的赫蒂一样生活在社会的边缘。老妇居无定所的流浪状态与流浪猫的流浪困境相互映衬,控诉了所谓主流社会对社会边缘人的排斥。 赫蒂在小说中寥寥无几的几段话就是她和蒂贝生活的映照。赫蒂的生活状况日渐糟糕,蒂贝的生存也开始受到威胁。赫蒂最开始收留蒂贝时住的那幢旧公寓曾经“到处都是猫,甚至还有两只狗”(138)。表面上大家似乎因为蒂贝的缘故与赫蒂关系有所缓和,但因为猫屎狗屎这些卫生问题的不断滋扰,市政当局决定“要坚决执行有关饲养动物的规定,赫蒂和别人一样得把猫杀掉”(138)。这毫无人道主义的举措没有得到谁的反对,只有赫蒂面对这个总会捉来鸽子与她分享的老伙计于心不忍。自身难保的赫蒂带着猫寻找能容下她俩的容身之地。整个社会对猫这些从属于人类的动物从来都是毫无人性而言的,千百年来的人类中心说让人类优于其他物种的思想根深蒂固。澳大利亚环境保护主义者约翰·锡德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就是人类沙文主义,与性别主义类似,人是生物的君土主、一切价值的来源、一切事物的尺度,这一观念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文化和意识之中。”(Seed,243)人类的活动发展都是以自身利益为考量,其他物种只有被化为价值。人类自认为掌控着世间的一切,其他生物在人类眼里只能是下等动物,毫无平等之说。人类就是让老妇和猫开始颠沛流离生活的幕后真凶。
猫的出现不仅反衬出赫蒂孤苦无依的窘迫生活,更是对社会对人对动物不尊重的重重一击。赫蒂这个社会边缘人竟倾尽全力保护一只下等不体面的杂种猫。唯有猫能与赫蒂相依为命,陪着赫蒂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在这部小说中,猫和人已然融为一体,人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更加衬托出动物的无助。赫蒂与蒂贝的惺惺相惜让我们反省这个社会对动物的各种不人道待遇。人与动物的关系应是如赫蒂和蒂贝之间和谐共处、互相依靠的关系。
在赫蒂丈夫还在世时,因为赫蒂的吉卜赛血统,除了赫蒂丈夫,其他的人对赫蒂就是持不理解的偏见态度。她欣然接受自己的吉卜赛身份,“高傲而漂亮”(136)。她被附近几条街的人称为“那个吉卜赛女人”(136),她并不觉得这是贬低或鄙夷。她一直是有自己的行事风格,不为世俗而改变。在丈夫去世、子女陆续结婚之后,对于像赫蒂这样已把孩子抚养成人的中年女性来说,消磨时间的方式有很多种,那些人们眼中“喝酒、赌博,再找个丈夫,搞一两件令人惆怅的风流韵事”(136)是传统中的绝佳之选。赫蒂尝试过却没一直沉迷。她找到买卖旧衣服这个入迷的行当之后便专心做起生意来。她把从各家收买或者乞讨来的旧衣服再转手卖给衣摊或者旧商店。不体面、爱占便宜的赫蒂很不受邻居待见。赫蒂毫不在意老邻居们的偏见,她有自己的生活,很开心地沿街叫卖。她似乎能在走街串巷、讨价还价、闲聊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不管世俗上的主流价值观,赫蒂靠自己的双手换一杯羹,并没有什么不妥。她不像当时英国的人以体面作为最高行为准则,她不愿意委屈在世俗的眼光下,她为自己能有一片小天地抗争。
赫蒂辗转流浪,离开生活已久的小公寓先搬到待拆的贫民窟,而后来到一栋危房。她本可以去政府领取应得的养老金,但是她不愿意,当她要被送往冰冷的养老院时,赫蒂毅然决定带着蒂贝到别处谋生。赫蒂不想被当做毫无权利、毫无自由意愿的老人被送到养老院等死。在即将拆建的贫民窟里,既要躲避警察的惯例巡查,又要在天寒地冻中寻得一线生机。赫蒂行走在人们价值观之外,被所有人不理解,依然是靠自己的毅力生存。赫蒂在这样人情冷淡、社会机制不完善的社会,不屈服于政府机器,不放弃自己的自由,选择在居无定所的流浪中追求尊严,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莱辛用几页的篇幅为我们呈现了大千世界中贫苦大众生活艰难却还坚强自立的一隅。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女作家,莱辛的笔触及到的不仅是女性这单一人群,而是用女性这一独特视角给我们更深的思考。《老妇与猫》通过赫蒂这位被子女无情抛弃的老年人控诉了社会、政府的利益当先。与赫蒂相依为命的猫的出现赤裸裸地揭露了人类高于其他生物的优越感。社会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容纳万千的大同世界,赫蒂和猫蒂贝不应是被社会抛弃的边缘者。不仅人人平等,更要众生平等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1]方丽真.迷乱灵魂的多重奏——莱辛笔下分崩离析的现代文明[J].中州大学学报,2010(27):44.
[2]Lessing,Doris.A Small Personal Voice[M].New York:Alfred A.Knopf,Inc.,1974:7.
[3]程汉大.进步是20世纪英国的第一主题——读《二十世纪英国》[J].世界历史,1998(2):107-111.
[4]吴浩.自由与传统——二十世纪英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5]张桂珍.试论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老妇与猫》的象征叙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2):48-50.
[6]John Seed.“Anthropocentrism”in Devall&Session.Deep E-cology.
[7]多丽丝·莱辛.老妇与猫[M].王家湘,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