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墀+潘莹+蔡国栋
1954年10月7日,一代伟人的号令划破长空,响彻寰宇,翻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伟大壮举的新篇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诞生在祖国的边疆。
十万雄师,铁流滚滚,带着硝烟,转战万里,从井冈山到南泥湾,一路向西,在共和国的黎明里,拉起了军垦第一犁;红旗招展处,戈壁茫茫一手翻。登上高山,再没有下来!进入沙海,再没有出来!拿起坎土曼,再没有放下!站成座座界碑,再没有离开!
六十年,戈壁惊开新世纪,天山常涌大波涛。几代兵团人,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用血汗续写雄浑的汉唐屯垦史诗,用身躯铸就钢铁长城,安边固疆,无私奉献,荜路蓝缕,栉风沐雨,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奇迹。
在中国西部的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肩负屯垦戍边、造福一方的光荣使命,从蹒跚起步到一路开拓进取。数代兵团人挺进戈壁荒漠建设富庶家园,在边防沿线构筑起一道摧不垮的万里雄关。
60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70.1万人口和14个生产建设师、176个团场、2000多个连队、4000多家企业、管理7个城市的党政军企合一的超大型特殊组织,成为牢牢扎根边陲、戍边创业、发展经济,捍卫祖国最高利益永不换防的“兵团力量”。
风云60年,光荣一甲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1954年10月7日成立,已走过60年的辉煌历程。“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这支早已不带军衔的特殊部队,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情怀,驻守在西部边陲,履行着祖国赋予它的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
兵团存在的意义永远大于人们对它的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以屯垦戍边、造福新疆各族人民为己任,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沙漠边缘、戈壁荒滩、风头水尾,风餐露宿,劳动生产,发扬南泥湾精神,谱写了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感人诗篇。
兵团成立之初,中央为了支持兵团的发展,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人力进入兵团,其中包括著名的10万上海知青和“八千湘女”为典型代表的“戈壁母亲”。他们不畏艰辛,投身开发建设新疆和巩固祖国边防的艰苦奋斗中。
2014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新疆和兵团考察工作,充分肯定了兵团工作,并表示要发挥好兵团在调节社会结构、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协调、优化人口资源四个方面的特殊作用。要求兵团要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
兵团人来自五湖四海,既高度集中统一又深度融入新疆社会。兵团以推进兵地融合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要途径,以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兵团调节社会结构的作用,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
兵团充分发挥准军事化实体、“插花式”分布便于就近用兵的优势,以提高总量、提高素质、提高能力、强化“兵”的功能为主要途径,以建立健全维稳戍边常态化机制和兵地共同维稳机制为重要平台,发挥好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稳定的作用,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
兵团文化集红色文化、中原文化、边疆文化于一体,以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途径,以打造先进文化和中华文化传播高地为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兵团推动文化交流交融的作用,成为各民族凝心聚力的大熔炉。
兵团充分发挥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征突出、适宜大规模高起点开发建设的优势,以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为主要途径,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周边地方融合发展的作用,成为先进生产力的示范区。
兵团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兵团的存在和发展绝非权宜之举,而是长远大计。生产建设兵团这种既屯垦又戍边、既融入新疆社会又高度集中统一、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形式,符合我国国情和新疆实际,其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难以替代的”。
坚守“兵团精神”,打牢屯垦戍边雄厚实力
60年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宣告成立,从此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序幕。
一批批军垦创业者、支边青年、知识青年、转业军人,从五湖四海投身兵团,用青春、热血和汗水为兵团事业奠基。
戍守边防是国家赋予兵团的重要职责,兵团共有58个边境团场,守卫着2 019公里的边境线,那里“连连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逻”。第十师桑德克哨所民兵马军武一句“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道出兵团人为维护国土完整做出的突出贡献。
北京援建干部王想平一年前来到驻和田地区的第十四师挂职。“兵团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他们)对捍卫祖国和人民利益的无限忠诚,我感觉这已经深入到每个兵团人的骨髓里。”他动情地说。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内涵的兵团精神,是所有兵团人的精神写照。一代代的兵团人扎根沙漠周边、戈壁深处、边境一线,忠实地履行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
从单一屯垦走向“三化”,为兵团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60年来,兵团也在不断丰富“屯垦戍边”的内涵和形式,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兵团坚持“三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转变发展方式,兵团社会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6%,人均生产总值位居西北地区前列,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2012年,兵团各师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某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某师”,“农业建设”四字的隐退标志着兵团转变到各产业全面发展的全新格局,为“建城戍边”开启新的格局。
一座座军垦新城在新疆大地上熠熠生辉,兵团从安营扎寨到设市建镇,实现由传统的“屯垦戍边”向现代化的“建城戍边”转变。从最早成立的石河子市到最新成立的双河市,兵团管理的自治区县级直辖市达到7个,建制镇达到5个,形成了上百个团场小城镇。
在新疆,兵团几乎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名词:新疆每3亩耕地中有1亩是兵团开垦的;新疆粮食产量的19.9%、油料产量的30%、甜菜产量的44.5%来自于兵团,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在兵团,兵团棉花单产多年保持全国纪录……
兵团农业正成为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经过60年发展,兵团在近8万平方公里的辖区,拥有近2千万亩耕地。其中,高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 155万多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节水农业灌溉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居全国前列。
新疆的工业基础也是由兵团一手奠定。上世纪50年代兵团节衣缩食建设的六道湾煤矿、七一纺织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厂等现代工业企业写下了新疆工业发展的光辉开篇。今天的兵团,拥有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 400多家,其中14家上市公司,实现生产总值增长218倍、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 081倍。
引领文明,促进团结,提高稳疆兴疆卓越能力
60年来,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在支援地方建设、增进民族团结、推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出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年近八旬的离休干部来民立一生都献给了兵团建设事业,他15岁从陕西参军随部队进疆,转业后“转战”天山南北,半辈子都在修水库、挖渠道、建公路。
正是靠着一代代兵团人艰苦地付出,补足新疆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有力支援了地方。60年来,兵团开工建设了125座水库和83个万亩以上灌区。已全部建成了贯通垦区、通达连队的公路网络,里程超过3万公里。
多年来,新疆兵团涌现出一批批民族团结先进人物。梅莲20年如一日,翻山越岭,顶风冒雪,为山区少数民族牧工和牧民送医送药;姜万富43年间走遍牧场的沟沟坎坎,在大山深处与各族群众结下深厚友谊;李梦桃行走26万公里,救治2万多人次,被誉为“哈萨克族人民的好儿子”。
“田挨田、园靠园”。60年来,兵团职工与地方农民在共同生产生活中互帮互助,水乳交融,合作共赢,深入人心。
十四师224团因红枣产业每年从和田的皮山县、墨玉县吸引来农村富余劳动力45万余人次,劳务费支出达5 500多万元,缓解了周边乡镇就业压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
224团团场医院不仅解决辖区12 000人看病问题,还面向周边乡镇约8万人开放,形成了同舟共济、和谐共处的民族团结关系。
60年来,兵团人吸收融合军旅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形成了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兵团文化”,引领兵团事业开拓者们攻坚克难。
60一甲子。党中央赋予了兵团新的使命——将兵团建设成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新的使命,正在开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的征程!