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奉献于祖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巾帼英豪: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婉珍

2014-12-11 05:46柴玉田
化工管理 2014年22期
关键词:仪器分析

文/柴玉田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一生中如能在某一专业领域获得“某某学家”的称谓已经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了,而她,却居然获得了“分析化学家”与“石油化学家”两顶桂冠。她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的色谱开拓者、中国著名的科学院院士陆婉珍。

陆婉珍,1924年9月29日生于天津,原籍上海。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1949年获得美国伊利诺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又获得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并于 1952至1953 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1956年,陆婉珍回国报效祖国,在石油工业部炼制研究所(即现在的石油化工研究院)工作。

1949年10月以来,随着中国石油化学工业迅速发展,建立石油化工分析科学显得异常重要,但是由于石油组分异常复杂,一般极难做到。陆婉珍回国后即把毕生精力投入石油化学和分析化学研究中。领衔创建了分析中心,当时我国仪器分析尚在起步阶段,她却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建成了包括有:光谱、色 谱、热分析、X衍射、质谱、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等门类齐全、人员配套的分析测试中心,成为各石化研究单位的表率。

她,建立了从天然气到渣油的整套分析方法,为科研生产提供了大量数据,并多次参与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她,主持系统评价了中国原油资源,并出版了《中国原油的评价》,为原油合理加工提供了科学依据。她,为改善石油及复杂气体分析中存在的困难,尤其是在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的方法开发上,首先开发成功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为这项技术立足国内做出了重要贡献,获石化总公司技术进步三等奖。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导思想

陆婉珍表示,解决具体问题是她工作中的最大快乐。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她的使命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并以此为指导思想。

1962年对当时喷气燃料生产烧蚀问题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为今后在高温下掌握烃类对镍、铁金属的腐蚀机理及预防措施奠定了基础,并基于这一认识解决了以后重整工艺中出现的大量结焦问题。1974年,为了解决石油分析中经常遇到的微量硫、氮及卤素的分析,提出了微库仑法及仪器的研制,已在各地推广。后来对天然气的加工、重整工艺及催化裂化等工艺的原料及时监控都起到了指导作用。

60年代,在中国较早地开始核磁共振在石油及其他助剂的分析研究工作,曾多次为炼油过程及产品质量控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第一代钝化剂的研制及水处理剂的研制,都是在她领导下根据核磁共振分析结果逐渐开展并完成的,获得了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中国水资源缺乏,炼厂冷却水用量极大,水处理技术一直为石化工业所重视。他们对水处理技术做了很多改进,针对各地不同的水质进行处理,大大减少了用水量。在石化领域内各有关单位共同努力下,炼油及化工设备大部都能长期、稳定、安全、满负荷运转,获得很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91,陆婉珍曾应用色谱法及质谱法,对中国长期存在的润滑油抗腐蚀性不佳的问题,进行了组成分析,断定其缺少某些硫化物是造成上述性能缺陷的主要原因,首次阐明了原油组成与特性间的关系。陆婉珍长期领导中国原油的评价工作,于1986年完成了专著《中国原油的评价》共8册,以后又不断补充新油田的新数据以及国外原油的数据,该院计算机的专业人员在此数据的基础上编制了原油评价数据库。

1994年陆婉珍首先在石化院博士后流动站开展了非晶态镍加氢催化剂的研究,找到了可行的制备方案,并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同对该催化剂进行了深入的物化表征工作。1995年以来致力于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及应用,1995年陆婉珍积极瞄准国际上快速发展的红外光谱技术,组织开展了以CCD为检测器的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属中国最早批量研制成功的近红外光谱仪。

陆婉珍长期从事分析工作,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导思想,因此她所采用的分析仪器十分广泛,并能把握各种新型分析仪器的发展、原理及应用,是分析领域难得的通才。她同时又十分注意深入研究与石油化工有密切关系的几种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核磁共振、近红外光谱等,使之在中国立足并有所创新。她曾先后培养了30多名研究生,所从事的课题大都属于石油分析。她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工作培养他们学会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使分析工作能做到有的放矢,她要求他们要熟悉各个相关的学科,如石油化学、炼油工艺、数据统计、精密仪器等。

办法总比困难多

1936年,江苏常州。陆家的大小姐婉珍小学毕业了。是在家乡直升中学,还是去苏州上更好的学校?小婉珍犹豫不决。父亲拿出一张纸,让她分别写下两个学校的优点和缺点,逐条比较,做出选择。陆婉珍选择了苏州。父亲拍拍她的肩膀,“决定了的事就不要再犹豫,大胆去做,办法总比困难多。”婉珍信赖父亲,这个早年留学日本的纺织实业家,达观、坚定、荣辱不惊。父亲的话,陆婉珍记了一辈子。

陆婉珍遭遇真正的“困难”,是二十年以后了。

1955年,美国归来的女博士陆婉珍被分配到了石油部石油炼制研究所,负责组建分析研究组。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炼油科研一片空白。分析研究组组长陆婉珍仅有的是一本《全国科学规划》和十个本科毕业生。规划倒是周详,一一列明了石油化学分析所需的各种色谱、光谱、质谱等物理仪器和分析方法。仪器可以进口,可是,用这些仪器去做什么?自己从大学到博士,学的专业跟分析化学可是两回事啊。陆婉珍犯了难。去找领导,领导答复:这是你的事!

这句话强烈地刺激了陆婉珍。那一晚,她久久没有睡着。回国是自己选择的,做分析化学虽说是组织的分配,但也是自己同意的啊!“决定了的事就不要再犹豫,大胆去做,办法总比困难多。”陆婉珍想起了父亲。

陆婉珍也终于搞清楚了,石油化工要发展,不能没有分析测定,组建这个分析研究中心,就是要建立一个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石油、石化产品及各种有关催化剂及添加剂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解决工艺及科研中出现的问题。

有了思路,工作很快有了进展。一台台设备进来了;使用说明翻译出来了;十个大学生经过系统培训能独当一面了;分析研究中心开始正常运作了。

正常运作的分析研究中心为石油化工和催化剂等各领域科研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为石油化工生产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个拥有光谱、色谱、元素分析等门类齐全、人员配套、国内第一流的分析研究中心,赢得广泛赞誉。

陆婉珍开心啊,这世上有什么比解决一道道难题更让人满足?在她的记忆中,最感觉兴奋的,还是原油评价工作。那是六十年代初,领导将原油评价的任务交给了她。

石油是一种含有几万种物质的混合物,在炼制之前,必须先测出其中各种物质的含量,然后根据原油的性质进行科学的开采或提炼,从而制成煤油、汽油、柴油等。分析是否准确,关系重大。

陆婉珍知道,这既给她的分析研究平台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更是对她带领的这些人和仪器组成的团队的严峻考验!跑大庆,进新疆,下山东……陆婉珍和她的团队经受住了考验,不但系统评价了我国原油性质,还着手解决了化工生产中提出的一些产品质量问题。1986年,陆婉珍对多年的经验进行总结,主持出版了八册《中国原油的评价》,建立了从天然气、汽油、重油及渣油整套石油组成分析方法,填补了我国空白。

她是一个充满坚定的自信者

正像所有的科学家十分自信一样,陆婉珍也非常自信,她从小喜欢读《居里夫人传》,做着科学家的梦。她的口头禅是:“我很有本事嘞!”陆婉珍这样描述她当年的赴美留学,“想想,我那时胆子够大的,只想读书,就去闯美国。”1947年,一心想读书的陆婉珍怀揣着外祖母给的一枚金戒指漂洋过海,一直读到了博士后。在美国,优美的乡村音乐、可口的冰激凌、周末的野餐、甜蜜的爱情、稳定的收入,她仍不快活。金钱可以给她一切,独独自尊不可以。一个在别人的国家讨生活的人,哪里来的自尊?1955年,她和丈夫带着高傲的自尊和满腹的才华回来了。

1957,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无休止的会议、形而上学的讨论、检举与被检举……陆婉珍看不下去了:“人家国外在搞研究,你们在这里整天开会,怎么会赶得上人家?” 领导正愁从哪里开刀呢,这女博士胆子够大,自己撞到枪口上来了,更何况,还是留过美的,父亲又是旧上海的资本家。在石油化学科学研究院,陆婉珍当然地第一个被揪了出来。但她不是党员,够不上“右派”的条件,单位只好派来一位部长给她解释,教育一番了事。亲友们感叹:“婉珍哪,典型的幼稚病!”时年,陆婉珍才34岁。

“我很有本事嘞!”陆婉珍也这样描述她在农场劳动时的情景。“文革”伊始,陆婉珍带着七岁的女儿被下放到湖北潜江干校。种棉花、玉米,还要挑煤和修厕所。女儿偏又营养不良得了肝炎。

挑煤不只是力气活,挑着百十斤沉的担子从一条窄窄的舷板上稳稳当当地走下来,可不是那么容易。别说女同志,就是很多男人也干不来。陆婉珍骄傲地说:“我很有本事,我个儿大,有力气,会掌握平衡。修厕所是项技术活,我也做得可以。”

多年后,陆婉珍去美国参加学术会议,会后探望早年一起留学美国的同窗。“婉珍,我很难想象这么多年你是怎么忍受的?”这位同学已是颇有名望的学者了,有阔绰的别墅,豪华的轿车。陆婉珍笑了:“我生活得很好,早上起来不用看股票行情,不用找保镖。”这就是陆婉珍。后来,她跟学生说:当年躺在“牛棚”地板上的时候,把一切想透了,人生最差也不过如此,还能怎样呢?当一个人很难在现实环境中得到所需时,至少可以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吧。

在学生们眼里,陆婉珍的确是个“有本事”的人。他们说,她敢争,为项目争,为资金争,不畏上也不怯权。学生们说,“只要是陆老师认为正确的,她就敢说话、有办法,找上级和各种关系去协调,千方百计要办到。”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近红外光谱仪研究……她争来的一个个项目带动了一个个新兴产业。

陆婉珍是使用仪器工作的,这个使用仪器的人,也是一个研究生产仪器的热心鼓吹者和勇敢实践者。在她的呼吁和领导下,库仑仪、氢分析仪、近红外光谱仪……一台台仪器研制成功。这些仪器为分析测试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国家节省了大笔开支,带来了巨大收益。

为了学生们的待遇和前途,她也争,甚至跟人家去吵。

一个研究生结婚没房子,陆老找到有关负责人:“按政策可以分间平房吧。”

“没有房子。”

“人走了怎么办?”

“走了就走了。”

“你们要不要这个人才了?”陆婉珍火了。

结果,一间平房留住了一个人才。

学生们感慨说,我们的老师,有本事得很!陆婉珍说,仪器是我们的眼睛,人才是我们的中枢,哪一个都不能少。

1986年,陆婉珍身患肾癌,一个肾被切除。近年,她又受扰于肺部疾患及切除胆囊的病痛。每次大病初愈,她都如常研究和教学。病魔,在这个坚强的女性面前一次次退却。说起这些,陆婉珍一笑而过:“我有本事得很,化疗,没有化掉我的头发!”她的学生们佩服地说:她是个了不起的人,高烧、呕吐、剧痛,没见我们老师皱过眉头,她真的很有本事!

优秀的研究生导师

陆婉珍院士还是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她曾先后培养了30多名研究生,所从事的课题大都属于石油分析。她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工作培养他们学会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使分析工作能做到有的放矢,她要求他们要熟悉各个相关的学科,如石油化学、炼油工艺、数据统计、精密仪器等。

她对这些研究生呵护有加,既从严要求,又爱心照顾。“当心哪,老太太的眼睛比她的那些仪器还厉害,一眼就能看透你,别想着偷懒讲条件!”在石科院分析化学室,几乎每一个新来的研究生都能听到这句来自师兄师姐们的善意提醒。所以,谁也不敢在她面前撒谎装样。有些故事也绘声绘色地在一代代学生中口耳相传。据说,某研究生央求陆婉珍把论文期限放宽些,陆婉珍火了:“不行!三个月内必须交上来!”该学生乖乖地提前上交了论文。据说,某女博士生装不好仪器,找导师帮忙,陆婉珍冷言相向:“博士生连仪器都不会装,还能干什么?!”女博士生哭着把仪器装好了……某学生因作风问题被石科院开除。眼看就要博士毕业了,同学们为之惋惜。陆婉珍说:“凡事要有原则。”一同学辩解:“现在社会上犯这种错的人多了,不至于受这么重的处罚。”陆婉珍正色道:“怎么能这样说!普遍存在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就像‘非典’,你能因为它流行就说它是好的么?”这是2004年春天,“非典”肆虐。女博士生吴艳萍高烧不退,害怕被隔离,把自己锁在宿舍里偷着吃药。别人见状,避之唯恐不及,自然不敢靠近。八十高龄的陆婉珍打来电话:“艳萍,我这就给你送西瓜去!”吴艳萍强烈制止,几近哀求,她才没有来。

她是一个领袖

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员的区别在哪里?在石科院这个集中了中国石化一流科技人才,并拥有一批全国知名学者的科技院所,一提起陆婉珍,有人这样评价,“她是一个领袖。”

在中国,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该院是第一个。而力主建立这一平台的,是陆婉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科研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分析测试的要求在样品数量、分析周期、分析项目和数据准确性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标准。国际上相关实验室已开始朝网络化管理的方向发展。

陆婉珍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积极呼吁,“在信息时代,一个实验室的管理不能停留在手工管理和纸袋储存数据的层次上,这太落后了!”

然而,没有人看好。也难怪,八十年代,计算机在中国还远未普及。

陆婉珍认准了的事,就一定要做好,不管有多大的困难。

跟领导谈,争取支持;组织人员,开始实验。一个集样品管理、资源管理、事务管理、网络管理、数据管理、报表管理等诸多模块为一体的完整的实验室综合管理和产品质量监控体系终于建立了起来。市场上,近三百万元一套的国外进口软件随之降至一百万元。

计算机技术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引发了实验室的一场革命,带动了一批产业,也带出了一批人。目前国内几家产品基本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很火的ERP管理,也是这一管理思想的延续。

1995年,陆婉珍将工作的重心转向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研究,该技术省时、省钱又省人力。

国内普遍采用的传统分析法,包括取样、检验、出数据多个步骤。采样一般四个小时一次,检验要几个小时。在线分析,将探头插入管线,在线监测,快速反应质量,随时都可以出数据。离线比在线,同样的结果,要滞后好几个小时。而这种设备价格昂贵,进口需1个亿,若要普及,耗资巨大。

而普及在线监测,是趋势。陆婉珍看准了这一趋势,从外国引进了一台实验室用的近红外光谱仪,作为参考。在争取到厂家支持后,她们在四个厂家同时开展技术研究与实验,取得显著效果,建立了由硬件、软件到实际应用的全套近红外分析技术,并出版了《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一书,为这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集中精力做好这件事,我很有信心。”陆婉珍说。

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一场分析化学的革命。引导着这场革命的,也是陆婉珍。

随着年龄的增长,陆婉珍说:“我觉得体力不如从前了,后面的人得赶快跟上来。设备可以买进来,人才是买不来的。”

在陆婉珍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中。有的人回忆,“自己的研究课题是测定辛烷值,需要搜集全国各地的汽油样品进行测定。这本来是自己的事,想不到年过半百的陆老师竟亲自领我上路了。在抚顺,她一个厂家一个厂家地跑,还写信给大连、山东等地炼油厂,请他们协助完成采样任务”。

另一位研究生回忆,“自己被送去日本深造后,在那里完成了博士学位。学习期间,陆老师常有信去,鼓励我学有所成……”

一个家在兰州农村的博士生有困难,她让学生把她刚领到的“博导”津贴给她送去。

她把专利冠名权让给学生们,她说:“她们年轻,毕业要有专利,买漂亮的衣服和生活也需要钱。我得赶快撤下去,把机会让给年轻人,让他们出成果、成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一天天成长。否则,他们就会泄气了。”

陆婉珍所领导的分析中心,每年为各方面提供10万以上数据,为化工生产解决无数难题。大家称他们是“石油化工的眼睛”,生产离不开这双“眼睛”。但他们又是辅助行业,很少得到高级别的奖励。“不获奖不代表没有价值”,她说:“分工不同,人怕的是没有用。”对此她常以淡泊豁达的态度处之,她常劝一些焦躁的年轻人:“科学成绩是常年的累加,而不是一朝一夕的辉煌”,这大概就是对她为中国石油化工事业不懈努力、奋斗一生而取得无数成就最好的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陆婉珍院士的爱人是我国有着“中国催化剂之父”之称的中国科学院闵恩泽院士,从1950年结婚起,共同走过了60多个春秋。他们既是同年、同窗、同事、同行,双双经历了“文革”的磨难,也双双经受了癌痛的考验。共同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两人同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为中国化学领域的杰出成就者,这对伉俪院士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公认为中国化学界的爱情佳话。

猜你喜欢
仪器分析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杂志
山西中辐核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