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玉玲 康小怀
创造了地缘战略环境和军事上的优势
文∕杨玉玲 康小怀
1932年至1935年,陕甘边一带先后建立了以寺村塬、照金、南梁为中心的三个根据地,陕北也相继建立了十一县游击根据地。1932年2月,战斗在陕甘边界的西北反帝同盟军,在正宁县嘉塬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后为刘志丹)任总指挥。12月,中共陕西省委在宜君转角镇(今属旬邑)把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此后,红二十六军和红军游击队在刘志丹等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游击战争,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转入外线在运动中大量地歼灭敌人,不断地发展和壮大革命武装。到1934年底,红二十六军发展到2000多人,红军游击队扩大到3000多人,赤卫军发展到4000多人,根据地发展到十多个县的广大区域,陕甘边根据地由此形成。
1934年7月23日,谢子长率领的陕北游击队一、二、五支队及赤卫军在南梁阎家洼子与刘志丹等领导的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会合。28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红四十二师党委和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在阎家洼子召开了联席会议。会议通过深入讨论分析,确定了陕甘边与陕北两个根据地互相配合和协同作战的正确方针。1935年1月30日,在安定县白庙岔,陕北独立师正式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从此,陕北的红二十七军与陕甘边的红二十六军遥相呼应,联合作战,使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牢固地屹立于西北高原。1935年2月初,国民党调集重兵对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同时发动了第二次军事“围剿”。5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陕北特委在赤源县周家崄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西北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陕北和陕甘边两块根据地和红二十六、红二十七两支红军以及地方武装。周家崄会议统一了陕北、陕甘边两块根据地党政军的领导,确定了反“围剿”的战略方针,标志着由陕北、陕甘边两块根据地构成的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开始。从此,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统一于前敌委员会指挥下。这支队伍在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的领导下,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至1935年9月,取得了反击敌人两次“围剿”的胜利。1935年9月,由鄂豫皖根据地突围的红二十五军也到达延川永坪镇,与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统一合编为红十五军团。
这样,陕北和陕甘边两块根据地战略协同完全实现统一,军事上的胜利与根据地的巩固扩大,为长征中急需落脚休养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地缘战略环境和军事上有利态势,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地缘战略优势和军事优势,从而使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陕甘根据地,真正具备了客观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