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卖刀”的历史性考察*

2014-04-08 21:11张明华
菏泽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颍州杨志水浒传

张明华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在《水浒传》中,“杨志卖刀”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失路英雄杨志的形象也因为有这样的故事更加生动感人。笔者结合各种有关文献,认定“杨志卖刀”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只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不是《水浒传》中所说的汴京城(今河南开封),而是汴京东南五百里的颍州(今安徽阜阳)。

一、《宣和遗事》记载“杨志卖刀”的故事发生在颍州,时间在宣和二年

“杨志卖刀”的故事最早见于《宣和遗事》,该书《前集》“宣和四年”条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

先是,朱勔运花石纲时分,差着杨志、李进义、林冲、王雄、花荣、柴进、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十二人为指使,前往太湖等处,押人夫搬运花石。那十二人领了文字,结义为兄弟,誓有灾厄,各相救援。李进义等十名,运花石已到京城;只有杨志在颖[颍]州等候孙立不来,在彼处雪阻。那雪景如何? 却是: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那杨志为等孙立不来,又值雪天,旅涂[途]贫困,缺少果足,未免将一口宝刀出市货卖。终日价没人商量。行至日晡,遇一个恶少后生,要买宝刀,两个交口厮争,那后生被杨志挥刀一斫,只见头随刀落。杨志上了枷,取了招状,送狱推勘。结案申奏文字回来,太守判道:“杨志事体虽大,情实可悯。将杨志诰札出身尽行烧毁,配卫州军城。”断罢,差两人防送,往卫州交管。正行次,撞着一汉,高叫: “杨指使!”杨志抬头一觑,却认得孙立指使。孙立惊怪:“哥怎生恁地犯罪?”杨志把那卖刀杀人的事,一一说与孙立。道罢,各人自去。那孙立心中思忖:“杨志因等候我了,犯着这罪。当初结义之时,誓有厄难相救。”只得星夜奔归京城,报与李进义等知道杨志犯罪因由。这李进义同孙立商议,兄弟十一人往黄河岸上,等待杨志过来,将防送军人杀了,同往太行山落草为寇去也。是年,正是宣和二年。[1](P27)

这段话不但指出“杨志卖刀”的故事发生在颍州,时间在宣和二年(1120),而且将其前因后果都交代得非常清楚。

《宣和遗事》虽然可以作小说读,其中关于宋江等人造反的情节,更是后来长篇小说《水浒传》的前身,但是,就该书而言,所记事情大都有事实依据,跟其它向壁虚构的“小说”不可同日而语。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

《大宋宣和遗事》世多以为宋人作,而文中有吕省元《宣和讲篇》及南儒《咏史诗》,省元、南儒皆元代语,则其书或出于元人,抑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益,皆不可知,口吻有大类宋人者,则以钞撮旧籍而然,非著者之本语也。书分前后二集,始于称述尧舜而终以高宗之定都临安,按年演述,体裁甚似讲史。惟节录成书,未加融会,故先后文体,致为参差,灼然可见。其剽取之书当有十种。[2](P83)

萧相恺在《宋元小说史》中认为《宣和遗事》使用的书籍有《续宋编年资治通鉴》、《拗相公》、《宋史》、《贵耳集》、《浩然斋杂谈》、《汴都平康记》、《墨庄漫录》、《瓮天脞语》、《李师师外传》、《南烬纪闻》、《窃愤录》、《窃愤续录》、《南渡记》等13 种之多。[3](P90)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对此问题也有具体的考证:

书中故事都有所本,如蔡京受诏入内苑赐宴一节,见王明清《挥麈余话》卷一《蔡元长作太清楼特宴记》; 徽宗宴蔡京父子于保和殿一节,亦见同书《蔡元长保和殿曲燕记延福宫曲燕记》;林灵素以梦感徽宗等情节,见耿延禧《林灵素传》(载《宾退录》卷一)。许多细节都可以找到出处或旁证,如预赏元宵一节引《贺圣朝》曲词,见于俞文豹《清夜录》;元宵节有一妇人偷藏了御酒金杯,作《鹧鸪天》词以求赐,亦见《岁时广记》卷十引《皇朝岁时杂记》及卷十一引《复雅歌词》,但文字不同。[4](P300)

两者相加,所考之书共有近20 种。笔者多年前在写作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曾对徽宗朝的相关史料进行过一番梳理,深感上面几位学者所言是正确的。

《宣和遗事》所用的材料都是有依据的,则其关于“杨志卖刀”的记载亦当有更早的出处,而且该文所记载的宋江等人造反也是历史事实。

“杨志卖刀”不是根据宋代之前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因为之前从没有过类似的故事见诸记载;这个故事应该来自宋代宣和年间曾经发生过的一个真实事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所以有幸被记录下来了。既然《宣和遗事》明确记载“杨志卖刀”故事宣和二年发生在颍州,在没有更有力的反证的前提下,我们不应该轻易否定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二、《宣和遗事》所载“杨志卖刀”故事和当时各方面的背景吻合

“杨志卖刀”故事的真实性,还表现在《宣和遗事》记载的相关内容都经得起认真考察。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说:

其一,故事的主人公杨志是历史人物。宋江等36 人造反是历史事实,杨志也是见于史书记载的人物。南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上载龚开作《宋江三十六赞》,其中有“青面兽杨志”条,其赞曰:“圣人治世,四灵在郊。汝兽何名,走旷劳劳。”[5](P149)这个杨志,在《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卷四十七引《节要》、同卷引《靖康小雅》、《宋会要》卷一百七十五册“兵八”等处都曾经出现。对此,余嘉锡《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中有对于“青面兽杨志”的考证。[6](P38-41)魏世民《杨志本事考》一文在此基础上还对其生平做了进一步的合理推测。[7]

其二,颍州在宋代交通便利,沿着颍河向开封运花石是合理的选择。在连接北宋都城开封和东南地区的交通上,大运河无疑是一条重要而便捷的生命线,来往船只络绎不绝。由于大运河是人工河道,如果遇到天旱,河床淤塞的情况时有发生,于是许多船只,尤其是大船不得不绕道而行。这种情况在冬春时间更为常见。比较而言,颍河也是一条沟通开封和东南的水路通道,它向北直到开封附近,向南则可连接淮河,然后进入长江,一直到达东南地区。跟大运河相比,颍河作为通道虽然路途遥远一些,但它是天然河道,河水较深,因此也是宋代重要通道。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运河的运输压力。颍州城也因为位于颍河下游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北宋苏颂《少府监致仕王君墓志铭》一文云:

由京师舟行,东南五百里而近郡曰汝阴,地濒淮颍,厥土良沃,水泉鱼稻之美甲于近甸,言卜居者莫不先之。故自庆历以来,贤士大夫往往经营其处,以为闲燕之地。[8](P658)

汝阴是颍州所辖的县,也是颍州州治所在地。因此,许多官员也喜欢选择这条水路。如杨亿咸平三年(1000)知处州任满还朝走的就是这条路,并在颍州盘桓了几日。又如梅尧臣从京城前往宣城赴任时也是从颍州经过。《宣和遗事》记载“杨志卖刀”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大雪天气,可见是冬春时节,正是大运河因为水浅无法通过大船的季节。在这样的季节里,杨志、李进义等12 位指使选择颍河向开封运送花石,是合乎情理的。

其三,《宣和遗事》对杨志等人活动路线的描述是合理的。根据《宣和遗事》的记载,“杨志卖刀”故事涉及到的地名有四个:颍州、开封、卫州和太行山。颍州是故事发生地,也是杨志被判罪的地方。卫州是杨志应该服刑的地方。他卖刀杀人后,被颍州太守(知州,实际上是顺昌知府,因为颍州已于政和六年升为顺昌府)判处“配卫州军城”。开封位于从颍州到卫州的道路上。卫州即今河南汲县,位于黄河北岸,从颍州到卫州要经过开封,也要渡过黄河。孙立在从开封回颍州的路上遇到杨志被押北上,然后又先行赶到开封与李进义等人商量对策,最后他们先到黄河北岸,等到杨志过河后,他们即将押解的“防送军人”杀了,救出了杨志。太行山是杨志等人“落草”的地方。杨志等人过了黄河,已经离太行山不远了,他们“同往太行山落草为寇去”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出路。

主人公是历史人物,从颍河运送花石纲合乎情理,而人物的行动路线亦真实可信,这些虽然都算不上过硬的证据,但无疑进一步增加了“杨志卖刀”故事的真实性。

三、《水浒传》对“杨志卖刀”的表述具有明显的不合理因素

“杨志卖刀”是《水浒传》中非常精彩的故事。《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一回对此有很生动的描述,文长故不引。《水浒传》将“杨志卖刀”说成是发生在开封的事情,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品味这个故事,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有明显的疏漏。下面从两方面加以分析:

一方面,杨志为什么要在开封卖刀?我们先来看杨志的身份。杨志何许人也?根据《水浒传》的说法,他自称:“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流落在此关西……”[9](P136)徽宗皇帝要建万岁山,他作为十个制使之一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不想在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好不容易被赦免以后,他被梁中书安排给蔡京送生辰纲,却又被晁盖等人劫去。杨志回到东京后,“买上告下”,“把许多东西都使尽了”才得到一个“补殿司府制使职役”的文书,不料又被高俅剥夺,走投无路之下,这才有了一个“卖刀”故事的发生。从故事情节看,这些叙述似乎已经很完整了,可是细想之下,还有很突出的问题。“杨令公”即杨业,《宋史》卷二百七十二有传。杨业在宋太宗平定太原的战争中归顺宋朝,后来又在抵抗契丹的战斗中殉国。杨业之后,杨家世代居住京城开封,即是著名的“天波杨府”。既然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则到了开封即是回家,何需更卖宝刀?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可是如果照《宣和遗事》的说法,“杨志卖刀”故事发生在颍州,事情就很容易理解了:“那杨志为等孙立不来,又值雪天,旅涂[途]贫困,缺少果足,未免将一口宝刀出市货卖。”颍州距离开封五百里。杨志一个人困守他乡,盘缠用尽,举目无亲,只得出卖宝刀。把《宣和遗事》的记载和《水浒传》的说法相比较,优劣是非常鲜明的:按照《宣和遗事》的记载,则故事合情合理;采用《水浒传》的说法,则于理不通。

另一方面,“牛二”形象的可信度有多少?对于杨志所杀之人,《宣和遗事》仅言是“一个恶少后生”,而《水浒传》则为其起了一个名字“牛二”,他不仅相貌丑陋,而且横行霸道,为害一方:“原来这人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没毛大虫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下,以此满城人见那厮来都躲了。”开封府是北宋的都城,却连这样一个没有后台、也没有同伙的单个泼皮都对付不了,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开封自然不会缺少流氓势力,但毕竟在天子脚下,是王侯将相聚居的地方,由这些人掌握着天下的生杀予夺之权,一般的流氓是不敢在这里胡作非为的。而能在这里耀武扬威的也决不是民间的无赖,而往往是一些高官子弟,即所谓“衙内”,如高俅的螟蛉之子高衙内之流。这样的衙内,凭借老子的权势胡作非为,“开封府也治他不下”是完全可能的。此外,还有一些下等的地痞,他们往往三五成群,偷鸡摸狗。可是因为没有后台,这些地痞不像那些“衙内”那样可以肆无忌惮,他们欺软怕硬,很讲究做事的分寸。如鲁智深看菜园时遇到的一群泼皮,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些泼皮虽然经常干欺压良善的坏事,但并非大奸大恶,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不比“衙内”有后台,一旦他们把事情做过头了,犯了死罪,是没有人保护他们的。靠着这样的伎俩,他们也可以在社会的夹缝里生存。可是这个“牛二”形象非常奇怪。他不是“衙内”,没有高俅这样的老子为他挡风避雨,他犯了罪,可以随时被抓起来惩治,岂有“开封府也治他不下”的道理?他不过是个下层的泼皮,既没有高强的武功,又没有同党推波助澜,在三教九流并存、鱼龙混杂的京城,他凭什么能够“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生活在开封,难道他竟然不知道杨家将的威名?就算他不知道杨志的底细,他也该知道京城是藏龙卧虎之地,如何能一味使蛮?退一步话说,即使他有这个胆量,他也没有这个能力。如果他真要这么干,恐怕刚刚起步,就被别的势力消灭了,又岂能肆无忌惮到这样的程度?

可是如果这个“牛二”生活在颍州就容易理解了。颍州距离开封五百里,虽是上州,却也是小州。这里气候温和,民风淳朴。欧阳修就是因为“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思颍诗后序》)才决定致仕后定居颍州的。在颍州这样的地方,偶尔出现“牛二”这样不知死活的泼皮是合乎情理的:他依仗自己的蛮力,欺压百姓,而善良的百姓只知躲避,却反而纵容了他,令他的胆子越来越大;他没有出去见过世面,不知道天外有天,也没有受过别人的欺负,自以为是,无法无天,终于成了杨志的刀下之鬼。

所以,即使单就《水浒传》而言,把“杨志卖刀”的发生地定在开封也于理不通。而如果承认《宣和遗事》关于“杨志卖刀”发生于颍州的记载,所有的疑难都迎刃而解了。

结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宣和遗事》所载“杨志卖刀”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虽然故事本身应该没有《水浒传》描写得那样生动。这个故事发生在颍州,时间是宣和二年(1120)初春。《宣和遗事》在这个故事后有明确的时间:“是年,正是宣和二年。”既然当时是大雪天,则要么是严冬,要么是初春。又下文紧接着写五月晁盖等人劫掠生辰纲事,则可推定“杨志卖刀”发生在初春。而且,花石纲涉及到花木种植的问题,春天运送也更加合理。

[1]无名氏.宣和遗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

[3]萧相恺.宋元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4]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5]龚开.宋江三十六赞[G]//周密.癸辛杂识.北京:中华书局,1997.

[6]余嘉锡.宋江三十六人考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7]魏世民,杨志本事考[J].明清小说研究,2006,(1).

[8]苏颂.苏魏公文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9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猜你喜欢
颍州杨志水浒传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得颍意甚奇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青面兽的选择
再至汝阴三绝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Lilytype lectin ( Sm LTL) in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and its response to Vibrio anguillarum*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杨志的失察及其启示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