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

2014-12-09 01:02段建华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德育教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

段建华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具有特殊的规律,必须转变德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育实效,达到德育目的。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这样规范着中职学校德育目标: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现有的德育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实践缺少那种自然的亲和力,特别是缺少丰富多的教学实践,从理论文本到文本理论。比照新课程标准,德育课教学强势能力本位、人性提升的突破口在哪呢?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中,必须结合德育教学规律,转变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加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效率。

一、在教学实践中要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要完整准确地、科学无误地讲解知识,讲清知识的来源和发生发展过程,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努力让学生掌握每门德育课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意志养成行为和训练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收德育功效。要有效地发挥情感因素在德育课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总要满腔热情地给学生以关爱和尊重,总是鼓励学生树立强烈的成就意识,从而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需要。

二、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传播和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学生课堂教学主体性功能,实施“体验性学习”。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教材,联系实际归纳问题,评论交流,撰写学习体会,弄清疑难,练习巩固,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养成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在一些内容较浅的章节,可指导学生钻研教材,独立阅读,找出结构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目,开阔视野,编写提纲,采用演讲、辩论、讨论、知识竞赛、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讲述学习心得,最后由老师讲评总结。“体验性学习”反映了学生在社会及生活中的需要,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体现出教育的本质功能。

三、转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法要应时应地应人而改变,要与时俱进。首先要重视课堂导入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定会目不离屏。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讲得好,能先声夺人,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开讲一般从“情、趣、疑”入手。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德育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这些人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德育课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特是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挖潜德育课的教学资源。

多元的世界,孕育着丰富的开放的教育资源,为我们超越理论文本的不足,滋润于德育课教学的人文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简而言之,就是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实践中领受感悟,让人性赐予精神力量;实践中着眼发展,让德育课堂拥有灵性的荣光,这样的德育课程才会“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提倡德育,便是使人类能在人文精神的海洋里找見他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每每在受得人文精神的陶冶之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是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便更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就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凡此种种,德育课教学才能通过对学生能力为本的培养,实践人性提升的终极目标。

五、提升教师素质,提升德育实效

德育课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一位优秀的歌手之所以能打动听众,是因为他(她)在演唱时倾注了全身心的感情。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充电,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条件。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地的培养人的活动,原本就是一种“人”的教育。从19世纪马克思所言的“全面发展的人”,到邓小平提出的以“三个面向”为旨归的“四有新人”,“人”始终是教育情有独钟的关注对象。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说过:“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表现在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教育意义在于,教育必须以人的本质属性为依据,全面提升人性。德育课程正是这样一门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性质。

参考文献:

[1]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EB/OL].中国教育在线,http://www.eol.cn/.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若干意见》.

[4]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猜你喜欢
德育教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论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德育课多元评价体系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教学模式优化探究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试论高中语文中的德育教学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