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4-12-10 03:39陈怡彬
菏泽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业务收入商业银行发展

陈怡彬

(延安大学财经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电子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为全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极大地推动了表外业务的发展。电子信息的全球化为金融交易创造了全球性的市场,推动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规模经济化,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和效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金融业的进一步创新,与其配套的金融工具也日益复杂化,减少表外业务成本的各种业务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表外业务的竞争实力以及发展空间。面对动荡的国际金融环境,表外业务的飞速发展成为了未来国际金融业三大发展趋势之一,同时也成为我国各个商业银行的必争之地,所以,对它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健康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发展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起步较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中国银行首开先例,开发了信托和租赁类的传统表外业务。凭借其独有的经济和信息优势,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断学习借鉴外国先进业务发展模式和经验,使表外业务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综观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共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1995年至2000年是存款导向阶段,银行发展表外业务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客户关系稳定和增加存款,受科学技术以及经营理念等的约束,在此期间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委托贷款等低风险传统型业务领域;第二个阶段是由2001年至今,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已由存款导向阶段开始过渡到收入导向阶段。在此期间商业银行树立了防范风险、增加收入的目标,集中全力发展表外业务。它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其对增加银行收入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代理保险、投资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等高收益表外业务逐渐兴起。[1]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全球化和混业化进程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总体规模也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其发展与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成正比,业务涵盖面较广,业务类型包括结算类等劳动密集型业务以及理财、担保承诺、金融衍生工具等高技术含量的创新型业务,且仍以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业务为主,同时高技术含量的表外业务也在稳步发展的进程中,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加大。

目前,表外业务的创新已成为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全新利润增长点,在银行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开展的理财产品业务为例,根据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11-2012年会计资料显示,自2011年初起,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呈一片欣欣向荣的增长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2011年各大银行所发行的理财产品种类就已经超过了1.8 万款,发售规模也超过了15 万亿人民币;从存量规模上来看,央行数据显示,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余额达3.3 万亿,同比增长45.7%。所以无论在发行量还是整个行业的管理规模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增长,面对我国货币发行和信贷业务的持续从紧,我国商业银行出于加快发展表外业务,使金融创新业务如理财产品、投资银行等业务的发行力度及结算方式出现了多样化趋势。

图1 2012年工商银行表外业务收入结构

图2 2012年建设银行表外业务收入结构

图3 2012年农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结构

图4 2012年中国银行表外业务收入结构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所以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从业务种类还是业务量上看我国的表外业务发展仍然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

(一)业务种类少,对传统类表外业务依赖较大

如图1-4 所示,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12年表外业务的各项收入所占比例结构示意图,建设银行作为我国发展处于优势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收入结构方面是较为均衡的,其在各项业务的发展上具有典型性及代表性。从上面图1-4中可以看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总体主要集中在结算、清算以及现金管理,投资银行,银行卡以及理财产品和私人银行等业务上,其占比约为70%,咨询、担保、承诺类业务仅为30%左右。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12年结算、清算及现金管理业务收入274.99 亿元,比2011年增长20.89 亿元,增长8.2%。现金管理服务业务收入较快增长,而人民币结算业务收入的增长却相对稳定。投资银行业务收入261.17 亿元,增加35.25 亿元,增长15.6%,其中品牌类投资银行业务增长迅速。银行卡业务收入234.94 亿元,增长36.1%,主要依靠是银行卡分期付款业务收入和消费回佣收入。对公理财业务收入100.18 亿元,增长81.%,对公客户理财类业务增长平稳。代理收付及委托业务收入16.23亿元,增长18.0%,主力军是委托贷款业务收入的增加。[2]

依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阶段所进行的表外业务的主要支撑还是人力和技术设备等资源,通过它们来为客户提供相关的服务,尽管大多数行已经开通了代理、租赁等各种中介服务,但是具体的服务品种却是单一的。从现在我国各行所开办的表外业务看,其品种基本上还是纯服务性的,仅仅限于结算、代理收费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其风险较低,而且所占的收入比重也不是很高,主要包括发展各种国际结算业务、开办保管箱业务、发展咨询业务和担保业务。而需要较高技术含量的对公理财、资产评估、咨询、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类中间业务则处于刚刚萌芽阶段,有的基本没开展,层次单一,远没有达到表外业务全面发展的局面。[3]

(二)业务量小,规模有限,绝对收入额占营业收入比例偏低

表1 2010-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比较

表1 所示的是近三年以来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表外业务发展比较迅速的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表外业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由此我们可以了解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状况。从表1 可以看出,在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这三大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较为迅速,其中建设银行位于首位其表外业务的业务收入占比例超过20%以外,其他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所占的比例均较小;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除招商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较快,其他的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营业总收入中仅占10%左右。据了解,早在2001年时美国花旗银行的表外业务占比已经在70%以上,而德国的商业银行其收入有60%以上来源于表外业务,香港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2%。然而,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迄今为止其表外业务的平均收益比重还未超过20%。[4]

由上表可以看到,各大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净额在逐年上涨,同时表外业务收入净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也在稳步提升,但是与国外各大银行相比而言仍处劣势,究其原因是经营理念落后,对表外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所以对表外业务创新缺乏动力和技术,同时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因此我国的金融市场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较为落后,尤其表现在三大市场的分业经营及企业债券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规模、流通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我国表外业务的发展缺乏各种支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理财、投资等经济要求具有高要求和高追求,因此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日益成为银行盈利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三)表外业务区域发展不平衡

表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各地区2012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表2 中所描述的是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中发展迅速、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处于优秀地位的三大国有商业银行2012年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各地区分布情况,在三大行中建设银行在各地区表外业务的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如表所示,以表外业务收入最高的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工商银行为例,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宁波、苏州)表外业务收入比东北地区(辽宁、黑龙江、吉林、大连)高出近200 亿元之多,这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存在极大的区域差异性。[5]在我国沿海地区及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较快,而一些偏远内陆地区则发展相对缓慢均不理想,某些地区甚至仍处于空白阶段,一些地区银行仅把表外业务的开展作为吸引客户或增加存款竞争的服务手段,并没有形成一种意识,把其作为一项长久的业务。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上海、浙江等沿海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与国际经济交流频繁,因此银行金融业务发展迅速,这些区域内各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也更为突出,相反东北地区则位于中国内陆地区,与其他国家以金融作为交易手段则较少,同时东北地区是我国重工业区,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煤炭、石油等初级产品以及其他重工业产品出口。两大地区对于各区域经济增长侧重点不同,因而导致了各地区表外业务发展状况不均衡,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环渤海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则由于均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均衡,因此其表外业务收入发展也集中在150-200 亿元之间,由此观之,我国表外业务的发展与地区经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四)管理不到位,环境不适宜

因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较晚,并且受到传统金融体制的桎梏,其在管理和分类上还比较混乱。从管理上来看,上层领导机构没有总体的较为清晰的规划以及明确的业务界限和发展目标,中央银行还未制定出统一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规则,表外业务也未进入到风险资产管理范畴之内,列入表外科目的表外业务不在银行加权资产总额之中,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也抑制了金融保证业务和派生金融业务的发展;从政策法规方面看,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重表内轻表外的态度,因此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方面缺乏配套的法规政策和激励规范机制,使得表外业务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在业务分类方面,各家商业银行在表外科目的设置上各树一帜,而在核算方面,各家银行将某些业务纳入表外或表内核算的做法各有各自的规定,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这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整体发展。

从营运环境方面看,迄今为止,其定价主要依靠市场,并不稳定,普遍缺乏科学的定价理念,价格变动通常是为了满足客户的满意度和市场的占有率,收费竞争激烈。随着经济的发展,表外业务的种类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服务面逐渐拓宽,内容更加复杂。因此对于相关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银行重表内轻表外发展的情形使得同时具备一定知识修养和熟悉的业务能力、熟悉市场及各种法律法规的综合性人才和会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缺乏。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在定价方面、人才方面等的缺陷,严重阻碍了我国表外业务的发展。

三、拓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基本对策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统筹规划,科学调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拓展业务领域,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一)加快表外业务金融创新,增加业务种类,拓宽业务经营领域

在金融创新方面,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机构,表外业务的发展与银行设备的计算机化和各种新型现代化通讯技术密不可分,是银行技术革命的结果,应广泛涉足证券经济、保险、基金、投资银行和信托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业务,以求多元化的盈利结构和追求利润的目标,减少对利差的依赖,提高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因此商业银行应将盈利的目光由传统服务功能的柜面业务价格提升方面转向新型金融产品的研发方面,不断拓宽经营领域:一方面,对能够扩大市场份额、增强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传统结算、代收等低风险的传统型业务进行巩固;另一方面,则合理地发展收益较高同时风险较大的表外业务,如投资银行和衍生金融工具等创造收入的表位业务,走收入导向型表外业务发展道路。

在增加业务种类方面,应遵循按照市场机制,有针对性地研发具有高创新性的产品并注重售后评价,明确新产品的利益点、产品运用情形和新产品的购买群体或主要购买者,使得产品适应需求。同时应该向这方面已经十分成熟的发达国家学习经验,把最新的技术引进来。但是对于开发的新产品不能是拿来主义,且对于产品开发的权限应适当放宽,由于支行和分行直接面向市场并接触客户,因此应有支行和分行进行搜集创意,再由总行研究部门对产品进行定性并结合行内风险管理的要求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同时对正在运行的产品进行合并和整理,提高银行信誉,使之成为能够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二)提高商业银行对于发展表外业务重要性的认识

国有商业银行在拓展表外业务方面应与其他企业一致,在加强产品种类和功能开发的同时,必须要提高在售前的销售市场分析、销售时的产品介绍与包装以及售后的顾客反馈等市场营销管理。由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特殊性。商业银行与客户、同业机构、政府机构均存在一定的联系,故银行发展业务的核心应重在长期保持客户关系,增加客户的认同感,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互动合作关系。

商业银行应该针对具体表外业务经营的现状和特点,积极地进行市场调研,以制定出适合各项表外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之上,商业银行应仔细地分析金融市场和客户对于金融服务的迫切需要,为它们提供满意的产品,并通过合理的定价、方便的渠道和优质的服务等让客户满意。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进一步划分市场,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重心,结合各种广告新媒体,多渠道、多形式使广大客户充分了解该产品的功能、服务手段,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商业银行提供的表外业务,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且表外业务的客户主要是公司和机构投资者,个人客户相对较少,所以对服务的质量要求较高。实行差异化营销,还要根据客户群具体要求的不同,调整与其相对应的服务价格,达到提高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稳定客户群的目的。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提高表外业务占营业收入的绝对比例。

(三)加强银行间区域合作,减少表外业务发展的地区差异

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业务合作,建立良好的代理行关系,并利用网络、计算机等先进技术,采用电子平台的设计思路,建立统一的表外业务支持系统,相互协作,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础,通过政府、同业协会等的协调作用,建立培育表外业务的消费市场,各地区商业银行通过利益刺激和驱动加强同业合作,提高行业自律的能力;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并制定出各项统一的收费标准,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服务的收费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加强对这些地区群众的相关知识的普及,使其能正确认识到银行不只是一个存款、贷款的机构,在获得存款利息之外也可以通过理财产品、投资银行等表外业务来进行自有资产的增值,同时增加银行表外业务的收入。

各地区政府应着力于规范银行间的竞争,地方政府是地区的金融监管者、决策者、执行者,应严厉打击杜绝金融恶性竞争、乱收费及诈骗等违法行为,同时加大提供表外业务创新和发展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金融行业的信息化、电子化,减少商业银行开展各项业务的成本,同时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区位优势,确定自己的服务特色,树立良好的品牌特色,以业务的联合及地域价值的相互利用,将沿海地区和东北、西北地区最大限度的联系起来,力争以沿海地区带动内陆地区的表外业务及各项业务的发展,以缩小表外业务区域发展的差异。

(四)确立规章制度,招揽人才,改善运营环境

要在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尽早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建立业务风险评估制度、信用评估等管理制度,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规范金融业务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信开办的创新型表外业务,央行则要严格执行申请和审批手续,审查业务开办的程序、开办条件、性质、收费标准及风险程度等,对于条件成熟的传统型表外业务,应设置合理的收费标准和相应的信用换算系数,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应在资产负债表下方将表外业务项目正面表示出来,并通过设置表外业务项目风险分类表来反映业务状况和风险结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同时严格加强对各商业银行的资本管制,统一业务标准,量化表外业务的相关评价体系并定期公布指标基准以及相关市场的指导性意见。

在表外业务人才培养方面,表外业务涉及金融、财会法律、税收等领域,故对于人才的学术和实践要求较高,要求工作人员能够熟谙金融市场业务、了解我国及国际经济法规、把握当今世界金融创新的最近发展。因此,需要加大表外业务人才的培养,应该从以下方面着眼:第一,从现有人员中选拔擅长研究、业务娴熟的人才,对其进行表外业务方面的业务培训,使其能够快速适应表外业务岗位的需要;第二,委托各高等院校及其他金融机构等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组织员工定期深造,培养其专业性知识,充实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人才队伍。只有清醒地认识表外业务,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和运送机制,才能营造出更加优质的金融经济环境,同时也要采取适宜的管理手段。

总的来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具有先天不足,也有后天供氧不足的因素,要彻底解决其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不管是国有商业银行自身还是政府方面都需要花大力气来调整完善,也需要这二者的协调配合,共同促成。同时还需要金融机制的逐步完善,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

[1]吕丰民.试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财经界,2013,(2).

[2]王献嵘.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1,(9).

[3]谭星.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模式探究[J].华北金融,2011,(6).

[4]修巍.影响罪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4).

[5]张晓田.我国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对策[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1,(3).

猜你喜欢
业务收入商业银行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软件业:加速增长、加速转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