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少峰 吕桂霞
2014年4月19日,由聊城大学主办、聊城市人民政府协办的“太平洋岛国研究高层论坛”在聊城大学隆重开幕。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聊城市政府、聊城大学等单位领导出席了本次论坛。来自太平洋岛国的驻华使节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太平洋学会、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南昌大学、苏州科技学院、聊城大学等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太平洋岛国的现代化之路与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汪诗明教授提出用新视角审视太平洋岛国现代化进程及其水准,指出经典现代化道路对于太平洋岛屿国家来说,不免有画饼充饥之嫌。岛屿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参数应在软指标上下功夫,包括沿袭文化传统、保持多样化生态系统、维护优良生活环境、发展特色经济、注重生活品质或幸福指数等。聊城大学李增洪教授从全球化视角对太平洋岛国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卢庆洪副教授分析美国太平洋岛屿托管地概况、托管地民族独立运动以及独立后与美关系;高原、耿庆军博士认为,新喀里多尼亚是太平洋地区第三大岛,是法国具有特殊地位的海外殖民地,当地卡纳克人多年来开展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马提翁协议》和《努美阿协议》奠定了政治解决新喀里多尼亚问题的基础,2018年的独立公投将决定新喀里多尼亚的未来走向;徐美莉副教授分析处于特殊地理位置的基里巴斯对大气、海洋、气候、生物、土壤等方面研究的意义,以及对治理和预防当今环境污染等相关问题的借鉴价值;赵少峰博士分析图瓦卢的历史变迁以及中国国内对图瓦卢的认知,指出由于全球环境问题,图瓦卢面临消失的命运引发了全球关注;王敬媛副教授分析基督教在19世纪融入汤加社会时,经历了抵制和排挤的过程,传教士传教策略的变化、加之汤加社会上层的态度转变奠定了基督教成为汤加主要宗教的基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王华副教授分析1790-1839年间夏威夷王国檀香木贸易兴起、繁盛、衰落的过程,探讨了贸易发展给美国、中国以及夏威夷地区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
(二)关于太平洋岛国的政情政制与对外关系。聊城大学吕桂霞教授指出,斐济是目前世界上种族矛盾与政治冲突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1970年独立以来已发生四次军事政变,其原因既有斐济自身历史发展的特定因素,又与英国对斐济“分而治之”的殖民统治政策紧密相连,而二战后民族主义的飙升更是首要原因。斐济政府应摈弃对土著斐济人优越地位的维护,放弃对土著斐济人和印度裔斐济人的简单二分法,加快民主化进程。中山大学费晟博士指出大洋洲华人社会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从1980年代起掀起了华人移居岛国的新热潮。从近年发展态势看,既不宜夸大大洋洲岛国社会的反华情绪,也应认识到新兴华人移民在当地生活和经营活动的影响,要加强疏导和管控。南昌大学胡传明教授分析美中日在太平洋岛国的博弈,认为美国推进重返亚太战略,欲加强对南太岛国的掌控;日本推进海洋扩张战略,有入常、制华双重考虑;中国则采取和平发展战略,谋求互利双赢。聊城大学倪学德教授认为,萨摩亚自独立后,奉行睦邻友好和平外交政策,在与新西兰保持特殊关系的同时,实行立足南太平洋地区、积极扩大国际交流的全方位外交,坚决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支持不结盟运动,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喻常森教授具体分析中国对大洋洲岛国的发展援助,指出中国在对外援助上坚持平等互利、注重实效、与时俱进、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逐渐成为大洋洲地区最重要的外来官方发展援助提供方。中山大学陈艳云副教授认为南太平洋岛国发展相对落后,对其援助是赢得地区领导权的重要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徐秀军副研究员认为,在全球经济相互依赖加深的背景下,中国与南太平洋地区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作为临近太平洋地区的大国,把握好南太平洋周边环境,清楚定位双方关系,对于实施“睦邻、友好、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聊城大学李德芳副教授认为,近年中国通过文化外交、华侨华人公共外交、援助外交以及孔子学院项目等一系列公共外交项目的运作,取得了一定的外交成效。但由于美日澳等国竞争性公共外交的推进以及台湾因素的影响,中国在南太地区的影响力仍显不足。聊城大学刘建峰讲师认为,中国与南太平洋岛国的旅游合作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政治延伸意义,要按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互惠互利原则将旅游合作的重点放在旅游合作政策制定、旅游投资开发及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
(三)关于太平洋岛国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斐济群岛共和国驻华大使泰莱尼认为,中国与南太地区关系是亲切、深刻而稳定的;中国对太平洋岛国的投资使岛国人民获益良多。这一地区在政治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有很大不足,中国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可以从事这方面研究。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于洪君在讲话中认为,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和太平洋岛国人民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关系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在很多问题上还有隔阂。太平洋岛国一些政治家对中国的了解还不够多,不够广泛,不够深入。中国不论是民间、学术界还是官方,对该地区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发展态势的研究了解都还不够深入。为了进一步增加理解,推动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顺利发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非常有必要组织相关专家进行集中攻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李绍先认为,中国大陆地区对太平洋岛国的研究非常薄弱,存在学术盲点。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长和美国全球战略中心东移,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态势越来越成为周边大国重点关注的对象。要想推进太平洋岛国研究,使其像南亚学、澳洲学、非洲学那样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就必须突破西方国家的战略思维或大国博弈思维,把太平洋岛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共同体,进行深入、全面、客观的研究。聊城大学王作成副教授将中国大陆对太平洋岛国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900-1949年的萌芽期;1950-1990年代末的初创及缓慢发展期;21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期。他认为当前研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国内研究成果偏少,研究人员、机构不足,对太平洋岛国研究不均衡,国内资料缺乏,与国际交流少等。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德正教授认为,太平洋岛国地狭人稀,相当长一段时期远离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面临一系列现代化难题,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对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合作是一种考验,也为研究提出了任务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