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燕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特殊群体,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生活满意度,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高校稳定局面的长期保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研究发现:从总体健康水平来看,高校辅导员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4% ~19.3%[1],整体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且普遍存在迷茫、焦虑、疲倦、挫败等心理症状[2]。这说明,高校辅导员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症状已经对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构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并严重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3]。因此,构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提高辅导员素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要想建构适合于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就需要了解辅导员所处的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4]。个体是否愿意选择并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学校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场所,也是给其提供心理刺激的主要社会心理环境。学校社会心理环境发生变化,辅导员的心理就会随之改变。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应该主要以各高校为单位,从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服务者、服务方式几个角度,构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从而满足高校辅导员合理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缺少专门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当辅导员面对各种压力和挫折,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帮助时,却不知从何处寻求。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建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根据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这个服务机构既可以是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拓展,也可以是专门建设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机构。
高校可以将已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进行拓展,提供面向辅导员的教师心理咨询服务。现在大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却几乎没有专门面向辅导员的心理服务机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拓展,不仅可以在不增加学校编制的情况下解决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问题,也可以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与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有机结合,使两者都能得到有效服务。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使辅导员的管理和培养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也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个积极尝试。
要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单让辅导员进行自我调适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不负责任的。高校应根据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内容,开展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
1.繁重工作减压:工作专业化
辅导员工作的繁重,突出体现了辅导员工作本身也需要专业化的问题。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工作理念的专业化。辅导员工作看似杂乱无章,琐碎繁冗,但是实际上每项服务工作都有自己的理论支撑,如现在被普遍接受的“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因此,应帮助辅导员在工作中形成个人独特的教育信念,并具体衍化为良好的职业观、学生观、师生关系等。
二是工作过程的专业化。辅导员工作过程的专业化体现为减少工作流程,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工作方法的专业化。通过探索辅导员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抽取出工作方法上的有效模式,并在辅导员工作中加以广泛推广和应用。
2.职业发展指导:发展专业化
辅导员的发展专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由普通的职业群体向拥有专业地位和专业标准的群体发展的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寻求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独立。要将高校辅导员职业独立,就需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加以进一步明确,将其职业框架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明确其全职身份。专业有别于业余,必须是一种全职的职业。“辅导员职业要想成为一门专业,就必须在专业成员之间拥有共同的技术语言和工作风格等,并且要在全日制的基础上从事着一个与高校教师或行政人员以及其他社会职业有着根本性不同的确定活动,以作为辅导员谋生的主要手段。”[5]只有当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框架范围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辅导员职业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专业化了。因此可以说,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是辅导员个人发展专业化的基础。
二是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分类培养。首先,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引入辅导员管理。借鉴企业的EAP(员工帮助计划)管理模式,建立一个能有效开发辅导员潜能及预防辅导员心理问题的服务体系。其次,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根据每个辅导员的个性、能力倾向和兴趣恰当地安排工作,实现最佳人职匹配,减少因人职不匹配带来的工作压力。第三,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分类化培养。针对辅导员的个人特点和需求,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分类化培养,如将辅导员培养为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实现辅导员个人发展的有效分流,将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与辅导员的个人发展有机结合。
1.辅导员婚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婚恋问题已经成为困扰辅导员,尤其是女性未婚辅导员的严重问题。辅导员的婚恋问题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到适婚年龄,没有找到理想的结婚对象;二是经历过恋爱的失败,不敢再轻易涉足婚恋;三是结婚后家庭内部的矛盾;四是子女教育带来的困扰。家庭治疗大师Satir女士曾经说:“治疗了家庭,就治疗了世界。”[6]因此,辅导员婚恋问题带来的心理困扰不容忽视。
2.对辅导员婚恋问题开展的心理服务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服务:首先,在学校层面对辅导员的性别比例进行协调,避免女性辅导员过多的现象;其次,不仅对大学生开展婚恋方面的心理讲座,对辅导员群体也应增加婚恋方面的培训;第三,将家庭治疗理念和方法引入到辅导员的心理服务中,对恋爱挫折和家庭内部矛盾进行个案辅导和团体咨询;第四,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展子女教育方面的培训。
目前各高校主要以心理讲座的形式,对辅导员开展学生安全问题培训。但从内容和形式来看,仍然存在不系统的问题。首先,培训应包括严重心理问题的识别与预防。因为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容易导致学生安全问题,而学生的安全问题又特别容易给辅导员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所以关于学生安全问题的培训应首先重视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识别与预防培训。其次,应该对学生出现安全危机事件的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危机后心理干预,防止辅导员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免严重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第三,对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技术培训,如心理咨询师的系统培训,使辅导员在服务学生的同时,也能服务和发展自己。
Strupp等人曾提出心理健康服务的“三边模型”,即有三边人分别对心理健康有自己的立场:当事人自己、他人(包括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的人,如家人等),以及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7]。因此,就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者而言,除了自己之外,应主要包括专业心理服务者和辅导员同行。
1.专业心理服务者
考虑到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的系统性、专业性、保密性,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应该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原则。因此,为高校辅导员提供服务的专业心理服务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校内部的心理服务者,包括专职和兼职两种;一类是校外的心理服务者。他们在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校内专职心理服务者应主要发挥组织协调、整体安排的作用,如组织开展辅导员的心理培训,建立辅导员心理档案,构建心理辅导员队伍等;校内兼职一般是心理专家,主要是为辅导员提供系统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辅导员职业规划指导;校外专家主要是不定期为辅导员提供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辅导。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能为辅导员提供全面而长期的心理专业服务。
2.辅导员同行
三边人中的他人,既包括辅导员的亲人朋友,也包括辅导员同行。亲人朋友圈子主要依赖辅导员个人构建,而辅导员同行的支持却是高校可以提供服务的地方。为了能够建立辅导员的相互支持体系,辅导员的心理服务形式应多采取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为辅导员构建一个团体的氛围,帮助辅导员在工作中建立起自己的人际交往环境。这样,高校辅导员不仅仅是与学生交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服务者,还可以有自己可以谈心的对象,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寻求他人帮助。
沙利文把处在人际情境中的人形象地比喻为冒着密雨前行。如果人际关系紧张,辅导员就会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并处于经常性的应激状态,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严重会导致神经症和精神障碍。因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将极大地促进辅导员心理健康。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可以采用以下3种方式:专业服务、他人服务、自我服务。
1.专业服务
专业心理服务是指由专业机构和人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向社会成员所提供的心理促进工作[8]。根据服务对象的多少,可以将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分为两类:个体式和团体式。
个体式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是个体,服务形式包括个体咨询和个体心理危机干预等。目前高校为辅导员提供的个体式服务比较少。
团体式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是团体,服务形式包括宣传教育、团体辅导、系列培训、室外拓展等。目前高校对辅导员开展的关于学生安全问题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比较多,但对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宣传普及和培训较少。因此,学校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闭路电视、广播、校报、橱窗等校内传媒向高校辅导员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请校内外心理专家每年集中对辅导员开展团体辅导员、心理健康系列培训、室外拓展等心理健康服务活动。目前已有高校开展了此类活动,参加过的辅导员反响强烈,纷纷表示有“脱胎换骨”之感。可以看出,辅导员对团体式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强烈。
2.他人服务
他人服务是指个体通过他人的力量和智慧来帮助自己面对和处理心理问题。根据服务的方式不同,他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互助式和求助式。
互助式是指辅导员之间相互提供心理健康帮助的服务方式,互助式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包括个体互助和团体互助。个体互助基于辅导员个人之间的了解、信任;团体互助基于一种互惠的、能相互交流的社会网络。目前,高校辅导员的个体互助比较多,团体互助比较少。为了能更好地帮助辅导员使用团体互助,高校可以建立辅导员心理学会、辅导员QQ群、辅导员协会等,并聘请心理专家指导,为辅导员提供一个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团体环境。
求助式是指辅导员向他人需求心理帮助的服务方式。在这种服务方式下,那些工作时间较长、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比较自信的辅导员往往担任其服务者的角色。因此,辅导员队伍的梯队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梯队建设不仅关系着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问题,也是保障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措施。
他人服务的方式有面谈、电话、网聊等多种。它们有着不同的优点:面谈不容易受打扰,可以谈得比较深入。电话给那些腼腆的个体提供方便。网聊也是一个使用普遍的方式,它既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非实时的;它还是多种展现方式的,可以传图片或励志视频资料;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它产生的费用很低。
总之,高校应该在辅导员群体中成立互助团体,同时加强辅导员梯队建设,为辅导员寻求他人服务创造良好条件。
3.自我服务
自我服务是指个体通过自己的力量来面对和处理自身心理问题的心理健康服务方式。根据服务目的不同,可以将自我服务的方式分为两类:宣泄式和成长式。
宣泄式是指自我服务的目的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压力,目前辅导员使用的宣泄式方式主要包括哭、逛街、大吼、剧烈运动、喝酒抽烟、大吃大喝等。可以看出,辅导员缺乏情绪自我调节的技巧,如放松疗法、冥想技术等。
成长式是指自我服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获得心理成长。目前辅导员使用的成长式方式包括写东西、幽默、看心理学或励志的书籍视频、自我分析等。可以看出,辅导员往往通过视频和书籍尝试着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宣泄式主要针对的是个体的情绪,成长式更着眼于心理问题。宣泄式帮助辅导员处理情绪,而成长式对于辅导员解决心理问题起着最终决定作用。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在辅导员的自我服务可以更多地着眼于指导辅导员如何更好地宣泄情绪,帮助辅导员学会如何真正自我成长。
总之,高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的科学研究,构建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加强专业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效果;构建辅导员互助团体,促进辅导员之间的心理互助;扩展辅导员培训内容,将生涯规划、情绪调节、自我认识等纳入其中;增强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辅导员服务他人的能力,满足辅导员的合理需求。
[1] 倪亚红.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7):667 -668.
[2] 邹兴平.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79 -80.
[3] 黄夏青.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焦虑及对策研究[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4):104-105.
[4] 邱柏生.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5):10-12.
[5] 张秋辉.略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体系[J].思想教育研究,2008(4):42-44.
[6] [美]萨提亚.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聂晶,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7] Strupp H H,Hadley S W.A tripartite model of mental health and therapeutic outcomes[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7,32:187 -196.
[8] 黄希庭,郑涌,毕重增.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30(1):2 -5.
(责任编辑 张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